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場因為多了一個華夏品牌的加入,競爭似乎一下子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以前高不可攀的價格,如今卻是降得令人懷疑人生,簡直是沒有下限一樣。

八九千上萬元一部的若基亞新款滑蓋手機,短短不過二個月的時間,便降到了二千八百多元,這……放在以前,誰敢相信啊?

而六千三百元的摩托拉羅,直接降到了一千六百多元,還真的是瘋了,這,到底是為了搶佔市場?還是為了瘋狂的打壓華夏國內的手機品牌啊!

這些新款的價格都已經降成這樣了,那些老款的手機價格就更加不用說了,有幾款手機的價格直降跌破了一千元,艾立特和東門子的兩款手機,只賣九百九十八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個價格已經跌的比傳呼機還要便宜了,手機市場被徹底引爆了,傳呼機市場,則是一片哀鴻遍野,漢顯的中文傳呼機,價格低到了五百元一部,都有點不好賣了。

畢竟不到一千元,就可以買到一部手機了,還有多少人會願意去買傳呼機。

愛華手機面對這種手機市場的價格斷厓式的下降,完全無動於衷,並沒有參與進去,只是首款翻蓋雙屏手機搞了一個活動,用的是拼夕夕方式,只要你購買了愛華翻蓋手機,你拉來一個新客購買,返還你一千元,最高可以獲得四千元的返還,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夠拉來四個朋友,購買愛華翻蓋手機,就等於你只需要花一千九百八十八元,就可以買到一款價值五千九百八十八元的手機了,價格比若基亞的新款滑蓋手機,還要便宜了八百多元,比摩托拉羅新款翻蓋手機,也沒有貴多少,只高了三百多元。

這個活動一開展起來後,愛華首款翻蓋手機便銷量大漲了起來,誰還沒有幾個要好的親戚朋友啊!大家組團購買不好嗎?

李利只用了一招,便出奇制勝了,摩托拉羅和若基亞都看得傻眼了,他們的手機價格已經降得很低了,愛華手機的這種銷售方法,他們就算是想學,也是沒有辦法學啊!

尤其是摩托拉羅的新款翻蓋手機,都已經降到了1600元一臺,如果再降,那真的是沒有活路了。

陳雪對李利的這種促銷方式,也是佩服的不行,真不知道他的腦子裡是怎麼想的,居然能夠想出這麼厲害的促銷方法。

其實在十幾年後,無論是什麼市場,競爭都是異常的慘烈,各種促銷方式真的是五花八門,拼夕夕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種,李利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能夠想到這樣的促銷方式,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那個時代的人,雖然很多人都討厭拼夕夕,埋怨拼夕夕上很多的商品都是假貨,偽劣產品,但耐不住那些商品也真的是很便宜呀!所以很多人雖然恨得牙癢癢的,但還是忍不住的剁手,萬一真的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好東西呢。

這種情況也並非是沒有,只能說是看運氣了,就算上當受騙了,價格又不貴,也不會怎麼樣的傷心難過。

價格戰打到現在,這些國外的手機品牌也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了,只能加快速度,推出新的款式了,新款手機雖然不敢再賣七八千上萬元了,但也不敢再賣一二千元了,畢竟他們也是需要研發成本的。

若基亞推出了新款手機,售價四千八百元,摩托拉羅也推出了一款新機,售價三千六百八十元,手機市場的混戰,似乎也漸漸的平靜了下來。

這也讓一些正準備下水,進入移動通訊市場的國內幾家公司,心裡松了一口氣,之前的價格戰可真的是有點嚇壞了他們,畢竟他們心裡有數,質量和技術比不過人家,如果連價格也拼不過人家的話,那手機市場哪裡還有他們的份?

經過了近一年的努力,利華汽車公司在汽車發動機的研發上,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大發汽車發動機的基礎上,自立研發的等一款汽車發動機,取得了成功,排量從0.8提升到了1.0,四缸發動機。

雖然是彷造了大發發動機,但現在也算是自主研發的發動機了,誰還不是彷造出來的技術,這叫逆向開發的新技術。

而是,發動機生產專案上馬,建起了利華發動機廠,專門生產發功機,又設計了一款新的車型,技術升級了,價格當然也要跟著升級了,畢竟江河汽車也只有0.8的排量,微型車基本上都是0.8的排量,用的也基本上是大發發動機,不過山城長安與島國寧木成立了合資公司後,來了一次升級,從0.8升級到了1.0,所以長安的秦川幹不過人家。

現在利華汽車也技術升級了,從0.8升級到了1.0,競爭的優勢也加強了,價格當然也要提升起來了。

利華汽車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實現升級,研發出自己的發動機,都是用錢砸出來的,這也充分的說明,一切的科研技術,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援,沒有錢,不捨得花力氣砸錢,是搞不出新技術來的。

馬上進入一九九九年了,李利又開始佈局對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投資了,這個時候的國內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其實有很多,具體有多少,李利其實也不清楚,但他所熟悉的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還沒有誕生。

不過已經成立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中,還是有幾家網際網路公司,非常有名的,這就是星浪,搜孤,網義,另外還有一家叫華夏網,國內第一家赴美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

華夏網,這家公司雖然後面打了一手的爛牌,最終消失在網際網路的大潮中,但其最高時,市值超過了五十億美元,上市時股價為二十美元,最高時股價高達二百二十美元。

中華網當初的成立,可謂希望到資本市場上分一杯羹的華新社“無心插柳”的結果。但後來的上市及成功,卻是一個經過精心包裝的資本故事。

一九九四年,華新社在香江註冊成立了其全資子公司,華夏國際網路傳訊有限公司(簡稱 CIC “),打算建立一個僅針對國內使用者的“國中網”。

網際網路產業的飛速發展讓最初計劃流產,而已經拿到大筆初始融資的 CIC 必須給投資者一個交代,於是才有了1996年成立門戶華夏網公司( . Co 、即日後的上市公司)的故事。

