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這是陸淵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所作出的決定。

“北伐嗎?”

孫思文聽到陸淵的話,陷入沉思。

北伐嘛,倒也不是不可以。

現在經過十幾年的戰爭,北方四國已經實力大衰,魏國丟了整個兗州故土,僅餘雍州東部四郡。

趙國和徐國也差不多,受到了草原蠻人和玄域雪林南遷蠻人的衝擊,各自在冀州、徐州本土的領地,都丟了大半,距離被趕出這兩州,也沒幾年了。

不過經過十幾年奮戰,趙徐二國比起一無所獲的魏國,倒是好上一點,在青州各有收穫,分別奪得了梁國的東郡和青平郡,算是勉強拿到了一張中州入場票。

但區區一郡的地盤,自然無法滿足趙徐二國。

可他們和魏國一樣,北邊有越來越瘋狂的南遷蠻人追著,國中大半力量都被牽制著,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投入到青州戰場了。

以他們在南線的兵力,能保住好不容易佔領的東郡和青平郡,就是不錯了。

還想繼續向青州開拓,再調百萬兵馬南下吧。

在這種情況下,趙徐二國也無力向南開拓,與梁國的戰事,也日趨平緩。

簡單來講,就是打不動了。

可以說,正是北方蠻人的加速南下,才給了梁國最大幫助,一下子牽制住了三個強敵大半的精力,給了他緩口氣的機會。

不過,到底是打了十幾年,梁國的損失也不少。

那已經丟失的青州兩郡就不說了,對方近些年,光是國內戰死的士兵,就已經超過了五百萬人。

先天宗師也損失了二十餘位。

只是這兩項,就令梁國的軍事實力,減少了至少三分之一。

而且在前幾年,因為魏趙徐三國打的失誤,被梁國抓住機會反擊,三國一下損失了百萬兵馬。

梁國氣勢大漲,大有反攻回去,將失地收回,把趙徐二國趕回河北的架勢。

當時楚國見到局勢似乎有些不妙,江北似乎要出現兩國一家獨大的情況,不得不主動出手,幫了三國一會。

當然這個班不是直接出兵,而是在陸淵的示意下,楚國直接斷了當年跟梁國的糧食買賣。

前十幾年的戰爭,隨著用兵規模越來越大,死在戰場上的青壯男丁也越來越多,梁國地方上,自然而然的就陷入了勞動力貴乏的窘境。

這種情況下,全靠後方的老弱婦孺生產,當然無法支撐起梁國前線,五六百萬大軍的糧食消耗。

為了維持戰局,為了保證消耗,最後梁國向楚國加大規模購糧,就是必須之事了。

事實上,不僅是梁國。

早就陷入兩面作戰的魏國,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就將國內近半的糧食消耗,放在了楚國供給上面。

梁魏二國的糧食命脈,已經被楚國給掐在了手中。

自身之生死,操於他人之手,魏梁二國當然知道這樣很危險,是不對的。

可如果不選擇求助楚國,他們就沒有足夠的軍隊放到前線,用來保家衛國。

到時會不會因為命脈被掐住而死,這不清楚。

自己會先因為軍隊不夠,而國破家亡,這點倒是可以肯定的。

兩權相害取其輕。

一個是未來可能會死,一個是現在死,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而梁國,也在做出決斷的十幾年後,迎來了這個自己選擇的延期毒藥發作。

所以當時楚國選擇向梁國斷糧後,梁國後方的糧食供應,頓時就出了問題。

地方糧價飛漲,百姓一米難求。

等傳遞到前線,缺少補給的大軍,哪怕取得了大勝,卻也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維持,難以繼續向前推進。

