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凡上完廁所回來,陳家父子已經做好了決定。雙方沒有多費什麼口舌,便在合同上籤了字,然後各自保留一份。

高凡擬的這份合同,其實並不嚴謹,無論哪方想鑽空子,都是能夠找到辦法的。高凡的想法,是先簽一個臨時合同,把廠子建起來再說。等撈到第一桶金,雙方都覺得還有繼續合作下去的必要,再找專業人士撰寫更嚴謹的合同,規定好各種責權利關係。

現在企業還不存在,他高凡手裡連100塊錢都沒有,說難聽點,就是靠著一張嘴皮子在坑蒙拐騙。這個時候去奢談什麼制式合同,列出幾百個違約條款之類的,純粹就是開玩笑了。

其實直到後世,有很多合夥企業在最開始的時候也都沒有嚴格的合同約束,往往是幾個朋友覺得情投意合,就開始做起來了。

有些企業在壯大之後,逐漸明確了合夥人的權責利關係,企業也得以走上正軌。

還有一些則因為早期合同上的破綻,合夥人之間鬧出種種糾紛,最終不歡而散。

其實合作也罷,糾紛也罷, 與合同的關係真不大,核心還是在人身上。人有了貪心, 再嚴密的合同也是可以找出破綻的。

前一世的高凡並不是一個企業家, 不懂得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治理體系, 只能是憑著自己的想象,擬一份合同出來, 作為雙方合作的基礎。

至於說如果因為合同不嚴謹,被對方鑽了空子,自己蒙受了損失, 甚至丟掉了整個企業,高凡也並不擔心。大不了從頭再來一次。

作為一個穿越者,高凡知道,未來40年,中國都充滿著機遇, 就算現在錯過了一個機遇, 又有何妨?

他畢竟還年輕, 時間有的是。

收好合同, 高凡拿出了自己在家裡就準備好的技術資料,交給陳興泉,又給他解釋了其中的幾個關鍵環節。

防汙塗料的量產, 需要一套簡單的化工流程, 所涉及到的裝置都是化工廠常見的裝置。高凡只要畫出流程圖, 寫明各部分的裝置名稱, 找一家還過得去的化工設備廠,基本上就能夠造出來。

高凡在家裡的時候, 專門向父親請教了時下各種裝置的價格。粗粗算下來, 一套裝置加上安裝、除錯的費用, 大約就是10萬元左右。高凡要求陳家提供15萬的資金, 其中包括了前期生產所需要的流動資金。

這套流程不存在高溫高壓的環節, 倒也不用擔心生產安全問題。偶爾遇到一些裝置故障, 以陳興泉的活絡, 應當也能找到人來維修。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實在不行,自己不是還幫陳興泉聯絡上了鄧有良嗎?讓鄧有良從仁橋化肥廠找個機修工過來幫忙也就可以了。化肥廠的裝置比防汙塗料的裝置複雜得多, 化肥廠的機修工技術水平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陳興泉翻看了一下資料, 心裡也有數了, 知道這是自己能夠做下來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高凡能夠寫出這麼詳細的技術資料,陳興泉就懶得去猜了。

特異功能的事情,這是人的智慧能夠解釋的嗎?

辦完這件大事,陳林發手一揮,交代安排宴席,果然是八盤八碗的標準,雞鴨魚肉樣樣不缺。

此前被陳興泉的小弟弟帶到別處去喝茶吃點心的化肥廠司機也被請回來了,大家一同入席。席間各種觥籌交錯,自不必細說。

在陳家住了一晚,第二天,高凡告別陳林發,與陳興泉、柯水龍一道又坐車返回了仁橋。高凡答應給鄧有良和陳興泉之間牽線合辦絲網印店,雙方肯定是要見一面的。

因為涉及到一些不便見人的私事,鄧有良沒有在廠裡接待陳興泉一行,而是在下班後找了一個離廠子還有些距離的飯館,帶上自己的兒子鄧堅,去與陳興泉等人會談。

老中青三代戲精,再加上柯水龍、鄧堅這兩個傻白甜,五個人在一桌吃飯的場景實在是精彩紛呈,如實寫來就是40集的肥皂劇,相信大家也沒耐心看下去了。

會談的結果倒是讓各方都覺得滿意的。鄧有良答應利用自己的關係,幫陳興泉他們找一處交通方便的門面,符合前店後廠的條件。絲網印裝置則由陳興泉他們提供,具體的技術也由陳興泉和柯水龍負責。

鄧堅將辭去目前在化肥廠的家屬工,到絲網印店來工作,兼具學徒和掌櫃的雙重身份,當然工資是只能拿一份的。高凡替他定了個工資標準,每月50元,這個數字已經是水南省工業企業五級工的工資水平了。

鄧堅聞聽此言,笑得合不攏嘴, 惹得鄧有良狠狠地瞪了他好幾回。

關於股份的問題,最終是按高凡的方案處理的。鄧有良在絲網印店擁有兩成股份, 當然是寫在鄧堅名下的。高凡同樣擁有兩成股份, 這一點也向鄧有良明說了。

陳興泉透露,根據他們的粗略測算, 最保守的情況下,這家店一年也能夠有三四萬的純利,兩成股份的分紅將不少於6000元,這就是一個普通工人10年的工資了。

鄧有良膽子不大,平日裡也就能收點客戶的小禮物,紅包之類是不敢收的,所以家裡並不算很富裕。一年6000元的收入,對他來說簡直是一個山一樣大的餡餅,砸得他頭暈眼花。

一開始,他還真有些不敢接受。但細一琢磨,這件事是高凡替他聯絡的,他沒有拿任何國家利益來與高凡做交換,誰又能說什麼呢?

時下水南這邊已經有很多農民在做生意了,體制內的人不敢輕舉妄動,但看著農民們的腰包迅速鼓起來,兜裡隨便就能掏出一包華子,大家說不眼饞是不可能的。

有些腦子靈活的幹部,便在鄉下找個親戚出來充門面,自己躲在後面調動各種資源,賺點外快。這種事情,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鄧有良也曾打過這樣的主意。他能想到的,就是找個人當幌子,自己從廠裡弄點化肥出去倒賣。但這樣做,是明顯的以權謀私行為,如果有人舉報,他是說不清楚的。考慮到自己這頂帽子來之不易,他還真下不了這個決心。

誰曾想,天上掉下個高小凡,素昧平生,就給他送了這麼一份大禮,他都不知道該如何感謝高凡才好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