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河就是怒江,李雲清跨過怒江一戰擊敗吐蕃軍隊後獲得了這塊氣候極佳的前進基地。正在休整大軍,儲備糧草準備繼續前進。

後勤隊上來了,李川開森的去給他報告:曹大將軍給咱們送來了新宋軍的新軍旗,從縱隊一直到各中隊,小隊的旗幟都有的。

李雲清激動的站起來領著一幫兄弟走出大帳來看,叫都給他展開,把縱隊的大旗打起來。

趙玉林給了李雲清三個縱隊的編號,他讀著丁公的書信,看到國主褒獎他的西徵軍,要他一直前進,將軍旗插上邏些的城頭時激動得熱淚盈眶,豪情萬丈的振臂高呼:神威軍威武,新宋國萬歲。

眾將揮動著旗幟跟著他一起歡呼,聲音響徹整個山谷。

回頭,李雲清招呼眾將議事,問計於眼下。

副將曹永提議趁著天氣好,隊伍立即挺進到波米。因為沿途的百姓都說那裡的氣候更好,是吐蕃的糧倉。咱們拿下糧倉就有糧食保障,不至於叫後勤運輸的壓力太大。同時又截斷了吐蕃的一條糧道

李雲清點點頭,抬手示意李川說說看。

李川已經升任西征大軍的後勤參謀,這是曹永和李雲清看著他腦子機靈,又是趙玉林的書童出身,有意在鍛鍊他。

小夥子歇了一口氣說他贊同曹將軍的意見,建議隊伍立即進軍波米。同時可以派出一支偏師進軍科麥,因為南邊的科麥氣候很好,那裡的物產肯定豐富,咱們拿下科麥之後可以獲得很好的糧食補給,為大軍儲備糧草。

李雲清告訴眾將:三少爺和曹大將軍沒得訓示,還是要咱們酌情自主決定。

他的想法和諸位一致,下決心了,由曹永領兩萬兵馬作為先鋒去波米下寨,給李川兩千人馬走科麥去籌集糧草,他領中軍跟進去波米。

眾將得令後立即行動起來。

李雲清一路前進,就像播種機一樣在沿途留下熟悉吐蕃的兄弟,將奴隸主手裡的田地,財產和牲口收回來後發放給貧窮的農奴,大量的解放農奴參加了新宋的守備軍。

這些農奴兄弟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後熱情高漲,農忙時拼命勞動種糧,閒時拿起刀劍守衛自己的家園,成了他穩定佔領區最好的幫手。

但是,趙玉林在書信上提醒他不能太著急,西去邏些城太遠太遠,最大的問題就是補給困難。

趙玉林要他拿下一地必須做好穩定,建立順暢的交通驛站打通運輸通道。他到了八宿才發現這裡的天氣好多了,下決心要拿下波米取得更好的物資保障,迅速催動大軍一路向西挺進。

趙玉林被趙飛燕折磨的精疲力盡,如何曉得李雲清的用兵方略。兩口子一早起來在院子裡修習劍法,飛燕說她還是去找掌門女教授的比較好,讓哥兒抱著練,她靜不下來。

呵呵,這女人真會調琴,趙玉林差點要暈過去了,放開她叫各自練去。

兩人吃過早飯去府衙,丁公請去花廳和老曹一起議事,告訴他順風司的軍情來了。

南邊的大理為了奪回玉石礦區和越國、蒲甘掐架。東邊的高麗和蒙古帝國居然打了個平手,雙方在半島上你爭我奪的僵持起來。

趙玉林笑著說還算不上平手,北方草原帝國的軍隊已經將高麗政權逼上了海島和山林,只是沒有丟棄財富和人口,蒙軍也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雙方在高麗國的地盤上頂多算是僵持起來了。

老曹問他最後誰會贏?

趙玉林覺得蒙軍搶不到財富和人口,最終肯定會退出半島,高麗國只要堅持下去,肯定會贏。

時節以至七月,夏日炎炎。老曹覺得蒙軍吃苦耐寒,善於在寒冬作戰,高麗國要挺過這個冬天,有點難了。

趙玉林說他們能否挺過去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不過對咱們來說絕對是有利。蒙軍的東徵軍肯定被高麗給拖在了半島上,待要返回也是在明年春天,咱們正好瞅準機會砸他們一榔頭。

老曹的雙眼馬上放出了精光,小聲問他是不是要提前發起行動?

趙玉林搖搖頭說還是順勢而為,得看兄弟們準備的情況。

老曹立馬說這次他要親自去參戰。

丁公不同意了,說他倆都走,誰在家裡坐鎮?

