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魏之武卒的試驗

兵庫津

巨大的海船緩緩駛入港口,長三十六丈,高近十丈,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也相當可觀了,這巨舟是謝家的二萬料以上的巨舟。e^看純文字更新超快}在當時可以是超冠今古的龐然大物。

無數高麗士卒和日本足輕聚集海岸,觀看遠航的謝家商船,這艘代表著南宋造船最高工藝水平的商船讓三軍聳觀,驚呼嘉嘆。

兵庫津港口軍營內,劉淮、王仲、謝國明等人駐足遠望,也同樣驚嘆不已。“真乃巨舟也,巍如山搬,浮動bō上,錦帆鶴首,可屈蛟螭!”王仲贊道。

謝國明一臉傲然之sè,如此巨舟可載重三萬石,巨舟數量在整個南宋一個手掌可以數的過來,然而謝國明卻有整整3艘。此時謝國明就要和許達甫一起揚帆啟航,打算回到南宋募集海船,再滿載糧食、兵甲、刀劍、弓矢等物品返回東瀛資助劉淮的軍隊,在兵庫津港口恰巧遇到了謝家的貿易巨舟來到日本。

巨舟的結構也相當複雜,皆以全木巨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全船分三艙,中艙又分四室,下層防水隔艙更是分了十三艙。船頭用石丁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錨起錨則使用滑輪。如遇風濤緊急,還須加拋遊矴。船尾的正舵有大二等,隨水淺深更易,另加設兩個三副舵,船舷兩側用大竹為橐以拒làng。滿載人與貨,則以竹橐當吃水線,人貨滿時候,水不得過橐。

主桅杆高二十餘丈,前桅杆高十餘丈,共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篷,裝上高效率的航帆,風有八面皆可行,唯當頭之風不可行。

此外,又用船上又用鳥羽測風向,以鉛硾測水深,尖底的設計,讓航海不畏深,反而更怕的是擱淺傾覆。

這巨船南宋最先進海船業的傑作,這種巨型的海舶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具有優良水密艙結構的商船,即使從現代船舶的設計理論角度來評價,它的效能及工藝水平都是無可挑剔的。

“若有此船渡海,可高枕無憂!”劉淮羨慕的道。

“統領大人放心,我謝家所有海船,無一不是兩浙路和福建路的官家所制,渡海如過江一般容易。”謝國明面有得sè的回答。

官商合一!自古以來都是王道啊!劉淮心中感慨道。

郡王府方面,趙若蘭鬼使神差的留了下來,反而派遣許達甫回去募集海船。^^諾書網《免費txt下載》此時趙若蘭神sè複雜的看著正在和謝國明侃侃而談的劉淮,安慰自己道,自己是為了留下監督,親眼看著出兵才留下來的,免得這個傢伙出爾反爾。

元大都

依然風雪交加,可憐的忻都長跪於午門之外一整夜,差變成一個冰人,幸虧本就是出自苦寒之地,不然早就一命嗚呼了。不過在忻都看來只要不去嶺北行省別吉大營的極北之地巡視日不落之山,這一切都值。

“長生天保佑我忻都!寧死也不想去極北之地啊!”忻都心中祈禱道,他已經快支持不住了,意識逐漸開始模糊,眼睛也已經睜不開了。

不知過了多久,忻都在mímí糊糊中終於等到了結果。“上天眷命,大元皇帝聖旨,諭日不落之山巡檢史忻都,平日忠君愛國,此次又進寶有功,朕心甚喜,特遷忻都為鎮國上將軍,戍守健德門。欽此!”

太監尖細的聲音在忻都聽來絲毫不亞於天籟之音。雖然是個守護城門的差,但是在忻都看來,能夠在大都享樂,即使是去看大門,都無所謂,jī動之下,體力不支的忻都興奮的直接昏了過去。

兵庫津軍營

“魏之武卒?”劉淮看著金大通,覺得這個高麗人似乎腦袋發熱了。

金大通一臉嚴肅的看著劉淮,神sè堅定。

“好吧!你且去試試。”劉淮不忍打擊金大通的自信,就順勢道。

金大通熟讀兵書,對魏武卒相當欣賞,當初他在高麗時候,沒錢,沒糧,沒人口,無法選拔士卒,建立類似魏武卒的精兵。而現在,光光在兵庫津就有八萬的足輕。

魏武卒是chūn秋戰國時候的魏國的精銳,為名將吳起所創,戰功赫赫,吳起曾經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擊破秦五十萬之眾,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績,魏武卒是chūn秋戰國時代步戰士兵中是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劉淮實在不忍打擊金大通,chūn秋戰國時代的兵馬早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千年來的戰法的革新,已經讓步兵已經淪為配角,成為攻城時候的炮灰。

