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尚海一點準備也沒有。他此時已經坐在馬車裡,在何豐順的陪同下,前往仁川城最好的酒樓。

知道尚海是第一次來仁川港,何豐順就表示,要替遠在大明京城的族叔,盡一下地主之誼。

雖然不知道一個大明商人在朝鮮算個什麼地主,卻拗不過何豐順的熱情。再加上尚海也想透過何豐順的嘴裡瞭解一下仁川的情況,就隨同何豐順一起登上了馬車。

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何豐順實在是沒什麼可挑剔的,為人八面玲瓏,待人接物總能讓人如沐春風。

儘管尚海在內心深處,對何豐順無緣無故的熱情,依舊帶著一絲的提防,卻並不妨礙兩個人在馬車裡聊得熱火朝天。

知道初來乍到的尚海最喜歡聽什麼,何豐順就將仁川的情況,事無巨細地對尚海進行了介紹。

“最開始的時候,仁川的規模並不大,雖然也有商行,卻並不多。原因就在於朝鮮學習大明,實施的也是海禁。

當時陸路通暢,多數商行都集中在朝鮮與大明的邊境。

很多大明商人為求暴利,都會偷偷地攜帶一些貨品,前往朝鮮交易。每年被朝鮮抓住遣送至大明的商人,都不在少數。

朝鮮國小民窮,物產也不富裕,偏偏上層人物,對於大明的各種貨物趨之若鶩。

絲綢、瓷器、茶葉這些就不需要說了,就連書籍、傢俱、鐵鍋、菜刀、農具、筆、墨、紙、硯這類東西,也通通願意使用大明出產的。

以往還好些,大明與朝鮮是近鄰,兩國之間商路不絕,貿易往來十分方便。

可自從後金建奴屢屢侵犯遼東後,大明貨物的供應,就有一天沒一天的,遠遠無法滿足朝鮮的要求。

陸路不暢,就只能透過海路運輸,所以仁川港才有了如今這樣的規模。只可惜朝鮮不允許大明人在此開設商行,否則利潤還要豐厚不少。”

聽了何豐順的話,尚海贊同地點了點頭。從後世那個商業發達的社會穿越而來,很多事情不需要過多琢磨,尚海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拿仁川港的這些商行來說,無非就是起到一個中間環節作用。他們利用商行收購大明的貨物,然後透過朝鮮國內的渠道銷往朝鮮各地。

同時又透過渠道將朝鮮的特產品收攏,利用商行賣給大明的海商。這種行為比起後世的門面、店鋪,只是多出一個收購的環節和一個物流的環節,沒有太大的差別。

尚海此次前來仁川,除了想將船上的貨物賣空以外,還希望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合作伙伴。這樣的話彼此相互溝通,會省去很多的麻煩。

否則緊缺的貨物買不到,或者買到的貨物品質不好,都會影響資金迴流和利潤。

當然,像何豐順說的,自己人在仁川開個商行最理想,需要什麼就在朝鮮收什麼,朝鮮缺什麼就賣什麼。

緊俏的貨物在手裡囤積上一段時間,再拋入市場,賺錢不要太容易。

可惜……就如同何豐順說的那樣,沒有那個可能!

而如今對尚海來說最大的變數,還在那個叫做樸正仁的朝鮮小官身上。尚海總認為囂張的人會有供他囂張的本錢,只是不知道那個叫樸正仁的朝鮮小官,囂張的本錢是否雄厚。

他現在只能靜等馮六的情報,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何豐順見尚海聽得非常認真,接著道:“仁川商行雖多,但實力最強的是五家。分別是:李氏商行,樸氏商行,金氏商行,鄭氏商行和崔氏商行。

這五家商行在朝鮮各地都有店鋪和倉庫,生意做得很大,在整個朝鮮也是最有實力的商行。他們合在一起,被朝鮮人稱之為朝鮮五大商。

這五家商行各自的經營範圍也不相同:

李家主要經營的是金、銀、銅、豆錫、生鐵、鋼鐵等金屬;

樸家主要經營的是人參、胡椒、白礬、乾薑等藥材和各個種類的山貨;

金家主要經營的是貂、水獺、青鼠、虎、豹、熊等毛皮;

鄭家主要經營的是馬匹;

崔家主要經營東珠以及海參、鮑魚、蝦、魚、海帶等海產乾貨和雜貨。

世子若是想要購買一些朝鮮的特產品,最好在這五家當中選擇。其餘商行不是產品太少,就是數量不足,比起這五家實在是相差甚遠。”

“不知何大官人是與哪家合作,方便告訴尚某嗎?”

何豐順哈哈一笑,說道:“這有什麼不方便的,在下往返大明和朝鮮也有幾年光景,與崔家合作的事情整個仁川都知道。

世子若是有意,在下願意為你們雙方搭個橋,討個順水人情。今後若是有事情求到世子面前,免得張不開口。”

尚海聽何豐順說得有趣,也跟著哈哈大笑,同時將朝鮮五大商行的事情牢牢記在心裡。

“就是不知道樸氏商行,會不會和那個叫樸正仁的朝鮮小官有關聯。”尚海心中畫弧,有些吃不準。

馬車穿街過巷,行走在仁川城裡。由於是夏季的緣故,車簾都撩得很高,街邊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仁川城裡的房舍,和大明京城裡的宅院自然是沒法相比,不論樣式、格局、還是建築水平,都沒有一絲的可比性。

不過尚海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越是豪華的房舍,建築風格就越接近大明。

看來以前歷史書中經常提到的,番邦小國喜愛華夏文化,以向華夏學習為榮並非空談。

一路說說笑笑,馬車就駛入一條相對寬敞的街道。

街道兩邊開著不少的商行,一個個幌子挑得老高,從鋪面探出的木板上還擺放著不少的貨品。

有大明的絲綢、瓷器、棉布和茶葉,還有朝鮮本地的毛皮、山參、乾果和山貨。

這些商行有大有小,小的僅就一間門面,大的卻有七八間門面那麼寬。後面還連著不少的房舍,看樣子像是倉庫。

除了門面的大小不同外,裝飾方面的差別也十分大。

考究些的雕樑畫棟,紅簷黑瓦,全套的大明風格,打眼一看,根本就看不出這是在朝鮮。

普通些的就是一般的朝鮮建築,略微矮小一些,空間也顯得有些小,但屋子裡面同樣都是乾淨整潔。

見尚海看得認真,何豐順就介紹道:“這裡就是仁川城最有名的絲綢街,一開始只是幾家賣絲綢的店鋪,後來隨著仁川港往來船隻逐漸增多,大大小小的商行就全部集中在這裡。

方才在下介紹的朝鮮五大商行,在這裡也有很大的店鋪。世子若是想要瞭解貨品的價格,不妨經常在這裡轉轉。”

(本章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