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神朝還未覆滅之前,中州共有九道。

天下大亂時被分走一道,還剩京畿、朔風、臨滄、東元、南江、九華、忘川、臨江八道。

後三道又被各大聖地攛掇,相繼脫離了中州。

於是乎到聖朝時期,大禹執掌的中州,就只剩下五道地界。

十年前,豫梁皇率軍越過滄源山,自西向東攻入中州,其後連克臨滄、朔風兩道;冀州琴劍山莊二莊主李庭宗、三莊主秦凡率軍自東往西攻入中州,連克東元、南江兩道。

兩方夾擊之下,大禹節節敗退,儘管禹帝姜不凡在拼命周旋,可終歸是聖朝末路,大禹還是於七年前,大晉跟天下聖地達成共識之後,徹底覆滅,大禹皇族子弟被屠戮殆盡,京畿道全境淪陷,神都也隨之落入大晉之手。

十月十六,豫梁皇完顏丞奉晉帝諭旨,率麾下八百萬豫州軍,以及玉召、西康、靈允、平成四王各自率領的百萬精銳士卒,共計一千兩百萬聖軍精銳,兵發東元道,正式開始攻打琴劍山莊。

晉帝諭旨已經傳開了,豫梁皇必須要在五年內攻下琴劍山莊佔據的冀州。

這話,若是換一個人來說,難免貽笑大方。

可偏偏出自晉帝之口,沒人敢把它當玩笑話。

一千兩百萬聖軍精銳,就靠琴劍山莊一家,想擋住那是痴人說夢,一時間北地人心惶惶。

大晉聖朝,雖然七年前就攻下臨滄、朔風、京畿三道,可這三道的三億多百姓,心裡可沒把自己當成大晉的人,外逃甚至是叛亂,這七年間可一直都沒停過,若不是大晉鐵血鎮壓,三道早就不知亂成什麼樣了。

其實可以理解,中州可是妥妥的神州腹地,又是前神朝時期的絕對核心,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武者,身上可都是有股心氣兒在的,即便神朝覆滅了這麼久,他們面對天下各州勢力的優越感,從來都沒消失過。

對大禹忠心耿耿,無時不刻都想著重現神朝光芒的人,天下各州都有,但要說比例,絕對是中州第一,畢竟重現神朝榮光,可是他們堅持了上千年的固有觀念,於他們而言直接利益也最大。

不誇張的說,中州起碼有九成人,把天下各大聖地,乃至所有的武者勢力,都是當成亂臣賊子的,覺得他們都是一群擁兵自重的叛賊。

突然被以往視為亂臣賊子的大晉聖朝,騎在了頭上,中州三道三億多人的心態,可想而知。

當然,通常情況下,百姓手無縛雞之力,他們當然不會跟大晉聖朝作對,即便是武者,在大晉鐵蹄之下也很難翻起浪花,大晉聖朝剛剛打下三道那段時間,三億多百姓雖然心裡不服,可明面上作亂以下犯上的很少很少,幾乎沒有。

問題是,大晉可不只是打下三道,他們還要治理三道,廢除原先大禹的治理體系,用大晉的律法,重新制定了三道的規矩,這樣一來,可就一下子觸及到三道百姓的痛處了。

當今天下,各州治理方式雖各有側重,但無一不是套用儒家三道,分別為諸葛元的法治、孟渠的忠君、荀牧的為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三道中,以孟渠的忠君儒道最受推崇,此前有中、揚、冀、青、交、雍、涼、並八州,八大聖地,均用此道。

當然,孟渠的忠君,放在揚州是忠於大禹,可放在其他州,忠的就是聖地之主;

第二受推崇的,則是荀牧的為民儒道,有兗州與徐州兩家採用。

最不被推崇,也同時被兩家唾棄的,就是諸葛元的法治儒道,只有大晉聖朝一家認可,也就是只有幽、汾、豫三州採用。

不被推崇,是有原因的。

諸葛元的法治儒道,側重懲處,條條框框的規矩極其苛刻,北地三州,民風彪悍,武者鬥毆勢力血拼極其常見,用重刑規矩加以限制,確實有奇效,可大晉忘了,中州三道的百姓,跟北地三州的百姓,可不一樣。

晉法一來,三道百姓立刻就開始強烈牴觸。

大晉鎮壓,殺人,可這樣做,引起的牴觸更加強烈,三道百姓對大晉的厭惡,也愈發深沉。

晉法能改嗎?

當然能改,因地制宜,正常人都能想到。

可問題是,別人能改,大晉不能!