聽到劉淮答應,金大通滿臉興奮之sè的走了出去。

“魏武卒?我大宋的精兵都能開二十石之弩。”趙若蘭不屑的道。謝國明等人走後,她就跟在劉淮身邊,充做幕僚,劉淮也絲毫不以為意,毫不避諱的帶其出入軍營。

開弩,是手腳並用,因此可以用上全身的力量。趙若蘭顯然知道吳起當年選擇魏武卒的方法:“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cào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對趙若蘭所的大宋的精兵都能開二十石之弩,劉淮極其不以為然,步兵再強也是步兵,就像麾下的武衛軍虎賁營,清一sè重步兵,戰鬥力甚至能幹翻武士,但是機動力不足,也沒有遠端shè擊能力。對上門g古騎兵,就是一個活脫脫的移動靶子。

淮北

一路上到處都是燃燒的輜重,地上滿是元軍的運糧隊屍體,四處散落的都是粟米顆粒。

李庭芝強襲元軍大營後,燒燬大半糧草後,見元軍還不肯撤走,已經深得騎兵作戰精髓的李庭芝,斥侯四出,又以三千騎兵為一隊,十隊背嵬輪番頻繁出擊襲擾元軍後方。

遇弱則攻,遇強則退,甚至在斥侯聯絡下能夠迅速集結合兵一處,而元軍的運糧隊護衛的軍隊不過萬人,面對背嵬都無法阻擋。而史樞的麾下大都是步兵,有少數的騎兵,如果湊在一起,或能一戰,但是漢軍各自為戰,騎兵又是精銳寶貝,平時就不捨得使用,更不可能交出去給史樞統一指揮。

在史樞為後勤防線焦頭爛額的時候,劉復亨帶著麾下的三萬騎兵來了,李庭芝的背嵬騎兵就要對上來自漢軍的精銳。

首先接觸的是雙方的斥候。

斥,度也;候,視、望也,斥候善揣敵情,為軍隊的耳目,非常重要,就如同現代的偵察兵一般,非軍中強者不能擔任,一般三到五人為一斥候隊。

斥候選軍中驍勇、聰慧之士,無一不是軍中的高手,兩支軍隊的斥候老遠就發現了對方,劉復亨麾下的斥候黑衣黑甲,而李庭芝的背嵬則是青衣青甲。

3騎對3騎!

雙方不約而同的駐馬而立,幾乎同時,居中的斥候輕喝一聲,左右二騎分別奔出馳向對方。

烈烈大風之中,千餘步的距離轉瞬間即至,在高速的奔襲之中,劉復亨麾下的斥候拉開了強弓,而與此同時背嵬軍的斥候則是舉起強弩瞄準對方。

弩發箭shè,在電光火石之間,四名斥候同時落馬。

戰馬長嘶,紛紛奔回自己主人路地的位置,繞著屍體不肯離去。斥候長期在外,與身下的戰馬感情異常深厚。

遠處觀戰的斥候同時一臉凝重的看著對方。

皆是擅shè者,馬戰無儔的精銳之士!由斥候的能力可以窺視整隻軍隊的實力,雙方剩餘的斥候同時掉轉馬頭,毫不猶豫的拋棄自己袍澤的屍體揚長而去。

對於斥候來,馬革裹屍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歸宿!而他們存在的最大價值是把獲得的資訊成功的帶回去!

此時斥候交鋒的戰場之上,烈烈大風之中惟有戰馬的悲鳴之聲傳來!

兵庫津

偌大的校場裡只有寥寥七十餘名足輕,雜luàn無章毫無形象的趴在地上。

金大通神sè鐵青的看著這一切,他麾下整整八萬足輕,透過魏武卒標準挑選的只有七十餘名,他的魏武卒夢想,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趙若蘭也同樣目瞪口呆,她也沒有想到足輕如此的不堪,只有劉淮一副早就在意料之中的表情。在這個時代,又處於資源貧瘠,極度貧困的日本,這些足輕又是從貧民中強行徵招而來的,本來就矮的身體,本就是長期的營養不良。

能夠披起三重甲,cào作12石之弩的人,就直接去了十之**。再持戈配劍,負上裝滿弩箭50枝的裝備,攜帶三日口糧,如此重量之下,半天能行軍一百裡人自然寥寥無幾。

因此八萬足輕中只有寥寥七十餘名符合標準,可以是千里挑一。

不過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足輕戰鬥力不值得一提,在日本時候還可以當炮灰,如果在中原,恐怕當連炮灰的資格都沒有。

劉淮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問題,看來要給這些炮灰增加營養了,必須供應一日三餐,不然如此低的戰鬥力,恐怕再多數量也是徒勞的。

在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一日三餐的習慣,更多的是一日兩餐。普通雜兵們吃的都是些粟、稗、芋等粗糧,武士們的伙食就要好些了,他們可以吃由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來的菜飯,偶爾還能夠吃到白米。

根據《雜兵物語》記載,一名足輕一天的口糧是:水1升、米6合、鹽1勺、味噌2勺。吃的時候,把這些東西放進用清水煮開的味噌裡再加鹽一攪和就大功告成了。

又要消耗軍糧了,劉淮感嘆道。

PS:你的支援就是我更新的動力!幫忙擊加入書架,求推薦.謝謝請記住的網址,如果您喜歡可安天下寫的《征服者之佔據東瀛當反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