最終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戰機消逝,自己則闇然退兵。

但這場騷亂還沒結束。

因為有感於梁國太強,所以哪怕梁國已經退兵,但楚國依舊沒有恢復對梁國的糧食供應,所以長期依賴於楚國,供應糧食的梁國,頓時陷入了一場全國性的饑荒當中。

在兩年內,梁國就因為這場饑荒,餓死了近千萬人。

為了解決饑荒,梁國甚至不得不解散大量軍隊,讓那些成年男丁返回後方務農耕種,減小戰爭的規模,以此來度過糧荒。

同時派出使者前往楚國,努力溝通,想要重新打通糧食貿易。

又派人前往豫州,求購那邊出產的糧食。

靠著這一系列手段,緩了三五年,梁國總算是緩過了一口氣來。

而在這期間,魏趙徐三國也在休養過來後,大肆進攻梁國。

但他們也是精疲力盡了,雖然努力,但都沒取得太大成果。

到了現在,在梁國已經恢復的情況下,更是無力南下,只能採取守勢了。

孫思文將北方四國的近況,回想了一遍,最後點點頭道:“確實是該北伐了。如今魏趙徐三國,皆已疲憊,北邊受困於蠻人,南邊梁國已復元氣,也磨刀霍霍。

南北皆有大敵,自身卻已力竭,他們也只能奔波於自保,再難發揮什麼作用了。

楚國已無法指望這三國。

至於梁國。

雖然因為這些年的戰爭,導致其男丁損失巨大,又因五年前的饑荒,國內人口大減。

但其到底是曾經的天下第一雄國,又佔據了大半個青州,底子擺在這裡,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聽聞其國內,人口依舊有近七千萬,甲兵有三百萬。

而且因為這幾年戰事放緩的緣故,地方生產已經恢復,不再依賴於向外國購糧,國中安穩無憂。

此等底子,要是放任其繼續休養個五年、十年,怕不是又要養出五百萬雄兵,重新成為天下第一強國。

這種大敵,絕不可放任其慢慢恢復。

必須要趁著眼下,其最虛弱的時候,用最大的力量,傾力而攻。

發舉國之兵北上,渡江滅亡梁國。”

很顯然,在想通了局勢利弊之後,這位楚國丞相也是支援北伐的。

陸淵對此並不意外。

自己好友在這種大局觀上,可是從來沒讓人失望過的。

和他跟孫思文溝通這些,也不僅僅只是為了取得共識,還有其它緣故。

因此見孫思文同意北伐後,陸淵便問道:“此次用兵,朕準備動員舉國之力,男子大戰,女子當運,盡最大之努力,爭取一舉消滅梁國。

以此計算,我大楚當發精銳五百萬,征戰沙場。再徵調民夫一千萬,用以輸送軍糧。

另外各藩國中,除了沿海諸國外,朕也打算徵調一百萬兵馬,二百萬民夫,再令他們出國中先天,協助北伐。

如此兩部人馬,全部合計一千八百萬人。

國中積蓄如何,可能支應這麼多人員消耗?”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這時陸淵既然決定北伐,那麼要的就是傾盡全力,不留餘地。

不僅自己國內直屬兵馬要出動,就連那些藩國也別想落下。

經過三十多年休養生息,南方的那些個藩國,如今家底可是殷實的很。

西南、嶺南十八藩國,如今根據統計,總人口加起來已經有兩千四百餘萬,超過楚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這麼一股力量,陸淵自然不可能讓它閒在後方,給自己添亂。

只是一下動員一千八百萬人,而且戰爭最少要打一年以上,甚至可能持續兩三年,乃至更久。

這麼龐大的消耗,他也有些沒底。

先前梁國被自己斷糧後的慘狀,依舊歷歷在目。

此時楚國將要出兵,陸淵自然格外看重後勤補給,而這就需要孫思文這位國內丞相來給予保證了。

“一千八百萬人……”

