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底,李慕接到太皇太后秘旨,兵馬糧草已調動完畢。

三月初宋軍將從綏州、宥州、原州、蘭州,分四路同時進攻西夏,讓李慕率長空劍派全力協助。

李慕立刻做出反應,他先給蕭峰去了封信,隨後派出五百精英弟子、八百內門弟子、一千六百外門弟子。

這將近三千人,同樣分為四路,分別前往四州之地配合宋軍作戰。

他和阮星竹親自帶一隊人前往蘭州,助種家軍從西夏邊境會州北進。

跟大宋西軍最為精銳一樣,會州的西夏邊軍,同樣是西夏最能打的軍隊。

平時他們跟大宋西軍摩擦不斷,宋軍拿他們練兵,他們又何嘗不是借宋軍練兵?

最硬的骨頭,李慕當然要親自來啃。

另一邊比較棘手的是綏州,這是大宋距離興慶府最近的一個州,面對的西夏軍同樣十分精銳,且西夏派駐有重兵把守。

這一路人馬則是由曹青葵帶隊,八名李慕的親傳弟子跟隨。

原州則是由蕭峰和阿朱帶隊,雖然他如今是丐幫幫主,但對外戰爭時,李慕同樣會讓他帶一隊長空弟子出擊。

至於丐幫長老,則是帶一隊丐幫高手,負責最輕鬆的宥州。

他們這些武林高手,將會是最先發起攻擊的單位。

不過不是正面攻擊,而是趁夜進行無孔不入的刺殺,同時在宋軍發起進攻時奪佔城門,替宋軍開門。

長空弟子都懂得壁虎遊牆功,城牆根本擋不住他們。

一個月後,各方全部到位,大宋正式對西夏發起全面戰爭。

而這場戰爭才剛一開始,西夏就基本上已經輸了。

因為在開戰之後短短數日之內,西夏就有大量將領被刺殺,軍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宋軍一來便即潰散。

他們不是沒有防備,當年已經吃過一次虧,他們又怎麼可能不吸取教訓?

可惜沒有用,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安排都顯得那樣脆弱。

九年前的長空弟子,就已經能對他們進行防不勝防的刺殺。

如今九年過去,當年參戰後活下來的那批人,功力更加深厚,武藝更加精深。

西夏高手又幾乎已經被長空劍派屠戮殆盡,此消彼長下,他們哪裡還有抵抗能力?

有長空劍派開道,宋軍的腳步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完全從一開始就是打順風仗。

尤其是蘭州西軍,他們距離興慶府最遠,進軍速度反而最快。

因為有李慕夫婦在,他們連城門都無須奪,畢竟奪城門也是要付出傷亡代價的。

李慕往往是以劍芒刺入城門中,直接將門閂斬斷,強行開啟城門。

隨後與阮星竹率先殺進城中,一頓劍氣潑灑,堵城門的守軍就基本上七零八落,種家軍緊隨其後殺進城門,一鼓而下。

一個多月後,大宋西軍便殺至興慶府,而此時西夏皇帝和小梁太後,早已率皇室撤離興慶府西逃。

種家軍拿下率先攻入敵都城的頭功,數日之後,四路大軍共計六十餘萬人馬,在興慶府會師。

留下必要的佔領隊伍後,宋軍一路向西橫推,西涼府、甘州、肅州、沙州……

河套地區跟河西走廊相繼落入宋軍控制,捷報如雪花一般飛入汴梁,朝堂之上一片歡欣鼓舞,對太皇太后歌功頌德。

但太皇太后明白,若無長空劍派相助,這仗不會打得那麼順利,心裡對李慕是十分感激的。

西夏皇帝和殘餘軍隊,被宋軍一路追著攆出玉門關外,逃亡西域,西夏國宣告滅亡,宋軍止步於玉門關。

用了大半年時間,西夏全境被大宋佔領,成為大宋領土。

當年十月底,宋軍班師凱旋,西夏國土留下四十萬宋軍駐守。

一眾宋軍將領回京接受封賞,長空弟子和丐幫弟子卻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各自返回梁山和洛陽。

作為江湖門派和幫派,朝廷自然不好封賞。

但太皇太后也給長空劍派和丐幫,賞賜了大量錢財,這是朝廷唯一能做出的表示。

同時太皇太后效彷神宗,以皇帝趙煦的名義,派人給長空劍派送去一塊牌匾,蓋上玉璽的那種。

牌匾上是四個燙金大字:蓋世巨俠。

這巨俠之稱,以前只是江湖中人對李慕的尊敬,如今算是獲得了官方認可。

如此一來,不僅是江湖中人稱他為巨俠,連朝堂文武百官見到他,也不能再叫李先生,而是得稱一聲李巨俠。

這是皇室親封的蓋世巨俠,誰敢無視?

