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確實實是一件靈寶上演化而來的世界,這件靈寶曾經的主人已經戰死,其上承載著他最後的族人和後裔,從茫茫高天之中逃離,最後停在了不知多少兆裡之外的無盡虛空之中。

八萬載的時光裡,這些人族後裔失去了曾經的環境,開始了緩慢而又無可違逆的退化。

由真正的神人,向著凡人退化。

這件靈寶曾經的主人,是赤帝,這件靈寶演化的世界叫做赤縣神州,而這件法寶,可以叫赤帝舟,亦可叫做赤縣神舟。

法寶曾經的品級,是上品後天靈寶,但是在失去主人八萬載並演化新世界後,已經暫時退化到了下品後天靈寶,其靈光內斂,蓄而不發。

赤帝舟的的確確是一件神奇的靈寶,可以橫渡天河,穿越高天和萬界之間的最大屏障。

但是現在的它,威能尚不及最初的百分之一。

如今的赤縣神州,生活著約五十億神人後裔,儘管退化的非常嚴重,但也遠遠超越了普通的人類。

他們哪怕沒有任何修行,力量也相當於築基期的武道修士,憑藉著最原始最簡陋的修行體系,便可輕鬆修行至金丹元嬰乃至於長生果位。

當然,他們的上限遠非於此,只是尚未啟用。

而赤縣神州之上的國度以及正在上演的歷史,李彌再熟悉也不為過。

三國。

嚴格來講,是漢末。

靈帝初登基,天下尚太平。

儘管地域大了上萬倍,人口亦增幅了百倍有餘,種族亦非凡人而是神人後裔,但是赤縣神州的山川地理形貌,以至於歷史走向,居然和前世的漢末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只是放大了。

這意味著什麼?

一切盡在太上掌握之中?

發現這個世界,憑藉的正是紫青道印的指引,李彌心中再多疑惑和感慨,也唯有等到和太上見面那一刻,方能詢問。

而現在,他所能做的唯有傳道和修行。

李彌進入赤縣神州內部,遊蕩在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之上。

這裡的山川河流,不愧是後天靈寶演化,遠比神洲界更加堅固的多。

李彌如果全力驅使番天印去砸神洲界,甚至可以將神洲界砸到分崩離析,但是在赤縣神州,同樣時間內最多也只能毀滅一座山嶽,而無法滅世。

因為世界本身其實是赤帝舟,赤縣神州不過是其演化而成。

生活在赤縣神州的漢人,基本都是赤帝的族人後裔,儘管退化了八萬年,但遠比普通人更加強大,先祖的力量沉睡在他們的血脈骨髓和神魂之中。

漢人並非沒有敵人,赤縣神州的四面八方,有北狄南蠻西戎東夷,皆是野蠻人,亦是在這八萬載中慢慢演化而生。

李彌驚奇的發現,哪怕經過了八萬載時光變遷,哪怕有著極其高貴的血脈,但是這些漢人不但沒能傳承赤帝的神通,亦未能推動修行文明的進步,目前的武道體系,非常原始,功法更是粗糙到了極致。

這絕不正常,唯一可能的解釋,便是文明枷鎖。

來自世界本身的限制,一切可能的文明之火都被熄滅,等待著一個關鍵時刻的到來。

這種人為製造的背景,讓李彌並不滿意,棋子的宿命感愈發深重。

哪怕太上出於純粹的善意,也足以讓李彌感受到命運的無常,更何況有一萬種可能比想象中更加黑暗的多。

這也使得李彌洗去了一直以來由於執掌太上道印,近乎於無敵狀態下的盲目自信。

除非有朝一日得見太上,得見真實,擺脫了被“安排”的宿命,否則根本稱不上自由。

哪怕只是最簡單粗糙的修行體系,漢人們也可以輕易的修行到金丹元嬰境界,最佼佼者亦能證得長生果位。

但是並不多,要麼是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沙場名將,要麼是執掌權柄調理陰陽的中樞名臣。

但這遠遠沒有達到赤縣神州的上限,這裡的靈機絕對可以容納劫法真君,大乘修士,甚至人仙地仙。

李彌結束了對漢王朝短短的考察和驗證,進入了赤帝舟內部。

這裡並無任何陣法或者機關阻礙,在失去主人八萬載後,赤帝舟本身已經沉眠,收攏了九成九的靈光。

李彌來到了赤帝舟的最深處,感受到了赤帝舟的核心。

然後,一段類似於電影模式的畫面,出現在李彌眼前。

他看到了赤帝率領族人征服蠻荒,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和統治,看到了赤帝和各種神奇蠻荒生物之間的戰爭和和平,也看到了人族內部的戰爭。

