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李奇坤的事先提醒,聽到谷安的這句話,高峰絕對認定谷知縣這是在明目張膽的索要賄賂了。不過,事先得到提醒,他已知並非如此。

所謂獻寶,並不是呈送上金銀財寶,而是谷正上任後,為溝通官民渠道、挖掘本縣奇人異物而設定的一項特殊舉措。

獻寶只是一種法,實則是徵求治縣方略,尋覓奇珍異物,掘潛在人力,用谷正的話就是為民請命、羅取三寶,三寶即為寶策、寶物、寶匠。

收羅三寶是谷正治縣、用人、建館的措施。高手在民間,寶物亦在民間,透過這種宴會獻取的方式,動全縣名流要人的積極性,由他們出面彙集,比官府直接出面要省心和高效得多。

試問,誰不想在大眾場合壓他人一頭,顯現自己;誰不想青史留名,在縣誌上濃墨重彩的寫上一筆;誰不想萬民景仰,受盡百般奉承,因此,此舉定然會讓眾人拼盡全力、拿出看家本領來,寶也會越來越有價值。

也就是,此舉若是真心為民,卻也不錯,谷正算是做了一件好事。當然,若是窩藏禍心,從中謀利,倒不失為一個好策略。

寶策、寶匠好,畢竟無法收入囊中,可寶物不同,一個處理不好,帶來的不僅僅是名聲的不好,還是貪贓枉法的證據。

好在谷正早就明白這一弊端,採取了一系列防人口舌的措施,把自己處於眾睽睽之下,使人找不到他不法的證據。

比如,一件寶物出現,若是值得推廣的技藝之作,定然在全縣推廣,這種情況不存在貪墨之事。若是奇異之物、珍惜之品,他會讓人記錄下來,當眾宣佈處理方案,然後編碼造牌,註明來歷典故,或放於鳳鳴園、或置於陳列館、或供奉永寧寺,供大家參觀、欣賞或觀瞻。這樣,他就避開了嫌疑。

組織一次宴會獻寶,還不僅僅是收攏三寶那麼簡單,還要進行評寶的環節,就是讓眾人對現場的寶進行評價,從而選出最好的一、二、三名,分別獎百兩銀、五十兩銀和三十兩銀。特別是第一名,還會獲得谷正的親筆題辭。

當然,也有一些所謂的寶物沒有什麼價值,遴選不上,那對不起,主家只能帶回去了。

獻寶活動已組織多次,許多家族從中受益不,有些已在縣誌中記載下來,註定要青史留名了,為此又引動了更多家族參與,許多人來參加宴會,就是為了這個活動而來,他們不為別的,只圖所獻之寶能被選中。

所以,當谷安宣佈獻寶活動開始時,現場頓時熱烈起來,有安排家人做好獻寶準備的,有在交耳詢問對方獻什麼寶的,也有猜測這次誰家的寶最好,將取得第一名的,如此等等。

高峰坐在那裡沒有動,他無名無份,現場那麼多名人要人,真要輪到他,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還不如先看看熱鬧為好。

現場很快安靜下來,評判席位也安排妥當,是相鄰主桌的一個方桌,桌上坐著五位評判。

五位評判要對眾人所獻之寶進行評估,然後交由定裁席(也就是主桌,後世一般稱為仲裁席)進行最後裁定,大家意見一致,由評判宣佈評判結果,若二者意見不一致,按定裁席的意見判定,實際上就是按谷正的意思辦。

獻寶程式很簡單,由獻寶人在中間區域闡述自己的妙策妙論、介紹寶物,完畢後交給評判,他只要等訊息就行了。

第一個獻寶之人並沒有出大家的意外,就是杜松的老爹杜望初。

他走到中間區域後,右手一揮,兩名家丁便抬上來一具半人高的物件,僅從他們吃力的樣子就知道此物不輕,不過,由於上面用錦布所罩,並沒有人得知是何物。

杜望初上前一步,抬手扯下了錦布,一具紅燦燦的東西出現在眾人眼前。

“啊!紅珊瑚!還是這麼大一株,杜家果然出手不凡!”驚歎之聲隨之傳出。

只見那棵珊瑚樹,確是經過精心製作,紫檀底座,紅枝交錯,光潔而華貴,再經過月光和燈光的照耀,愈顯得光彩斑斕,紅暈氤氳。

看到大家驚羨的目光,杜望初滿意地微笑起來,他向眾人拱了拱手道:“這株紅珊瑚是杜家花重金從東南沿海採購,又費盡苦力運至此地,再找人加工而成,此樹高四尺又五,枝展三尺又一,重六十八斤(宋制斤)。它的色澤光亮,質地瑩潤,乃祥和之物。吾獻上此物,為祝本縣風調雨順,物博人康。”

完這句話,杜望初朝眾人一拱手,便迴歸本座。實物在此,多無益,何況還有評判一關。

那邊評判很快派人出來,進行丈量、稱重和檢試,並把資料記錄在案。

真是有錢呀!高峰不由得感嘆,這株珊瑚相比他那個莊園的價值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這還只是別人的九牛一毛,真不知道杜家會多麼富有。僅此一,高峰就對那些大戶們另眼相看起來。

經評判席、定裁席之後,評判意見很快出來,一名老者出場宣佈道:“杜家所獻紅珊瑚為上上之品,入縣誌,傳後人,置陳列館展示。”

對於這個結果,杜望初自然滿意,只見他立馬站起來向眾人抱拳致意,表達感謝。

展示不展示杜望初並不在意,但能載入縣誌才是他不惜重金打造珊瑚的主要目的,如今目的達成,錢花的也不算冤枉。

隨後,黃家獻上了一座碧玉觀音,藍家獻上了一塊壽山石,白家獻上了一座金佛,都是精工打造,雕刻製作得栩栩如生,無論形體、質地,還是做工,皆是不凡,評定下來都是上上之品,入縣誌,傳後人。其中玉觀音、金佛置於永寧寺,壽山石放在鳳鳴園,以供眾人禮拜、觀瞻。

朱家倒是送上了一張藥方,據他們介紹,此藥方是祖傳之物,可以治療疥癬。此方是便民之寶,自然也入縣誌,至於他們公不公開方子則不在討論範圍,但有一,若有患者,朱家必須給予治療。

對此,朱家自然滿意,錢自家賺,還可以揚名,一舉兩得的好事,何樂不為?

史、閆兩家並沒有上前獻寶,他們的大洪拳派早已入過縣誌,對此別無他求,這次過來只是圖個熱鬧。

當眾人眼光瞄向李奇坤時,他笑笑站了起來,喊了一聲:“上酒。”

ps:書友LuffdLang提出,在宋時還不能稱為大洪拳,那是後世的名稱,山人查閱資料後現果然,宋時應該叫太祖長拳或六步架,但為了劇情需要,只能厚著臉皮還這麼叫了,在此感謝書友LuffdLang,也希望其他朋友同樣提出寶貴意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