這兄弟兩人死的也太及時了些。

前三個月,李曄還跟李思恭在朔方圍剿氏叔琮,李思恭還竭力在李曄面前表現自己身強體壯,這才一轉眼,就倒了。

人還得服老,什麼年紀就應該幹什麼事。

李思恭雖然小動作不斷,但總體來說,對大唐還是有功的,血戰黃巢,屢敗屢戰。

後來昭宗在張浚的忽悠下討伐李克用,李思恭也是積極響應。

也算是給面子,現在掛了,李曄也給他面子,追封為西平郡王,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不過,李思恭的面子給了,李思諫的面子李曄不想給。

若是同意党項人的兄終弟及,等於承認拓跋李家對夏綏的合法統治。

以前唐廷虛弱倒也罷了,現在李曄的唐廷正是飢不擇食的時候,怎會放棄這個機會?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李曄又下了一道詔令,封李思諫為樞密副使,檢校兵部尚書,夏州郡公,召回長安參贊軍事。

“陛下,我党項共有八氏,拓跋、野利、細封、費聽、往利、頗超、房當、米擒,一姓之中又分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拓跋最強,佔據夏綏銀宥等大城,其餘部落分散在外小城。”

為了更瞭解夏綏党項人,李曄把李思敬叫來問話。

李思敬入了長安之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膨脹起來了,以前還是微胖,現在成了巨胖,身上再無半點武將氣質,人一旦沒有了煩擾,日子就會好過起來,肉也會長出來。

“你們拓跋家也太不夠意思了吧?好地方全都自己佔了,其他氏族難道沒有意見?”

李思敬知無不言,“當然有,只不過夏公自起事之初,就以境內唐人為羽翼,壓制諸族,諸族敢怒不敢言。”

“你們党項八氏一共多少人?”李曄記得後世李繼遷造大宋的反,集合四十四部族,也才湊出一萬三千人。

李思敬當然知道皇帝這麼問的意思,腦門上全是汗水,“回、回陛下,夏綏四州拓跋部八千戶,其他氏族加起來,不足五千帳。”

一萬三千戶,大致也就六七萬人的樣子。

全民皆兵,能湊出個四萬大軍。

天寶年間,銀綏二州也才一萬七千八百一十四戶,夏州人口七千五百一十六戶。

就是後世党項立國,境內真正的党項人其實也不多,大部分都是漢人轉化過去的。

“你是願意當党項人還是當唐人?”李曄突然問了一句。

“唐人。”李思敬腦門上全是汗水。

“你不用惶恐,如今你是大唐的郡公,是自己人,朕想聽聽真話。”

李思敬這才安心下來,“回陛下,其實夏綏境內之民,不分党項唐民,衣著服飾大同小異,兩族通婚,皆說唐言,無分彼此。”

李曄一愣,旋即明白自己是受了後世的影響。

李元昊出於造反的需要,才生生弄出一個新党項人出來,改穿回鶻人服飾,弄個半禿髮型,仿照漢字造党項文。

當然,李繼遷、李元昊爺孫倆能造反成功,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碰到了大宋,宋朝國都若是長安,李繼遷就是神仙,也被趙二滅了。

自党項遷徙河套地區以來,唐廷對其恩威並濟,稍有坐大,便會遭到唐廷的打擊和分化,大中四年,宣宗還詔令鳳翔李業、河東李拭合節度兵大破党項。

而且在強勢的中土文化面前,一百三十年的時間,党項怎麼可能不被同化?

“請陛下手下留情,党項亦是大唐子民。”李思敬跪了下去。

李曄扶起他,溫言道:“只要党項人認朕這個皇帝,朕就認他們為子民。”

李思敬的話讓李曄心中有底了。

要說李思恭真是死的是時候,徹底解決党項人的契機已經降臨。

老天爺將這麼好的機會擺在眼前,自己不取豈不是對不起老天爺?

