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問鼎天下的征戰]五十一忠義兩全的堅定——

第五十一章忠義兩全的堅定

河西某處山谷之中

此刻竇默正在動作嫻熟的施展金針渡穴的醫術,這一段時間,在他的針灸治療之下,原本面色蒼白的忽必烈的臉色開始逐漸滋潤起來,如不是還昏迷不醒,已經與正常人無異,儘管每天還需要人服侍灌以流質的食物,但是忠心耿耿追隨忽必烈的臣子們都相信,很快這個蒙古的大汗,元朝的皇帝就要甦醒了!

看著一天天恢復起來的忽必烈,竇默的內心開始掙扎,當初北方的大儒接收忽必烈的徵召,加入蒙古人的麾下,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儲存中原的文明!

蒙古人滅金的過程中肆意殺戮,每到一處蒙古軍整天除了殺人越貨、搶劫民女外,連睡覺都沒閒下來的時候,而此時的中原再也沒有能夠與蒙古人抗衡的勢力,因此竇默等一批北方大儒投入到革新派蒙古貴族忽必烈的麾下,試圖用儒學影響他。本書來源]

在竇默等人的努力下,忽必烈開始重視儒學,但是作為蒙古人忽必烈只是希望由儒學培養一批“經國安民”的人才,讓漢地的百姓遵守“三綱五常”之道,藉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整個元朝,儒學並未提高到獨尊的地位。朝廷大臣中的蒙古勳貴,很少有人留意儒學,因此儒學的在蒙古高層中的影響力始終不夠。

但是儒家最為重視的科舉,直到此時依然沒有恢復。蒙古人對科舉選官絲毫不感興趣,他們更喜歡直接任命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出任主官!雖然儒系漢臣連年進言,重開科舉,忽必烈雖認為科舉是良法,但對此時也不是特別上心,而且加上蒙古大臣一致反對,討論多次,意見不一,遂事不施行。

元朝人分十等,有九儒十丐之,儒生被排在第九位,只比乞丐處境好一些,這種法反映了元朝儒生社會地位、政治地位低下的事實。這恰恰是北地的大儒無法接受的!

科舉是儒家賴以進階的手段,失去了科舉,就斷了士子的前途,忽必烈不行科舉,這直接斷了竇默等人的希望,也是北地大儒與元朝統治者之間最大的矛盾!

因此劉復亨建立大漢政權之後,舊元的儒系漢臣紛紛倒戈投入大漢的麾下,這與氣節操守無關!

但是不管怎麼忽必烈,都對他竇默有著知遇之恩!

此時竇默的眼光越發堅定,他要救忽必烈,報答他的恩情,以全義之道!但是同時竇默現在是大漢的臣子,忽必烈是大漢最大的敵人,他必須將這個敵人剷除,對大漢盡忠!

這樣忠義就兩全了!

見到忽必烈的臉色越發滋潤,月赤察兒、愛不花、祈都等舊臣都是一臉喜色,渾然沒有注意竇默的眼中的堅定之色,如果月赤察兒等人捕捉到竇默此刻的目光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慷慨赴死的決絕!

**********************************************

太原

劉淮一行人抵達了太原府,這是河東治所,大批的糧草軍需在此彙集,而後源源不斷的運往石州。

如今的河東刺使是王承業,當年劉復亨麾下的部將,同時也是王孝忠的族人,在大漢建立的初期,官員極度匱乏,因此王承業既管軍又管民,河東刺使麾下轄河東軍三萬。

對於劉淮的到來,王承業不敢怠慢,出城三十裡相迎,迎送的隊伍相當龐大,隨從之多令人側目,沿途都是歡迎的隨從,排場可以是相當的大。

對於這一切,劉淮表現得相當無所謂,沒有憤世嫉俗般的訓斥,也沒有歡喜的接受王承業的逢迎,他騎在高頭大馬之上,一邊不置可否的聽著王承業的拍馬,一邊饒有興致的觀察著兩旁“面有喜色”夾道歡迎的民眾。

官僚加形式!

這個王承業恐怕不是什麼好鳥!

從民眾略帶僵硬的面容中劉淮得出了結論,但是表面上卻絲毫沒有變化!

河東刺使如何作為,只要不被自己遇到,劉淮也不會去插手,自然有律法處理,大漢所設定的御使臺也不是吃幹飯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但是劉淮偏偏遇上了!

