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和磷肥、鉀肥的出現緩解了有機肥不足的問題,而且因是有針對性的施肥,對作物的生長和生產都有較大的提高,再加上高峰讓張白仁提前完成的育種,糧食取得畝產加倍已不是空話。

別看這個畝產加倍,那可是無法估量的成績。在兩路之地,特別是經過“西城所”和宋江的破壞,這裡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若不及時恢復,將會帶來更嚴重的災難。

高峰甚至記得,在宋江起義平復後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也就是宣和四年和五年,京東、河北、淮南多地將會因大旱而受飢。

這次大飢既有老天的原因,也有戰亂不及時恢復的原因,而受害最嚴重的就是京東兩路,其危害之重,當是時可以是赤地千里,餓殍遍野,一番十分悽慘的景像,而這也是宣和不和的另一個體現。

宣和七個年頭,要好事連連的應該就是宣和三年了。這一年,宋江、方臘先後被平定,結束了國內的動亂。而為了迅速平定這兩個叛亂,皇帝下了罪己詔,宣佈罷去蘇杭應奉局、造作局及花石綱,同時罷免了朱勔父子及親屬的職務。

另一個好消息便是“西城括田所”的創始人楊戩去逝,使得這個害民的法子群龍無首。

宣和三年的好兆頭讓百姓和那些有想法的官員看到了希望,他們以為國家從此真要慢慢安定下來,日子也會慢慢平穩下來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可是到了宣和四年,善變的趙佶又不安心了,他看天下已平穩,便又恢復了本性,首先恢復了朱勔一行的職務,還恢復了應奉局,這是要重辦花石綱的意思。另外,他還讓宦官李彥主持括田所一事,李彥勾結梁師成,手段更為狠毒,人們受到的盤剝更加嚴重。

這種人害再次抬頭,隨即天災接踵而至,從河北到淮南,整個黃淮地區都受到了嚴重的侵害,而且一直持續了一年多,要這樣趙佶還不亡國,連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歷史上如此,高峰既然來到了此間,自然不能讓它重演。他急慌慌的施行發展之策,更急慌慌恢復社會秩序,甚至不惜拿出看家本領讓糧食增產,就是要改變那段慘痛的歷史,好多救活一些百姓。

好就好在,這次在王黼在建議下,趙佶是恢復了朱勔一行的職務,也恢復了應奉局,包括花石綱也開始採辦,不過,動作要了很多,就是一些擾民的事也不敢明面上來了。

另外,趙佶任用宦官李彥主持括田所一事上也有差別,這次的括田所不再包括京東兩路在內,而是繞過兩路在河北和淮南實施,這樣以來,居中的京東兩路反而借發展之利倖免於難了。

其它地方的事高峰懶得去管,他也沒有能力去管,但是既然要管兩路,那就得把它管好,特別是大災即將到來,他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高峰相信,如果京東兩路有能力面對接下來的大旱和大飢,對河北和淮南無疑也是一種幫助。

大災的造成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老天的問題。這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時代,如果風調雨順,大家還能多產些糧食,雖然大多仍然很拮据,但起碼能吃飽肚子,可一旦老天變了臉,或澇或旱,都將令百姓無以為繼,他們還沒有對抗天災的能力。

另一個是官府的問題。官府無限度盤削,除了一些名面上的苛捐雜稅外,還有更多陰人的手段,這就使得民眾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債臺越高,不得不賣兒賣女。

如果二者共同作用,那百姓的日子就別想過了,不被逼死也得餓死。高峰當前的主要任務便是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他在與朝廷交流的方案中提出了一些減輕農民負擔的事情。首先把稅收統一,減免那些亂七八糟的稅制,除了向農民收取統一的三十稅一的農業稅外,那些佃戶租用土地的地租不得超過三七的標準。

實際上,高峰更傾向於二八的標準,只是這樣可能會令那些大地主無法接受,一旦他們牴觸,發展之策早晚得流於形勢,高峰決定此事得慢慢來。

除了減少農民的負擔外,還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其中包括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使農民多建一些糧食;安排農民閒暇時打工掙錢,多一份額外收入。

這樣一來,當地農民基本能夠安下心來了,他們產出的糧食也會有的多餘,而這時高峰則用收購的方式從農民手中購買糧食,這些糧食就是他的備用糧。

對付天災雖然沒有好的辦法,但大力興修水利確是必然的措施。

京東兩路本來就是河流縱橫,利用好這些河流是興修水利的首要任務,因此,高峰號召各地,集中力量在冬季把水利興修起來。

至於修水利所需錢財,高峰則叫各地銀行進行評估,適當的給予貸款,同時也要求官府到民間集資,從而緩解一時的資金緊張。

就這樣,在高峰的指導下,京東兩路很快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人們爭先恐後的工作,而手頭也漸漸寬裕起來。

這樣一來,大宋一下子出現了兩種景象,一邊是一部分官員在朝廷的授意下,不斷地盤剝當地百姓,使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另一邊是京東兩路,這裡的百姓們生活順心、工作安心,儼然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要不趙佶是個昏君,不但如此,他還很粗大條,在一個國家內竟出現兩個極端,一好一差,一富一貧,這就造成了巨大的反差。

反差的結果並不是一件事情,那會使得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更主要的是人們因趨利而可能產生大量的人口遷徙。

此事自然有大臣向趙佶明,可他並不為意,他對高峰已深信到骨頭裡,那些所有可能對高峰造成影響的言論,他一律都打回去。

再者,他也有道理:自己的百姓都養護不住,還怪到別人頭上,要這樣的官員有何用?

如此奇葩的法,也只有趙佶才能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