樞密院的第一次議事,也在天心閣。

韓偓、王行瑜、高行周、楊師厚、周雲翼、拓跋雲歸,還有從鳳翔召回的李巨川、張承業。

“關中剛剛平息大戰,春耕在即,又起大戰,恐怕非是持重之舉。”韓偓皺眉反對。

四個將領卻是躍躍欲試。

四人之中,楊師厚立功最是心切,“陛下,去歲攻伐鄜坊,並未經歷大戰,剿滅氏叔琮,也只在一月之間,如今軍中士氣正高,討平夏綏,正當其時。”

“張總管以為如何?”李曄最想聽到的是張承業的意見。

作為輔軍總管,從屯坑到運糧,再到鎮守地方,張承業其實是最有發言權之人。

“党項人本是朝廷附庸,陛下封李思恭為西平郡王,已昭明其功,若是繼續分封,恐夏綏二世之後,不為唐土,再想收復,費力更多。”張承業緩緩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好!”李曄擊掌而笑。

張承業不同於韓偓,韓偓相當於李曄幕僚,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聘請的經理人,而張承業是實權人物,屬於大唐的原始股東之一,最初就是他領著神策軍左中尉,才讓李曄抓住了兵權。

“朝廷只需鎮之以威,不需大起刀兵,夏綏迎刃可解!”李巨川道。

“如何鎮之以威?”能不打仗最好,現在唐廷依舊很窮。

李巨川向眾人拱手,“党項人並非鐵板一塊,拓跋氏狐假虎威恃強凌弱,如今李思恭已死,陛下不授李思諫節度使,境內必人心惶惶,陛下可令一大將,陳兵無定河畔,招降納叛,夏綏全境可得!”

要不怎麼說狗頭軍師管用,這李巨川簡直一肚子壞水。

李曄心情大暢,“不,一大將不足以震懾党項人,朕領五萬大軍親自前去!”

皇帝的名頭自然更管用,畢竟大唐兩百八十年的金字招牌在,而且党項人內部的唐人更不敢抵抗。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曄想進一步讓軍權與皇權繫結。

當年党項人被吐蕃逼的走投無路,是大唐收留了他們。

現在,是該他們連本帶利的還回來了。

隨著一連串的勝利,李曄的聲望也一時無兩,只要做出決定,基本都是一錘定音。

唐廷的詔令傳達到夏州,李思諫仍是未動。

這年頭武人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主,五萬唐軍在延州集結。

李曄的天子旌旗一到,大軍兩天之內抵達延川,北望銀州,西瞰夏州,東臨綏州,沿途小城,沒有一個敢抵抗,直接開城投降。

甚至有不少飽受欺壓的党項氏族前來投奔。

李曄不敢託大,偉人說過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再好的戰略,一次戰術失誤,就是兵敗如山倒。

陰溝翻船的例子數不勝數。

李克用打洛陽,戰略形勢一片大好,新安城一次戰術失敗,滿盤皆輸。

大量斥候被分散到各地,有的甚至直入黃河邊境,但凡打著唐軍旗號,夏綏境內無人敢攔。

若是李思恭還活著,或許夏綏境內還有反覆的可能,畢竟是党項人的開山老祖,能力和膽略不會差到哪去,但李思諫就不行了。

等了多日,夏州李思諫仍是沒有動靜。

其他三州還在觀望。

這麼耗下去肯定不行,五萬大軍一天的吃喝都不是小數目。

李曄乾脆直接進軍夏州。

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

“陛下何故親自引大軍前來?”李思諫站在城頭,一身甲冑,面沉如水。

“你不去長安見朕,朕只好來夏州見你了。”望著夏州城下連綿不絕的唐軍,李曄心中豪氣頓生。

總算有些家底了。

雖然離重振大唐還很遙遠,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終會實現。

“當年黃巢大亂關中,是我兄長助陛下平亂,陛下何以逼迫我等若此?”李思諫聲音悲憤。

若是站在個人立場,李曄覺得自己的確有些趁人之危。

但站在國家層面,作為唐廷的皇帝,他必須這麼做,成長起來的党項人,必然是中原大敵。

無論亂世治世,叢林原則是國家的最高準則!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