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確實沒有精力管這些。此時,他不是為北方的戰事所牽累,也不是為憂國憂民而忙碌,其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那個大園子上。

沒錯,就是艮嶽,這個用時五年,拼盡了大半個宋朝的家底,弄得人心惶惶、無數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甚至引起了方臘造反的大園子,就是趙佶作為一屆帝王最大的功勳,也是凝結了他心血的最得意之作。

艮嶽,又叫萬歲山,或“壽山”、“壽嶽”,它的存在可以說是震古爍今。它不但開僻了園林建設之最,其規模之宏大,建設之美妙,在史上也是鮮有可比的。因此它可以稱得上是園林掇山方面的集大成者,後人謂之為“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並不為過。

艮嶽興工於政和七年,落成於宣和四年,歷時五年。它位於汴京宮城的東北隅,在景龍門內以東,封丘門內以西,東華門內以北,景龍江以南,周長約6裡,面積約750畝。

由於汴梁附近平皋千里,無崇山峻嶺,少洪流巨浸,而趙佶認為帝王或神靈皆非形勝不居,所以對艮嶽的景觀設定極為重視,使得苑中疊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對於山石的審美趣味都有提高。

因而,在建設艮嶽時,它以南北兩山為主體,兩山向東西伸展,並折而相向環拱,構成了眾山環列,中間平蕪的形勢。其中,北山稍稍偏東,名為萬歲山,山周5 公里有餘,最高一峰達90 步。峰巔立介亭以界分東西二嶺。據亭南望則山下諸景歷歷在目,南山列嶂如屏。北望則景龍江長波遠岸,瀰漫十餘里。

介亭兩側另有數亭,東為極目、蕭森;西為麓雲,半山。東嶺圓混如長鯨,腰徑百尺,其東高峰峙立,豎巨石曰飛來峰,峰稜如削,飄然有雲鶴之姿,高出於城墉之上。嶺下栽梅萬株,山根結構萼綠華堂,梅花盛開之時自有“綠普承跌,芬芳馥鬱”的境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可以說,整個艮嶽園岡連阜屬,東西相望,前後相續,左山而右水,後溪而旁壟,連綿而彌滿,吞山而懷谷。園內植奇花美木,養珍禽異獸,構飛樓傑觀,極盡奢華。

如此艮嶽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範,大體上成“左山右水”的格局。它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創作為主題,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其中取天下瑰奇特異之靈石,移南方豔美珍奇之花木,設雕闌曲檻,葺亭臺樓閣,日積月累,前前後後差不多歷時十數年才使艮嶽構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優美的遊娛苑囿。

之所以說艮嶽差不多歷時十數年,是因為宣和四年艮嶽只算是初成,此後還有興造,一直延續到靖康年間,加上正式興工前的鋪墊,十數年並無虛假。

十多年建造這麼大一個園子,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甚至引起了方臘的造反也不停止,可見趙佶對這個園子有多麼的看重。因此,在艮嶽落成後,那份美妙就被後人評為了“真天造地設,神謀鬼化,非人力所能為者。”

有人贊,自然有人貶。“萬歲山來窮九州,汴堤猶有萬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這話就把北宋的滅亡歸結在這所園子上了。

無論贊或貶,功或過,對趙佶來說都是後話,也不重要,艮嶽既然落成,他此時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落成慶典上。

花費了這麼大精力設計和建造的一個大園子,而且這個大園子還蘊含著深刻的道家思想,作為帝王和道君兩重身份的趙佶自然不能在慶典上敷衍,他要讓舉世都知道,他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情。

第一道旨意發了下去,令李質、曹組為艮嶽作賦,編纂《艮嶽百詠》,同時令宮廷畫院的畫師們從各角度繪製艮嶽圖。

實際上在建造艮嶽的時候,趙佶就已讓這批宮廷畫師們組成一個強大的設計繪圖班子,而他本人作為總設計師親自指點,早就完成了計設圖的繪製,也就是說,艮嶽是按照設計圖來建造的。至於已完工的艮嶽,趙佶自然不再要求那種簡單的座標圖了,而是一幅幅美侖美奐的山水圖。

有詠詩作賦,有繪圖繪畫,這是趙佶讓艮嶽流芳百世的用意,他要讓世人永遠銘記,只有他才能完成世上最一流的園藝作品。

當然,僅憑這兩點還不夠力度,趙佶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突出出來,毫不猶豫地提筆,他親筆揮毫作了一篇《艮嶽記》,把艮嶽的美妙好好闡述了一番。

有了這篇御製《艮嶽記》,再加上那些前提,艮嶽的慶典便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後面的活動便水到渠成了。

慶典、慶典,慶祝典禮才是大頭,而且是以大宋一國之力操辦,自然要高大上許多。大宋皇帝就是要在此時彰顯大宋的國威,皇家的權勢,帝王的恩寵。

無懼一些大臣的反對,趙佶決定把慶典搞得隆重而浩大,因而旨意再次發了下去。

從皇親貴族到文武大臣,從京都要員到州府大吏,從大宋官員到各國使節,甚至還有一些名人雅士、貴胄親眷等等,全都受邀參加慶典活動。

一時間,從皇城到各地,從大宋到各國都因趙佶的決定而動了起來。有頌揚的,有反對的,有準備慶典禮物的,有派人參加的,甚至還有遞交國書、詩篇、頌詞、文稿等事物的,如此等等,慶典活動還未開辦,事態倒很熱鬧。

無論怎麼說,傳到趙佶耳中的總是最好的訊息,也就是說,一切汙雜都被他的那幫“親信”剔除了。

趙佶耳根清靜,素來好大喜功的他因此而沾沾自喜,當然,與其說他沾沾自喜,倒不如說他被喜悅衝昏了頭腦,此時的趙佶完全忘記了北方即起的戰事和複雜的鄰國關係,也沒有關注國內水深火熱中的人民生活,他只有一門心思,那就是讓艮嶽完美收官。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