孫思文聽到這個數目,也是感到頭痛,然後開始計算起了楚國家底:“近些年,國中又新修了些常平倉,每年生產的糧食除去自用以及賣與魏梁二國外,剩餘的都存了進去。

現在舉國儲糧已達五億石。

大軍出征,後方輸糧,哪怕有舟船相助,損耗也頗多。

一千八百萬人,一年大概要耗去兩億石糧食。

這些糧食全都啟用出來的話,足夠一千八百萬人,兩年半的消耗。

而國中抽掉了這些男丁勞力後,還能剩下五千五百萬老弱,這些人能夠耕種國內三分之二左右的田地,也就是四億畝田,每年可產糧三億石。

這三億石糧,除去國內自用外,每年當可拿出五千萬石糧,供給前線。

如果壓榨狠一點,只給底下百姓足夠存活的口糧,多徵一些的話,或能拿出一億石糧來。

這樣靠著後方繼續生產輸送,等常平倉中的儲糧,消耗乾淨後,也還能再支撐一年半的時間。

在這之後,國中就無法維持了。

支撐一千八百萬人的北伐,以楚國如今家底,最多能打四年。

四年後,不論勝負,都要結束這場戰爭。”

孫思文給出了自己最後的答桉。

支撐一千八百萬人北伐四年,這就是楚國休養生息三十載後,所積累下來的底蘊。

也是整個神武盛世給出的答卷。

“四年時間……”

陸淵聽到這個數字,在心中琢磨一下,最終緩緩點頭:“足夠了。掃平江北,滅亡梁國,四年時間足夠了。”

以梁國如今實力,人口不過七千萬,兵馬不過三百萬,先天宗師更是只剩下了四十餘位。

這點實力雖強,但比起楚國來說,卻就看不過眼了。

“那陛下準備幾時北伐?”

孫思文對楚國北伐能否勝利,也是充滿信心的,此時就直接問道:“臣好及時調撥物資,動員民夫。”

“如今已是六月,很快就要進入深秋,能留給大軍作戰的時間,最多三四個月。

這點時間,也就夠大軍跨過江而已。

而且倉促之間,想要動員出一千八百萬大軍,同時還配齊物資,也是艱難。”

陸淵沉吟一下,道:“北伐之期,就定在明年二月吧。這樣還有大半年時間準備,應該足夠內閣調配物資,同時在地方動員人手了吧?”

他望向孫思文。

或者點點頭,自信道:“有八月時間,足夠了。”

陸淵拍手:”好,那便如此說定了。八月好,神武四十一年二月,我大楚正式舉兵北伐。”

孫思文行禮:“臣遵命。”

……

跟內閣方面溝通完畢,陸淵這邊又找到了周青,跟他商量起軍方的事情了。

周青乃是國內武將之首,是排第一的大將軍,同時還是掌管兵事的樞密院樞密使,這次楚國要出兵北伐,怎麼著都是繞不開他的。

因此等陸淵找來這位大弟子,將他和孫思文的商議全盤托出後,周青就陷入沉思。

“一千八百萬兵馬……”

只是聽到這個數字,周青就感覺頭痛。

行軍打仗,可不是鍵盤一點,遊戲中的軍隊就跟著行動,能完全無視各種問題的。

真正的戰爭,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比如糧草後勤、行軍路線、天氣情況、水土不服,士兵心理、賞罰嚴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其中稍有一環不對,那麼大軍就將不戰自潰,甚至直接內亂起來。

就算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那也僅僅只是代表著你管好了這些兵馬。

距離帶著這些兵馬出去打仗,還差了一大截呢。

領兵出征和管好兵馬,那同樣是兩個難度。

以前楚國經歷的最大戰爭,即和寧國的決戰,動用的兵馬規模,也不過七八十萬罷了。

哪怕算上後方運糧參戰的民夫,人數也頂多百五十萬而已。

這已經是楚國出動兵馬的巔峰了。

但就算是這個巔峰,也不過是如今,陸淵打算動用人馬的十分之一。

一下子增添了十倍人馬,想要合理的調動起來,並且讓他發揮作用,可不是僅僅增添了十倍難度。

調動兵馬的難度,那是隨著人數的增多,翻倍來增加的。

眼下增多十倍兵馬,楚國要調動的難度,最少也是二三十倍,並且上不封頂。

‘師父說的輕鬆,拍拍腦袋一想,就是一千八百萬人的手筆。這氣勢規模大是大了,但想要發動起來,可不是大筆一揮這麼簡單。’