20世紀90年代末期,幾乎每一隻科技股都受到市場熱捧。決心加入這場狂歡的 CIC 用近兩年時間,對華夏網進行了一系列業務拓展和資本運作。註冊 Hongkong . 、 Taiwan . 兩個域名,控股網路諮詢公司 TheWeb 和將紐約的24/7媒體公司籤訂協議,讓對方為自己提供網絡廣告連鎖代理和廣告軟體業務。

除了為公司注入更多業務元素之外,華夏網還被注入了實打實的資金:據招股書的資訊,透過 CIC 注資、私募和出售股權,華夏網在上市之前就擁有高達6千萬美元資金。

事實上,在華夏網上市前夕,國內門戶生態已初步形成。在內容上,華夏網與後起的星浪、網義和搜孤已開始拉開距離,而當門戶主要依靠網絡廣告掙錢時,並不單純做門戶的華夏網,又將更多精力投到了網際網路解決方案上。

但這個日均訪問量只有二十萬、全年營收僅350萬美元(主要來源於網頁設計)的華夏網,還是成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一方面是全球網際網路泡沫(以及當時還頗為新鮮的“華夏概念”)的助推,另一方面,其創始人之一、香江人葉克勇功也不可沒。在雷曼兄弟的幫助下,擅長講資本故事的葉克勇將華夏網包裝成一家擁有兩岸三地門戶業務、集網路諮詢和網絡廣告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網際網路公司,更成功拉到了大名鼎鼎的美國在線等大股東入股。

一九九九年7月,華夏網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市場反響大超預期,一舉融資九千六百萬美元。再後來,是華夏網次年的“乘勝追擊”,二零零零年1月,華夏網再次發放新股,募資3億美元;二零零零年3月,華夏網分拆旗下的入口網站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募資一點七億美元。

就在華夏網在納斯達克大獲追捧後的不到1年內,星浪、網義、搜孤等入口網站也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三家網站手裡拿著軟銀、高盛等國際投資機構的鉅額投資,和從 IPO 中獲得的融資,為爭奪當時僅有的八百九十萬國內網民大把燒錢。以網義為例,二零零零年光是投在“網聚人的力量”一支廣告上的開支就多達四百一十萬美元,佔到運營費用百分之二十。

此時,華夏網卻沒有“跟風”,而是將精力投入到非門戶本行、且營收逐年下降的網際網路解決方案中。也就在這一年,華夏網迅速被賣廣告賣得風生水起的三大門戶超過。

這一年另一半故事,是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所有網站都被迫開始尋找持續而清晰的盈利模式的。上市當年,星浪、網義、搜孤、華夏網均處於虧損狀態,網義更一度因股價持續低於1美元被摘牌。

跌入低谷的幾大門戶網,重新開始尋找新的利潤支點,星浪憑藉海量免費新聞資訊,和服務吸引鉅額流量,死守住以廣告為核心(佔運營收入百分之八十)的模式;網義轉攻網絡遊戲,2002年在三大門戶中率先盈利;搜孤則圍繞網際網路產業鏈,發展了一套“綜合發展模式”,並逐漸培養出戰鬥力極強的營銷團隊。

或簡訊(無線)、或遊戲或廣告,看準定位的三大門戶此時已穩佔山頭,唯獨華夏網的模式依然凌亂和不成氣候。

2000年12月,華夏移動推出“夢網”計劃,讓來錢很快的無線業務,成為入口網站的重要盈利平臺,華夏網依然選擇了靠邊站。整整兩年後,在網際網路方案上沒折騰出來效果的華夏網,才打算借無線翻身。二零零三年4月,華夏網花費一千四百萬美元,收購簡訊服務商掌中全球資訊網,但據業內人士當時透露,這項收購換來的結果是,每月的收益只有30萬元,與每月動輒收入高達幾百萬美元的三大入口網站來說,差距越拉越遠。

華夏網雖然最終逐漸的沒落了,但並不影響李利現在對華夏網進行投資,要知道,現在進行投資的話,在股價最高的時候出手獲利,可是高達二百多倍啊!

至於網義,星浪,搜孤,現在投資,收益也是可以看得見的,雖然上市不久之後,就會碰到網路泡沫破滅的危機,市值大帽的縮水,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不了在網路泡沫危機到來之前,把手中持有的股票賣掉就是了。

等到他們的市值縮水到了最低的時候,再出手買回來就是了。

李利帶領著香江利華投資公司投資部的一群投資精英們,主動的出擊,先找到了華夏網進行投資談判。

對於主動上門要求投資的香江利華投資公司,華夏網公司當然是不會拒絕的了,誰還會嫌投資多啊?

其實華夏網此時還沒有拿到美國在線的大額投資,所以對於利華投資公司的投資,還是非常歡迎的,談判的結果就是,香江麗華投資公司出資2000萬美元,佔股百分之二十二,成了華夏網名符其實的大股東。

其實,對於這項投資,利華投資公司的投資部很多成員,是表示反對的,但李利給一言而決了。

畢竟一家年收入不過三百多萬的公司,投資二千萬美元,只能夠獲得22%的股份,這樣的投資簡直就有點令人無法想得通啊!

香江利華投資公司是李利個人百分百持股的投資公司,投資當然是由他自己說了算了,很多事情他是根本就不需要,向公司的那些人解釋的,況且李利也解釋不清楚,總不能告訴他們說自己是重生過來的,知道華夏網上市之後,能夠獲得多少多少的回報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