與這塊牌匾一同送來的,還有一塊“丹書鐵券”。

其上寫明,李慕執此丹書鐵券,在犯除謀反外的其他國法罪責時,可免三死,子孫可免一死,若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也就是說,李慕除非是造反,否則大宋的國法便管不到他頭上去,其他死罪可免三次,普通罪名直接就無罪。

有了這塊丹書鐵券,他在大宋完全可以橫著走。

在朝堂文武百官看來,這是皇室對李慕最大的信任和恩典。

而在江湖中人看來,這丹書鐵券就是一個笑話。

以長空劍派如今的勢力,和李慕本人的絕世武功,國法本身就已經管不到他,所以鐵券上寫的全都是廢話。

但李慕還是十分高興的,這至少表示,太皇太后不是什麼白眼狼,付出終有回報。

……

國戰結束後的第二年春,蕭峰與阿朱成親,同年段正明禪位,到天龍寺出家為僧,段譽登基為帝。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直到此時他才說出,自己的生父並非鎮南王,而是太上皇段延慶。

大理百官雖然驚異,卻並未懷疑什麼,甚至許多事都變得豁然開朗。

此時段正淳已死,段正明也出家,大理現在由段譽做主,他的生父還是大宋李巨俠,誰敢多說廢話?

段譽封木婉清為大理皇后,秦紅棉也被接回大理侍奉。

刀白鳳在段正淳死時就已經正式出家,做了個坤道。

從此以後,段譽勤於國事,倒是沒機會再出去沾花惹草。

最後也只是將找來大理的鍾靈封為貴妃,自此執政大理,極少再外出。

下半年九月,大宋太皇太后駕薨,終年六十二歲,諡號宣仁聖烈皇后,與英宗合葬永厚陵。

十八歲的趙煦終於親政,他第一時間便將李慕請來皇宮議事。

汴梁皇宮,福寧宮。

這是大宋皇帝的寢宮,趙煦將李慕請來此處,而不是在崇政殿見他,對他可謂是極為親近。

“草民李慕,見過官家。”

因為是私下會面,便無須稱呼陛下,可以直接叫官家。

趙煦連忙上前扶起李慕,道:“李先生快快請起,咱們私下見面,不必多禮。”

李慕欣然道:“謝官家。”

趙煦對李慕道:“李先生,朕請你來皇宮,是想向你請教,今後大宋該何去何從?”

李慕啞然失笑道:“這個問題,官家更應該去問文武百官才對,草民一介武夫,哪能置喙國事?”

趙煦擺手道:“朝堂上那幫大臣之言,都是書生迂腐之見,濟得什麼大事?”

“皇祖母執政這些年,國家大事都誤在一幫膽小怕事的腐儒手中,他們自稱君子,其實都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小人。”

“李先生也不必自謙,朕看得出來,先生是胸有丘壑之人,與那幫腐儒截然不同,朕想聽聽你的真知灼見,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李慕眼中閃過激賞之意,忍不住在福寧宮中朗聲大笑,“官家果然沒讓草民失望,兩年前初見官家,草民便已看出,官家是個能成大事的君王。”

終究是少年人,聽到李慕這番話,趙煦臉上浮現出一抹激動的紅潤,笑道:“先生當真如此認為?”

李慕嘆道:“草民在官家身上,看到了先帝的影子,草民相信,官家定能繼承先帝遺志,開創不世基業。”

趙煦對李慕欠身道:“還請先生教朕。”

李慕扶起趙煦,神色一整,道:“既然官家要草民說,那草民便與官家說幾句肺腑之言,若言語有不當之處,還請官家恕罪。”

趙煦正色道:“先生請儘管直言,朕恕你無罪。”

李慕略一沉吟,開口道:“大宋立國一百三十餘年,如今積弊甚多,若想徹底扭轉乾坤,開創如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世,變法改革勢在必行。”

“大宋如今最大的時弊,便是重文輕武,太祖皇帝以武得天下,所以擔心後人效彷,因此定下強文弱武的基本國策。”

“對於太祖皇帝所在那個時代來說,這並沒有錯,因為他生存的那個年代,本就是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的年代。”

“那時的文人地位普遍不高,手裡有軍隊便有權勢,節度使們軍政一把抓,便是一方諸侯。”

“但如今已截然不同……”

李慕當著趙煦的面,針砭時弊,將大宋的積弊一一指出。

除重文輕武,統兵大將頻繁輪換,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訓練鬆懈等問題外,還有“三冗兩積”的問題,李慕毫無保留的侃侃說來。

趙煦聽得十分認真,時不時點頭表示贊同,對於李慕指摘先祖的言語,也並無不虞。

因為李慕所說的許多東西,是他自己也看到了的。

少年人畢竟心高氣傲,充滿銳氣,而趙煦向來視父皇為偶像,一心要繼承父志。

李慕所說的許多話,與他小時候父皇對他所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說,神宗趙頊的確是宋朝少有的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可惜死得太早。