剛入太原城中不久,就有人忽然衝出攔路喊冤,狀告河東刺使王承業貪冒貨賂,專務聚斂,侵佔田宅!

後世電視劇中,一般有皇帝或是大臣出巡,必定有人喊冤的狗血情節終於讓劉淮遇上了!

王承業神色鐵青,對於這些意料之中的“上*訪”戶他早就讓人事先控制起來,沿途他強迫百姓,夾道歡迎,裝出一副歌舞昇平的和諧景象,城內也做了許多佈置,沒想到居然有人擺脫了他的控制,來到了太子殿下面前告狀!

真是百密一疏啊!

“太子殿下有令,一干人等全部帶回府中審問!”

隨著劉淮麾下虎賁衛的出動,王承業的面色變得更加難看,頭上的汗水也不知不覺的大量冒出!

*************************************************

南宋臨安

賈似道奏摺直接送到了謝太後的手中,雖然賈似道此時被一貶再貶,但是作為身份顯赫的衛國公,他還是享有密摺上奏,直接上達天聽的權力!

看完賈似道的密摺,謝道清悠悠一嘆。

當初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宰相陳宜中奏請誅殺賈似道,謝道清沒有答應,只是將賈似道罷官放用逐,原因很簡單,因為身在高處她知道,當初大宋的財政已經透支到極限,國庫甚至沒有錢來給官員發俸了!

國家面臨崩潰的邊緣!

這時候是賈似道出來行買公田之法,硬生生的從地主豪強手裡盤剝了大批的土地,因而得罪了很多人,百姓恨他,官員恨他,士子恨他,但是國家受益了!某種程度可以是賈似道一人力挽狂瀾,造就他的奸佞之名!

賈似道的密折中,只提了二件,一是隱諱的提出李庭芝的兩淮一系執掌軍政,勢力過大,二是在淮北李庭芝和大漢軍隊的摩擦,結下仇恨,賈似道希望能夠出使大漢化解矛盾,因為此時的南宋襄陽關還沒有收復,不宜樹敵過多!

二件事都到了謝道清的心坎之上!

李庭芝行事有些專斷,諸如對歸降蒙古人的舊將只要重歸大宋就既往不咎一事,連向宋廷請示一下都沒有就擅自做主,儘管謝道清也知道這是安定局面迅速有效的手段!但是李庭芝當時連個請示報告都不打,事後赦免完這些降將才珊珊來遲的發一份奏摺。

這讓謝道清大為不滿!

宋朝的基本國策是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唐、五代的歷史給了宋朝統治者很大的教訓,因此宋朝取得天下後,便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於如何防範文武重臣的篡奪之禍,如何防止人事、財政、軍政等大權旁落,如何禁制百官間憑藉種種因緣相互朋比為黨,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存在或潛在的割據勢力,以致構成為中央集權制度的離心力量等等關係國家根本的問題。

於是,在整個朝廷人事工作的層面上,處處設定掣肘,利用摻沙子,丟石頭,挖牆角的策略,防止一人獨大。任用官員,貫徹文武相制、內外相危、上下相軋的原則,都分明體現出統治者“且要異論相攪,即各不敢為非”的良苦用心。

這也是當時宋廷基於那個時代而產生的“政治智慧”,高階決策層理性行政及其經驗哲學的結合與折衷。

皇帝幼,垂簾聽政的謝道清自然對著一套有著深刻的認識。

現在四個平章軍國事(相當宰相)之中陸秀夫是李庭芝的屬下,文天祥和陸秀夫走的很近,而且對李庭芝一向鼎立支援,影響力在文官之中一下子佔了五成。

最誇張的是軍事上的,江北的李庭芝所部兵馬戰卒多達三十五萬之巨,而江南的張世傑也是出自李庭芝麾下,現在張世傑所部的兵馬也多達十餘萬。

可以南宋過半的軍力並且是最精銳的戰卒都在李庭芝的手裡!

謝道清雖然並不昏庸,還做不出過河拆橋之事,但是做了防範還是必要的!

制衡之術!永遠是君王最佳的統治手段。

再次扶持起賈似道一系是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大宋的財政又開始入不敷出了,王室的成員趙若和雖然能幹,但是指望他彌補大宋的虧空是不現實的!

一念至此,謝道清立即在賈似道的密摺大筆一揮!

準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