趙玉林說咱們暫時還不能動,大將軍要想活動筋骨,可以去長沙視察靈渠的改造,家裡還是必須有人鎮住,他這邊走利州去鳳翔府看看。

老曹有點鬱悶的說又讓他督促後勤了,譚又三已經到任後勤司,都是他就能幹好的事情。

趙玉林笑呵呵的說大將軍在江南,才叫敵人放鬆警惕呢。還得在越國多買些糧食回來,咱們將蜀地和秦鞏的糧食運去吐蕃的邏些城,必致蜀地糧食緊張,大將軍正好將越國的糧食買回來充實常平倉。

事實上,西徵軍在對吐蕃的作戰就不是問題,因為吐蕃早已瓦解成為大大小小的贊普割據,即便他們此時聯合起來,也是面和心不和,難以形成合力。

反倒是西徵軍的後勤補給成了最大的難題,幾萬大軍要吃要喝的,按照最低保障也不是一筆小數。

然而,補給最困難的就在於前途無路。

吐蕃人少地廣,人馬幾乎就是逐水草而運動,神威軍要快速獲得補給就必須開山修路,遇水架橋了。

所以,隊伍走到哪裡,後面的築路和後勤隊就要跟到那裡,新宋國已經不是在和吐蕃作戰了,而是在與天鬥,與地鬥,堅決要把道路修進去。

接下來還要與大自然抗爭,,遇到惡劣天氣,折多山上六月天也要下大雪。後勤必須克服困難將軍需送進去。

老曹告訴大家,後勤司確定了一名副使專司西徵軍的物資保障了,重點開通雅州,康寧州翻閱雀兒山去吐蕃的通道。

後勤上採取擊鼓傳花的接力轉運方式,由雅州組織人力將物資運至得格,再由康寧州組織的人員將物資繼續往前運至大軍營地。

老曹說築路架橋的隊伍在不斷擴大,他們也需要生活物資。

但是必須這樣幹,若是咱們不把道路修通,兩個地方無法便捷的實現溝通交流如何統一在一起?

丁公認為不能再開專案建設了,眼下修路要人,搬遷錦官城要人,再開大的專案就會出現無人可用。到時候種地的莊稼漢都離鄉背井的勞作去了,誰來種莊稼?

趙玉林也覺得是個問題,成都已經不能再上大的修造專案了。

老曹點點頭給大家講,他家的下人說菜價都長了,成都周邊的莊稼漢大量進城參加安置區的修造和錦官城的搬遷。這些本來是種菜的人現在不種菜進城勞動了,蔬菜供應就少了一大截,但是他們進城同樣要吃蔬菜呀,所以菜價都長了。

他笑著說這很正常,蔬菜的供應量擺在那裡,老百姓看到菜價上漲又會使勁的開地種菜增加供應,適當長點價可以增加種地人的收入。

不過,咱們確實要注意了,眼下的修造專案是有點多,導致用工集中轉移了。以後當逐步建立起一支建築、修造的隊伍,穩定實施修造專案,引導社會分工、分流形成產業,蔬菜就不會出現大幅漲價的情況。

幾位老先生聽得津津有味,覺得他講的頗有道理。

丁公說再過些日子外出督查變革的臣工就回來了,咱好生再議一議。

他說行,正好把稅賦按照中樞和地方兩級分成的事情說一說。

趙玉林將分稅的的想法講了出來,告訴丁公瀘州想修路,疏通航道缺銀子,他想到各地都是一樣的,做事要靠知縣、知州和知府們四處化緣才行。這種制度顯然不利於調動地方衙門的積極性。

他提議分稅,這樣不但能調動地方收稅的積極性,還能讓一級地方長官根據自己掌握的財力有計劃的做當地的道路,學事等最基本的設施需求進行自主安排。

老曹立馬贊成,他和趙玉林在漢中、關中幹過,曉得分稅的好處。但馬上又強調分稅後必須加強財務的監督,不然就會給不法官員鑽空子。

丁公對敘州和漢中的分稅早有所聞,也沒有意見,想到中樞院不止他們三人,便說明日先知會趙彥那他們曉得,共和議事嘛,一起說道說道統一意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江東的趙炳和史相也在討論稅賦呢。這一年他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連缺銀子發軍餉的孟珙都不如。

孟珙因為有新宋國轉運軍餉,老孟省著花居然挺了過來。

趙炳就不行了,江東只有餘下的五個路的行政區和江北殘缺的地盤,靠著食鹽和海貿收入過日子。

那食鹽因為史相和趙玉林打了一場食鹽戰後就拉垮了,趙玉林從西寧州運回鹽湖鹽對沖,一下子將他們的海鹽銷售量和價格都雙雙打了下去,趙炳接手後食鹽的收入銳減一半,無論如何都恢復不到從前啦。

再說第二項海貿,今年海貿的營生也在下降。新宋國和越國接上頭之後在雷州和防城開自由貿易的海貿,商人的負擔低了江東的一半,大量的海貿商人朝這邊來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