周青心中忍不住吐槽埋怨,但還是轉動腦筋,儘可能的為自己師父的計劃,查漏補缺。

沒辦法,師有事,弟子服其勞。

作為大孝子,哪怕覺得師父的計劃不靠譜,他也只能盡力去讓它靠譜起來。

“陛下,一千八百萬兵馬,人數實在太多,就算只是行軍,也足可從嶺南一直走到河北,綿延萬里不見首尾了。”

周青斟酌著語氣,向自己師父說明一個事實:“如此多人手,如此大範圍的兵馬調動。想要將一千八百萬人聚到一處,共同行動,這是行不通的。

所以想要良好的排程這些兵馬,兵分數路,各路委任方面統帥,令其自領兵馬,這是避免不了的。

故而分兵勢在必行。”

陸淵聞言點頭:“是這麼個理。”

作為當世名將,他當然清楚,自己一口氣調動一千八百萬人,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毫不客氣的說。

在當今之世,不存在任何能夠調動如此兵馬的人,沒人能指揮這麼多的大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連北邊,動不動百萬規模兵馬的梁魏趙徐等國,他們調動指揮百萬兵馬,也不是說一個人全都指揮完事了。

而是將百萬兵馬,分成數路。

就如當初陸淵跟寧國對陣一樣,嶺南分了兩路,江南分了四路,江北分了一路,各色方面統帥指揮兵馬,他並不直接指揮操縱。

八十餘萬大軍,就這樣被七路大軍分了,平均一路也不過十萬人罷了。

靠著這樣的方法,當初楚國才能指揮起八十餘萬兵馬。

北邊各國,也基本是按照這個方法來的。

所以一千八百萬人,分成數路,不,應該說分成幾十路兵馬,這是必須要進行的。

不然你根本沒法指揮這麼多大軍。

只是一下分成幾十路人,彼此間以誰為主,又該怎麼進行聯動呼應,各自的出兵路線和計劃又該怎麼佈置,這又是個問題了。

而周青要做的,就是制定出一個調動幾十路兵馬的計劃。

“臣以為,一千八百萬大軍,其中真正精銳的,也就是六百萬常備兵馬而已,餘者不過運糧民夫。

除了輸送物之外,頂多就是駐守一下,後方佔領的敵國城池。

所以大軍分撥,當以這六百萬常備兵馬為主。”

周青定下基調,然後說著自己計劃:“如今北國用兵愈發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動輒以百萬計。

面對這般龐大的軍團,我大楚分出的各路兵馬人數,就不能少了,不然無以應對方面戰局。

因此每一路兵馬,最少不能下於十萬人,最好以二十萬人為佳。

同時在每路兵馬之上,單設兵馬大總管一值,建立一方行營,以分管方面戰局。”

說到這裡,周青看了眼自家師父,隱晦說道:“行營兵馬大總管,當以國中真人為好。”

嗯,雖然陸淵一直沒表態,但專任護國真人的青黃二系真人,是楚帝分身的事情,已經是世人公認的了。

周青所建言的方面行營,每一處統管的兵馬,少則五六十萬人,多則百餘萬人。

如此多的大軍,除了陸淵本人外,誰敢直接接手?

除了他之外,底下那些人誰會服氣?

這點就連周青這位大將軍,也很難勝任此職。

不是陸淵不信他,而是他沒這個威望。

畢竟在別人眼中看來,周青能做到大將軍的位置,靠的是陸淵大弟子的身份,而不是是能力真有那麼高。

事實也確實如此。

他能做到這個位置,靠的還真就是陸淵的扶持。

不然自己大弟子不用,難道還扶一個跟自己關係不親近的人上來嗎?

因此,眾將私底下,對周青不服的可是大有人在。

所以兵馬大總管一職,除了陸淵本人和他分身外,還真沒誰能坐穩。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