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雲霄!”

“核動力火箭!?”

“不是吧,居然就這樣輕描淡寫的說出來了?”

“該不會是逗我們玩兒呢吧?核動力哎!火箭哎!”

“高原同學,你能不能不要凡事都這樣淡定?”

當高原宣佈核動力火箭的訊息時,無數觀眾腦門上佈滿黑線,因為無論從哪方面看,核動力火箭這五個字都是足以震驚世界的偉大發明,而高原卻彷彿沒事兒的人一樣,簡簡單單告訴了大家。

“是的,核動力火箭。”高原面對鏡頭,繼續說道:“長征系列常規動力火箭,將從今天開始走下歷史的舞臺,在此,我要向航天集團,向參與長征系列的每一個人,表示最真誠的感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以後的華夏航天事業,將由強大的核動力系統領銜,無論是宇宙空間站也好,行星殖民基地也罷,都將使用可控聚變作為主要能源。”

高原一邊說,一邊轉身,在身後早已準備好的黑板上,飛快寫寫畫畫。

高原畫了一株科技樹,一項又一項科技,透過枝葉彼此相連,不斷衍生壯大。

“有些觀眾或許會疑惑,我們為什麼忽然就擁有了核動力火箭?”高原笑了笑,“要我說呢,這其實一點也不突然,而是一種必然。”

“眾所周知,我們不久前剛剛解決了可控聚變穩定執行的難題,推出了崑崙一號聚變反應堆,在崑崙一號之上,我們對等離子體進行三重約束,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擁有完美控制聚變能量的技術。”

“大家或許還記得,我們的鐳射防禦武器,崑崙天頂。”

“崑崙天頂是製造等離子體,並且將其發射出去。”

“而崑崙一號,是對等離子體進行嚴格約束。”

“現在我們又推出了崑崙雲霄,崑崙雲霄的能力,是製造,控制,並且精確釋放等離子體。”

高原手指在黑板上輕點,將崑崙天頂,崑崙一號,以及崑崙雲霄全部串聯起來,向觀眾們展示了一條完整的科技研發路線,而無數這樣的科研路線彙集起來,就是所謂的科技樹了。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吧。”高原說道:“當科學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由量變產生質變。”

“人類用幾千年時間,才弄明白蒸汽機的原理,進入了機械時代,而在我們進入機械時代後短短百年,地球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變化的劇烈程度,遠遠超過以往幾千年,幾萬年。”

“這就是發明的力量,科學研究的力量。”

高原侃侃而談,向所有人介紹核動力火箭的研發歷程,但是由於可控聚變技術的保密性質,高原的介紹以理論居多,並不會涉及具體細節。

對大多數觀眾來說,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有太多公式和資料參雜其中,大家反而就聽不懂了,還是這樣好,即滿足大家的求知慾望,又不會洩漏核心機密。

一場朦朦朧朧的技術介紹結束後,所有人都得到了滿足,除了那些西方科學家。

高原說的輕鬆,然而可控聚變轉換為核動力火箭,真就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不能夠吧。

早在公元1933年,可控聚變原理就已經被科學界提出,全球學者研究這項技術,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到目前為止,大家總算弄懂了聚變反應堆該怎麼搞,至於聚變火箭,還只存在於科學家們的想象之中,研究進度不超過百分之五。

當高原說,自己透過聚變反應堆技術,反推聚變火箭技術的時候,科學家們幾乎全都瘋了,隨便一推,就把核動力火箭造出來了?這還有沒有天理?

“好了,關於理論方面的解釋到此為止,畢竟我們一貫喜歡用行動說服別人,崑崙雲霄實力究竟如何,請大家稍等片刻,馬上為大家現場演示!”

結束這段技術解說後,高原感覺嗓子有點疼,於是離開鏡頭,去臺下喝水。

此時西域已經入冬,空氣變的越來越乾燥,高原生在江南,對這裡的氣候不是特別適應。

“過兩年把這片戈壁改造成內陸湖泊,應該就能緩解西域乾燥的氣候了吧。”高原心裡想著。

這大概就是可控聚變技術帶給他的底氣,一個比貝加爾湖更大的內陸人工湖,高原還真是敢想。

與此同時,萬眾期待中,直播鏡頭終於轉向位於塔里木盆地的臨時發射場,人們終於見到了崑崙雲霄的實體。

高度一百六十一米,重量三千零四十二千噸,相比北美的波塞冬巨型火箭,崑崙雲霄小了很多,總體還不到波塞冬號的三分之一。

然而,這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採用核聚變作為動力的火箭,如果它能過試射成功,無疑將徹底顛覆航天事業,令人類從行星陸地生存時代,走向星際殖民時代。

“牛逼!太漂亮了!”

“無法用語言形容我此刻激動的心情,高老闆,請收下我的膝蓋!”

“核動力火箭啊!有生之年,說不定老子也能去月球看看呢!”

“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華夏文明能否崛起與太空時代,全看這次了!”

