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也沒有專利權保護法,珠算推廣之後,肯定會有人大量購買算盤,這是個發財的好機會,現在先囤貨,未雨綢繆,否則,商機就丟了。

王敬猶豫得道:“娘,我去僱人,會有人來幫忙嗎?”

王敬對自己的人緣還有懷疑。

自從經歷了上次王木匠事件後,王敬還是不太愛在村裡走動,心理上還有自卑吧。

“放心吧,能賺錢誰不幹?一天先給15文的工錢,一個月不得450文錢,一年就能賺四兩多銀子,這對於桃源村的村民來講,是一筆不錯的收入了。”

劉婉如此一算,就連王敬自己聽了都嚇到了。

“娘,這薪水也太高了,我付不起。”

“別擔心,錢都由公眾這裡支出,你們只要把收入的五成上交給公中就可以了。

你先去招人吧,木料還有木匠的工具,我都會給你備齊的。

做算盤要用不同的木料,開始的時候,你們先用普通的木料來試手。

熟練後,可以用紅木、紫檀木這些高檔木料來做算盤珠子,這筆花銷不會少,所以先期的投入都是我這邊投入的,以後你要是賺錢了,就要先交給我一半,”

王敬一聽劉婉這麼說,心裡就不淡定了。

他現在有了心儀的物件,當然希望口袋裡有點餘錢,以後成家立業了,也能給姑娘一個好的生活。

只是之前他還有點茫然,並不覺得自己做木匠能賺到多少錢,是不是能養活家人。

劉婉的話給了他極大的希望,娘竟然允許他留一半的收入?那他以後自己可以支配的錢就多了。

一想到這,王敬就恨不得馬上備齊木料和工具,趕緊開工做起來。

“娘,你不說,我也會將賺到的錢上交公中的。”

王敬毫不猶豫地道。

劉婉打算用管理公司的辦法來管理這個家庭。

在劉婉看來,古人雖然也有成家立業,自立門戶的傳統,但現在畢竟是個農耕社會,單門獨戶,單打獨鬥很難出眾。

還不如10個指頭摶成拳頭,大家團結一心,更容易成功。

經過這段時間的瞭解,她慢慢琢磨出孩子們的才能,決定因材施用。

“娘,公中現在錢也不多。”吳慧怯怯地道。

一聽要花錢,吳慧就著急上火。

“你們今天都在,咱們就開一個家庭會議,把事情給說明白了。”

劉婉還能不明白吳慧的小心思?

但人多嘴雜,還是得攤開了說為好,免得大家在心裡互相猜忌,破壞現在大好的團結。

吳慧沒想到婆婆會這麼開明,願意攤開來說,自然覺得挺好的,於是一家人吃完飯就在桌前坐下,準備開會。

劉婉看著圍坐一桌的家人了,彷彿找到了當年給同事開總結會的感覺。

她清了清嗓子,乾咳幾聲,道:

“咱們家最近日子過得有點起色了,怎麼會有起色,大家也很明白,都是靠我們一起努力辛苦賺錢,每個人在這個家裡都發揮了作用。

你看,象一家人檢查茶油籽,榨茶油,做豆蓉醬,這些都賺了不少錢。

別說我們大人了,王憐和王禮年紀小,也每天打豬草,養牛,喂雞鴨,盡自己最大的力為家庭做了貢獻。

但是我知道,你們都大了,成家立業的成家立業,打算處物件的我也不反對,你們要是自己能找到合意的姑娘,情投意合,自然再好不過。

找不到的,我也會叫媒人幫你們相看。

但說實話,咱們家實在太窮了,底子很薄,到現在也才攢了30兩銀子。

我的計劃是,以後我們家要建新宅子,大家會住在一起,但都要有的獨立院落,反正至少在我這一代人為止,咱們是不分家的。

現在這種情況,分家出去,反而把咱們家的財氣散了。

不過不分家也不表示你們就沒有獨立的經濟大權。

我剛才和王敬說,他的生意,收入5成上交公中,自己留5成。

以後你們也是一樣,要創業公中出錢支援,自己有收入後,就5成上交公中,其餘的留給你們自己支配。

因為你們已經成年,都有賺錢的能力了,就這麼辦。

至於王禮和王憐,離成年還有好幾年,所以他們我也會另外留一筆費用,以做他們的培養支出。”

劉婉的安排很新穎,都攤開了說。

王孝他們兄弟幾個當然沒話說。

吳慧卻還是覺得有點吃虧。

相公整天和婆婆在外面跑,最近也沒見他有私房錢,王敬要做事,劉婉就給他獨立的錢,這不是大小眼嗎?

但吳慧此時也不敢吱聲。

相公要打虎的事還被劉婉捏著呢。

吳慧見眾人都沒說話,便繼續道:

“我也不慣著你們,你們出去見過世面以後就知道還,是要有些學識的,最好能夠識字。

我也不是要求你們參加科舉考試,但是會讀書識字,懂得打算盤,看賬本,以後咱家生意要是做大了,就必須懂這些。”

“娘,這也太難為我們了。”王敬撓頭。

他是個大小夥子了,對於文化的渴求沒有那麼強烈。

因為他覺得,過去十幾年了,不識字不看書也過得好好的,保必自討苦吃呢?

有時間,他還不如和蘭花多處處呢!

王孝自從在望江樓發現孃親識文斷字時,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他覺得孃親拿起毛筆落筆時,那一刻身上有光輝閃現。

他也不太懂得形容,但卻知道,他很想象孃親那樣,成為一個讓關掌櫃都尊重的人。

當關掌櫃意外得知孃親會識字、會寫字的那一刻起,他感覺關掌櫃對孃親的尊重成倍增長。

看他們的眼神也不再像看普通的鄉下人那般平平無奇,而是有了平等的舉動。

這就是懂得識文斷字帶來的不一樣待遇。

所以當劉婉這麼要求時,王敬無所謂,還畏難,王孝卻第點頭贊成,說:

“娘,識字還是要的,不然以後契書都不懂看,可是娘,咱們若是要請先生,得花不少錢呢!”

“是啊,娘,上學堂那是有錢人才做的事,供一個人讀書,一年就要三、四十兩銀子,咱家哪能供得起呀?”

吳慧立即道。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