諸葛元的法治,講求的就是一視同仁,天下各州百姓武者,律法約束一以貫之,一點緩和的餘地都沒有。

若是中州三道能改,那豫州、汾州、乃至是聖朝所在的幽州,是不是也能改?

中州三道百姓不一樣,北地三州的百姓,難不成還是一模一樣的,總能找出點不一樣吧……

這樣的情況下,大晉聖朝不少人,哪怕心裡都知道,北地三州盛行的晉法不適合中州三道,卻也沒人敢提修改晉法,於是乎惡性循環開始了。

三道百姓越反抗,大晉鎮壓的手段就越血腥。

大晉鎮壓越血腥,百姓心裡的牴觸就越強烈。

七年如此反覆,三道現在的情況就是,表面上一片和氣,再無叛亂,暗地裡卻是怨氣滔天,暗殺地方主政者、對大晉律法陽奉陰違、偷偷販售三道情報給各大聖地………等等,此類之事屢禁不止。

大晉當然也知道這些情況,但修改晉法這條路已經徹底堵死了,索性就只能繼續鎮壓,寄希望時間,盼著日子長了三道百姓就能適應。

可是,這個節骨眼上,大晉要開始東征。

豫梁皇這次東征,是要跟同盟的聯軍作戰,別說一千兩百萬大軍,若是可以,他恨不能再從大晉那邊調幾百萬大軍過來,以確保自己能穩勝。

東征就意味著調兵,中州三道的兵力,全部要抽去對付冀州,三道難道不管了麼?

完顏丞當然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他先是將情況稟明晉帝,晉帝不含湖,直接調了大晉的玉成王、永威王,各率百萬聖軍鎮守三道,還有十個大晉侯爵,各率五十萬大軍過來。

有七百萬大軍鎮守三道,完顏丞還不放心,又將整個三道內入流勢力的所有精銳武者,全都強行徵召入伍,共計有三百多萬人,用麾下一千多萬大軍裹挾著他們,一起進了東元道,名義上是拉攏這些勢力一同為大晉效力,實際上是怕他離開之後,這些勢力又暗中挑事。

拉著這些人一起上戰場,一方面能強迫他們去當炮灰,一方面又能消耗中州三道的根基,何樂而不為,這些勢力雖然心裡也清楚,奈何豫梁皇實力強大,大晉又不講道理,他們即便再不願意也只能乖乖聽話了。

畢竟乖乖聽話,豫梁皇還能給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活路,不聽話,那可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大晉東征名義上是一千兩百萬大軍,可加上三道精銳,實際兵力高達一千五百萬,當然那三百萬說是精銳,跟有組織有紀律的聖軍完全沒法比,但到底也是武者,戰場上多少也是能發揮出作用的。

得知大晉東征的訊息,同盟絲毫不敢大意,冀州光靠琴劍山莊一家,不可能守得住。

眼看著魔衍聖宗就要被汾靈皇攻克。

要是冀州,也被豫梁皇拿下。

真讓大晉一統北地六州。

河東同盟的處境,可就危險了。

幽州南部是古江的源頭,上游北面為幽、涼二州,南面則是雍州,新月神教並未主動參戰,大晉要是不想把雍州拖下水,就不能從上游渡江。

古江中游北面為中州,南面是河西,幽野皇拓跋尊已經率大軍渡江南下,目前正跟同盟大軍在河西對峙,即便打敗了同盟,他也要想辦法渡過通天河,才能進入河東五州。

而古江下游北面是冀州,南面就是河東五州。

大晉若是打下冀州,一統北地六州,就意味著能從整個古江流域中下游的任何一處,直接渡江南下,到時如果同盟在河西也戰敗,那大晉就可從北、西兩個方向大軍壓境,整個同盟五州就沒有一丁點的戰略空間,只能在自家地盤上,跟大晉殊死一戰了。

大晉的策略,明顯也是往這上面走的。

所以,同盟不但要在河西擋住幽野皇,同時還要幫琴劍山莊擋住豫梁皇,不讓大晉一統北地。

其實也算不上幫,畢竟琴劍山莊本就是同盟的一份子,揚州會盟時,五大聖地,外加武威王六家那可都是歃血為盟,發誓要共同反晉的。

新禹歷1332年十一月初五,同盟從揚州渡江北上的八百萬大軍,抵達冀州之後,立刻就馬不停蹄的趕到中州東元道,與琴劍山莊的兩百萬精銳合兵,千萬大軍嚴陣以待,誓要將大晉擋在東元道外,摧毀大晉一統北地的圖謀。