“加油加油!一鼓作氣,衝出小破球!”

彈幕瘋狂重新整理,人們驚訝於崑崙雲霄動感流線的外形,同時也對這次發射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帶領華夏,開創一個嶄新的大宇宙時代。

從大明王朝開始的閉關鎖國,讓華夏錯過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時代,客觀導致華夏幾百年落後捱打的屈辱歷史。

如果重來一次,沒有任何一個華夏人,願意再錯過星際時代,畢竟過往的慘痛記憶實在太深刻了。

只有向前,才是華夏民族唯一的方向,任何阻礙我們向前的事物,都必須毫不留情被幹掉。

呼~

高原喝了兩杯小紅果榨取的果汁,潤了潤嗓子,重新回到臺上,笑容一如往常。

“準備好了嗎?”

“一切準備就緒。”

“那好,發射!”

在全世界驚愕的目光中,高原下達了發射指令,隨意的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按照步驟,不是應該有一個巨大的紅色按鈕,高原慷慨陳詞,然後用力按下,圍觀群眾山呼海嘯,熱血沸騰嗎?

對此,高原解釋道:“我們和發射場隔著一百多公裡呢,最高控制權並不在我手裡,而是在現場指揮官手裡,現場指揮官不僅要實地巡查,檢驗每一顆螺絲釘,發射後捲起漫天塵埃,他還要跟著吃土,工作非常辛苦,責任非常重大。”

“大家從電影裡看到的發射場面,多數都是做個樣子,就好比新建大廈的剪裁儀式,那些穿著筆挺西裝,手持金剪刀的傢伙,他們恐怕連一塊磚都沒搬過吧?”

高原雖然是崑崙公司的老闆,國家隊欽定的科研大總管,但發射火箭這種事情,誰在現場誰說的算。

高原也要聽現場指揮命令,故而也就沒必要搞什麼發射按鈕,那東西和大廈剪綵屬於一個性質,都是樣子貨。

轟~

當崑崙雲霄開始從尾部噴射出湛藍色光芒,觀眾們頓時就明白,高原為什麼要躲開發射場地一百多公裡距離。

這氣勢,這光芒,這烈焰沖天的場面,簡直比維蘇威火山爆發還恐怖!

太他喵的危險了,高原這種身份,就算他想近距離觀看,國家隊也不會允許。

剎那間,整片大地都被藍色烈焰覆蓋,這可不是普通的火焰,而是聚變發動機噴射的等離子體!

如果你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話,就會明白這東西產生的推力如何瘋狂,只不過地球引擎是向太空噴射,推動地球前進,而崑崙雲霄是向地面噴射,推動自己升空罷了。

儘管體積和能量指數天差地別,但崑崙雲霄所用的聚變引擎,而流浪地球的重聚變地球引擎,原理上都是差不多了。

眾所周知,理論上元素週期表在鐵之前的元素,都可以聚變,只不過聚變難度高的不像話,怎麼看都像天方夜譚罷了,就連系統給高原的聚變方案,也只是用氫和氦。

但劉慈欣透過計算發現,如果用氫和氦的話,根本不足以將地球推出太陽系,於是設定了燒岩石,用岩石裡的矽和氧轉化為鐵,再用聚變能量,將鐵等離子體噴射出去的構想,但在現實中,重聚變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崑崙雲霄一往無前,裹挾著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迅速消失在攝像機鏡頭中,成為雷達螢幕上的一個白色光點。

加速!

加速!

繼續加速!

崑崙雲霄向瘋了一樣,穿過大氣層,進入太空,向遙遠而未知的神奇宇宙中,一頭扎了過去,速度越來越快。

“竟然不是分級火箭,而是一個整體!?”

“核動力火箭搞分級,怎麼搞?把聚變艙扔掉?”

“按照慣例,火箭一旦脫離大氣層,不就應該因為燃料耗盡而墜落嗎?”

“開玩笑,核聚變燃料不燒個幾年時間,怎麼可能耗盡?”

觀眾們利用彈幕,興致勃勃討論。

崑崙雲霄作為人類第一部核動力火箭,其原理和效能,都和過去的火箭絕然不同,大多數人現在還無法理解聚變火箭的強大能力。

高原見崑崙雲霄已經進入太空,滿意的點了點頭,舉起五根手指頭說道:“五天!”

“NASA的先鋒10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從地球到達木星的航天器,它於1972年3月3日發射,1973年12月3日到達,共計飛行了640天。”

“還有同樣來自NASA的朱諾號宇宙飛船,它於2011年8月6日發射,2016年7月4日抵達木星,耗時1795天。”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想從地球抵達木星,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畢竟地球和木星之間的最短距離,有7.78-1.5億公里,最遠達到了7.78+1.5億公里。”

“但是隨著崑崙雲霄橫空出世,這一切終將成為歷史。”

“崑崙雲霄將以光速的百分之五飛行,連帶加速和減速,從地球進入木星軌道,只需要五天!”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