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吳大匠看一看,他肯定會恍然大悟。動力艙內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類似於磨坊裡的推磨。上面插幾根木棒,執行的時候,6個彪形大漢一起推動,這場面,和磨坊裡推磨沒什麼區別。

一根長長的推進軸,幾個齒輪的巧妙組合,使人力能夠推動螺旋槳在水中用比較快的速度旋轉,從而產生動力。只不過後世採用的是蒸汽動力或者燃油動力罷了。雖然蒸汽和燃油的推力比較大且動力持久,但是在沒有該類產品問世的大明,用人蓄力推進無疑是明智的,反正這個時代的人力便宜得驚人,也沒有職工權益保護一說。更何況在不追求速度的情況下,牽一頭驢代勞也是可以的。

武器的改進也讓沈京大費周章。在鴉片戰爭時期,英法列強的風帆戰列艦橫置三層炮艙給沈京的印象太深刻了,三十幾門炮輪流射擊,產生的視覺效果那是槓槓的。當然了清朝的炮兵不敵對方的炮火也是情有可原的。

明朝對火炮是非常重視的,大明京城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就裝備很多大大小小的火炮。但是,大明的火炮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射程近不說,威力也很有限。

況且,那種射程在十里的威武大將軍,自重達到了四噸,試問,一艘軍艦能裝幾門這樣的大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縱觀世界,在火炮上研究最精的佛郎機人,他們的大炮還是比較落後的前膛炮,雖然改進了炮膛的壓力,射程和威力比較大明的產品大,但還是存在射速比較慢,且容易炸膛的大問題。每次發射過後,炮手們要完成清理炮膛,冷卻炮身,擦**膛,重新裝填,瞄準點火等一系列動作,實在是費工費力啊。距離較遠的話,十分能中一發就阿彌陀佛了,碰上了移動的目標,那就更不靠譜了。

鑑於上述問題,沈京把解決的關鍵放在了另外一種武器系統上,那就是火箭。

大家不要誤會,沈京不是要製造像神州五號這樣的能飛上太空的火箭,而是在弩箭上綁上火藥以增加威力的那種玩意兒。唐朝的軍艦上已經普遍裝載了八牛弩,即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箭矢以堅硬的木頭為箭桿,以鐵片為翎,世稱“一槍三劍箭”,床弩也可發射“踏橛箭”,發射的時候蔚為壯觀,箭支有如標槍,近距離發射可以直接釘入到城牆裡面,齊射的時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釘入城牆,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緣而上。

到了元朝,蒙古軍大力蒐羅宋軍中的床子弩手來他們服務。當蒙古軍西征的時候,他們就大量使用了漢族匠師製造而且也由漢人操縱的床弩。波斯史家志費尼在其名著《世界征服者史》中記敘1256年旭烈兀汗攻克位於厄爾布林士山的堅固的***城堡麥門底司時,曾有這樣的描寫:“當無策可施時,契丹(按指漢地)匠人製造的一種牛弩,其射程為2500步,被對準那些蠢貨。流星似的射彈燒傷了魔鬼般的異教徒的許多士兵……”這時,床弩顯然已被用於發射燃燒性的火器,它有可能是一些燃燒性的球彈,也有可能是箭端綁縛縱火物或火藥球的火箭。宋代兵書《行軍須知》中就記載:“用床子弩放火箭及火炮燒填濠柴草。”火炮是宋人對燃燒性球彈的習稱。

現在,八牛弩的箭矢最高已經可以發射到3裡之外,也就是1500米。沈京對箭矢加以改進,把火藥裝載進了矢身,改善了流體動力,在試驗中,最遠的箭矢居然飛到五里之地,著實令人驚喜。

在海戰中,一旦這樣的火箭射中了敵人的艦船,便會牢牢地釘在木質結構的船體之上,等引信燒完,便會產生大爆炸。在這樣一個時代,這種武器給人的威懾力無疑是很大的。沈京給軍艦的船頭裝載了一具可以360度旋轉的八牛弩,船的兩側各裝載了5具八牛弩,船尾裝載了兩具八牛弩,這樣,一艘軍艦同時可以向四周發射39枚火箭彈,活力應該是相當強大的,理論上,只要帶上足夠的火箭彈,一艘軍艦可以實現不間斷的攻擊。這簡直是後世驅逐艦上的垂直導彈發射架的翻版,沈京相信,沒有一艘軍艦能與之一戰。

當然了,火炮還是要裝幾門的,黑洞洞的炮口裝在軍艦上本身是個威懾,碰到節假日,或者大將軍登船檢視,施放禮炮,還是要用到的。八千斤的威武大將軍就不必了,兩千斤的威遠大將軍炮正好。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三個月的緊張施工,新式戰艦“平遠”號如期下水。遠遠地望去,白色油漆塗裝的軍艦和其他軍艦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只是上面的武器寒顫了點,不知道到了戰時會不會捱揍。

(本章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