得虧冀州南岸跟東元道的距離不遠,到十一月十五,同盟的千萬聯軍,就已經陳兵在東元道以西,準備隨時抵禦豫梁皇的大軍。

一般來說,雙方兵力過萬的大戰,就已經是很少很少的了;過十萬稱得上是大規模;過百萬那就是大戰役;似東元道現在,雙方兵力加起來快破三千萬,那放眼神州歷史,也是極其罕見的。

同盟的千萬聯軍,由琴劍山莊老莊主,前大禹神朝兵馬大元帥趙虞龍親自統領,按說有如此經驗老道的統率,同盟兵力即便不如大晉,但畢竟是防守方,無論如何表現也不應該太差。

可實際情況,卻令人大跌眼鏡。

趙虞龍命大軍一字排開,在東元道以西五城各壓百萬重兵,自己親率五百萬大軍坐鎮中央,隨時支援五城。

這個安排,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完顏丞手上一共有一千五百萬大軍,這個數量的大軍調動,只要不瞎都能看見,何況現在戰場雙方最高都是由聖人坐鎮。

趙虞龍這個安排,可以隨時跟著完顏丞的攻城安排變動,完顏丞要是舉大軍攻一處,同盟大軍也可以聚集到一起,要是分散進攻,他也能用自己手上這五百萬大軍,根據敵方的攻城兵力,調兵支援。

然而,趙虞龍忽略了致命的一點。

千萬級別的武者戰役,實際上,陰謀詭計已經發揮不出什麼大作用了,畢竟敵軍兵力多少,行軍路線軌跡,兩軍的頂尖武者,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似這等敵我雙方都快貼到臉上來了,想用什麼奇謀妙計,壓根就不可能。

其實也不能怪趙虞龍,他是前大禹神朝的兵馬大元帥,神朝巔峰時期,全天下的兵馬加起來也就千萬以上,跟大禹同級別的敵人,根本沒有。

千萬級別以上的戰役,他壓根就沒經歷過。

可大晉經歷過了………

完顏丞跟趙虞龍的思路完全不一樣,他從一開始就沒想跟同盟玩什麼持久戰,三百萬三道精銳武者開路,一千兩百萬大軍直接壓上,直接挑了東元道最北邊的平元城,一擁而上。

趙虞龍猝不及防,率大軍支援,其餘四城大軍立刻跟上,可速度太慢,根本來不及,等他們大軍趕到,平元城的守軍已經被前頭的大晉軍隊擊潰,只剩下一半,若不是他來的快,那五十萬恐怕都要全部打光。

完顏丞也料到了趙虞龍要來,大軍一點都不給喘息的機會,剛打下平元城,立刻就跟長途跋涉而來的同盟大軍繼續開戰,趙虞龍甚至還沒來得及看平元城裡的情況,大軍就戰在一起了。

誰也沒想到,這場大戰,會以這麼戲劇性的方式開始,兩千多萬大軍,直接在平元城外開打。

這可是兩千多萬武者,九成聖地精銳,罡氣境宗師境,元丹境,乃至再往上修為的頂尖武者也不在少數,甚至連聖人都有。

一打起來,幾乎整個東元道都能聽到動靜。

從十一月十五到十一月二十,大戰足足持續了五天,兩方大軍死傷無算,同盟被大晉士卒一路從平元府城橫推到了南邊的竹天府城。

趙虞龍甚至連撤回竹天府城的的機會都沒有,又被打退到了東元道中部的順康府境內。

萬幸,大晉士卒似乎也到了極限,他這才得了喘息的機會,令大軍回撤到順康府城。

趙虞龍學聰明了,這下再也不分兵了,直接讓餘下的大軍全都守在順康府城境內,死死盯著城外的大晉軍隊,他們動就動,他們不動,聯軍無論如何也不動。

後面又經歷了兩場大戰,果然趙虞龍的辦法還是奏效的,大晉雖強,可畢竟這場大戰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雙方頂多也就在戰鬥中逐漸消磨對方的有生力量,想要一舉擊潰,幾乎不可能。

而因戰鬥人數實在是太多,想要一次性消滅敵方太多的有生力量,大晉做不到,他也做不到。

一來二去的,戰局,居然就這麼僵持住了。

大晉雖攻入了東元道,但也就僅限佔下平元和竹天兩府,想要拿下順康府,完顏丞做不到,便只能帶著大軍,駐紮在順康府城外。

而趙虞龍也沒有反攻的意向,只帶著同盟大軍死守順康府,無論如何也不讓大晉的軍隊過去。

新禹歷1322年,十一月二十五

兩道強光自南面疾馳而來,目的地都是順康府,不過,一個落在城內,而另一個,則是落在了城外。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