這趙煦有變成第二個神宗的趨勢,李慕自是不遺餘力的想要助他一臂之力。

李慕這一說,就是整整幾個時辰,中午趙煦與他一起在福寧宮用過午膳,下午兩人就具體改革措施進行了詳細商議。

一直到日暮西沉,話題才告一段落。

趙煦感慨萬千的道:“先生真乃不世之才,你只作為一個江湖門派的掌門人,著實浪費了這份遠見卓識和一身才幹。”

“若先生願入朝堂,朕願以‘中書門下平章事’待之。”

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北宋的宰相。

李慕微笑搖頭道:“草民還是那句話,草民一人入朝堂,國家不過只得到一個可用之人。”

“但草民若在野,卻能為國家源源不斷的培養人才。”

“長空劍派之中同樣有讀書人,是真正的讀書人,而非那些清談誤國,迂腐守舊的腐儒。”

“說起這個,草民有一親傳弟子,名喚宋江,如今雖然尚還年輕,但未來必可為官家宰執。”

“哦?”趙煦來了興趣,道:“宋江得了先生幾分真傳?”

李慕笑道:“草民對門下弟子從無藏私,皆是傾囊相授,單是這樣說,自是空口無憑,而如今他也無法前來為官家效力。”

趙煦奇道:“這是為何?”

李慕道:“因為他幾年前,便已離開中原,去為官家準備一份禮物,同時也算是他的進身之階。”

趙煦興致勃勃的追問道:“是什麼禮物?”

李慕緩緩道:“燕雲十六州,乃至遼國七百萬裡疆域。”

“什麼?”趙煦一聲驚呼,霍然起身,難以置信的望著李慕,急道:“究竟怎麼回事,還請先生細細道來。”

李慕一五一十的道:“幾年前,草民派出宋江及另外兩名弟子,前往遼東苦寒之地,輔左女真部落……”

趙煦聽著李慕的敘說,情緒逐漸興奮起來。

“若此計劃成功,十年之內,大宋不僅能收回燕雲十六州,還能漁翁得利,一舉將遼國疆域與遼東之地,盡數納入大宋版圖。”

“吞併西夏之功已被太皇太后收割,但此計若成,大宋將在官家手中,開拓千萬裡河山,建不世功勳。”

聽完李慕的話,趙煦激動的在宮殿中走來走去,口中不住喃喃道:“好一個驅狼吞虎,好一個漁翁得利……”

轉了一會兒,趙煦止住腳步,對李慕斷然道:“若先生幾位弟子,當真能助大宋拿下遼國和遼東,朕必定重用。”

“宋江可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吳用當任‘參知政事’,宋清三省六部諸官位,任他自選。”

李慕起身抱拳躬身道:“那草民就代三個弟子,先謝過官家了。”

……

趙煦賜了一座汴梁的宅院給李慕,他與阮星竹在汴梁住了整整半年。

這半年來,他在給趙煦調理身體。

趙煦因小時候生病,太皇太后卻不許御醫給他醫治,以至落下病根,從小便氣血兩虛。

這也為他二十五歲便英年早逝,埋下了禍根。

李慕以自身超凡的醫術,配合九陽真氣催動的一陽指,為趙煦補回虧虛。

同時將易筋鍛骨篇的動功傳給趙煦,增強其體質。

感受著一天比一天輕健的身體,趙煦對李慕的感激更是無以復加。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這半年間,趙煦追貶司馬光,追封王安石,大力打擊元右舊黨大臣。

罷黜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於嶺南,重新啟用新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

同時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保馬法、免役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大有起色。

為應對舊黨的反撲和朝堂上的傾軋,李慕調來一隊長空精英弟子,為趙煦和新黨撐腰。

半年間很是斬殺了一些使用陰暗手段的舊黨之人,在趙煦的要求下,對百官進行了一波清洗,朝堂為之一清。

隨後是針對三冗兩積的問題進行整治,以及對軍隊進行改革。

李慕提出了政治教育、樹立軍魂的概念,使大宋將士明白自己為何當兵,為誰而戰等問題。

如此一代代深化教育下去,大宋軍隊早晚能擁有軍魂。

即便是同一個將領常年率領一支軍隊,朝廷也無須再擔心軍隊會造反。

李慕甚至親自替趙煦寫出一份《大宋將士條例》,趙煦看完後對此表示驚歎。

在李慕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變法時隔十年後,重新煥發生機,大宋的發展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而在趙煦親政的次年,也就是原劇情中蕭峰於雁門關外自殺,阻遼國大軍進犯的時間之後,天龍劇情劇終之時,李慕腦海中響起了系統提示。

“本次輪迴結束,二十四小時內隨時可選擇迴歸,二十四小時後未選擇迴歸,將會強制迴歸。”

李慕的輪迴,並非完成所置換反派角色的執念,便能立即結束。

完成執念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唯一條件。

必須是在劇情完結,同時完成原身執念的情況下,輪迴才會真正的結束。

只達成其中一條,並不能結束輪迴,必須是兩個條件全部達成。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