那是青赤白黑黃五帝之戰,前後綿延了八十萬載。

最終,黃帝成了最大的勝利者,佔據了最富饒的土地,青白黑三帝各有損傷,而赤帝,成了最大的失敗者。

這是李彌所見過最高規格的人道爭龍。

五方五帝,幾乎都是大羅之下最頂級的金仙境界,距離證得大羅果位,亦相差不遠。

仙之人兮,列如麻。

然而這場人道爭龍並沒有結束,黃帝只是取得了類似於春秋霸主的地位,並未能掃六合制八荒。

因為人道爭龍的慘烈戰爭,人族的絕對優勢又開始衰減,蠻荒諸族再度興起,人族之間被迫再度聯合一致對外。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人道爭龍的中場休息。

五方五帝一定要決出最終的勝者,而這位勝者不但能夠贏得一切,更將得證大羅。

而赤帝敗的一塌糊塗,在人道徵龍的開始,他掌控著最大的勢力,是最有望贏得勝利的一方,最終卻落得身死,只在最後以赤帝舟送出了最後的族人。

想要掌控赤帝舟,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赤縣神州,再度掀起一場人道爭龍,統一赤縣神州的那位皇帝,將會得到赤帝真正的傳承,並繼承赤帝的遺志,殺回上界。

現在的大漢也是統一大帝國,但赤帝舟收縮了九成九的靈光,唯有當赤帝舟毫無保留的掀起人道爭龍時,那位勝利者才是赤帝的真正傳人。

李彌是外來者,既不能參加人道徵龍,也不可能真正掌控赤帝舟。

但是,他可以作為人道爭龍的開啟者。

這一幕莫名的熟悉。

幕後黑手流?

我親自導演了靈氣復甦?

要說赤縣神州是末法時代,那麼天夏界神洲界都要罵娘,然而即使是神洲界百倍靈機,對於赤縣神州,的的確確只是下限而已。

而李彌在這場人道爭龍之中,所能得到的也太多了。

他可以普傳他的大道,在主導靈氣復甦的同時,讓天下各方勢力,都在修行屬於他的道,最終無論誰是勝利者,肉都爛在鍋裡,必將得到最大份額的傳道度。

而如今,李彌掌控的功法並不少,這些赤帝後裔,不但可以修行九大龍君對應功法,亦可修行三大仙山功法,宙極歲月經,甚至八九玄功入門篇。

而李彌想要得到最大的成果,就是人道爭龍的強度必須激烈到極致。

必須是席捲整個赤縣神州,將漢人和四方夷狄全部捲入,殺的血流成河的人道爭龍,唯有在最頂級的人道爭龍中,赤帝的遺志方能被繼承。

不是最優秀的繼承人,根本不配駕駛赤帝舟,殺回高天,同其他四帝爭鋒。

機會也只有一次。

如果被李彌引發的人道爭龍不能決出一位被赤帝遺志認可的繼承人,那麼赤帝舟的底蘊也將被耗盡,從今以後的赤縣神州固然還是諸天萬界之中一方興盛到足以承載大乘期修士的界域,但再也不可能有望回到高天之上了。

那可是一條直至大羅金仙的傳承。

真仙和大羅金仙的差距,遠遠比凡人和真仙還要巨大。

在見識過燭龍和冥河之間的戰鬥後,李彌非常可以確認,那時不但凡人是螻蟻,甚至世界本身,都只是塵埃。

所以李彌絕對不能有任何憐憫蒼生的心思,必須將這次人道爭龍烈度推進到極致。

簡單的皇子之間的爭鋒,或者南北朝對峙,都不行。

必須是將大漢碎裂成十幾塊,最終再由一位至強者將其統一,方有希望。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次人道爭龍,每一個佼佼者的壽元至少都是千載萬載,他們只會戰死,不會老死。

仙俠版的三國?

不錯的時代,不錯的故事。

那些形象事蹟歷歷在目的三國群雄,這一次,又將上演怎樣的史詩篇章?

李彌非常期待。

這場人道爭龍,將由他親自開啟,時間就在不遠的將來。

而現在,是埋下種子之時。

大漢帝國自肇興之時,諸子百家的爭鋒,已然進入了最終的對決。

百家皆已經被淘汰,只剩下了最終的黃老、儒、法三家,還在朝堂之上爭道。

黃老之學基本上被歷代太后和皇后所推崇,法家則逐漸融入儒家,形成了儒皮法骨的格局,本來雙方幾乎均衡,但是當漢武帝登基之後,一切都變了。

漢武帝痛恨在他幼年時期壓制他的太皇太后竇氏,連帶對於黃老之學也非常不滿,以至於最終在董仲舒的提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黃老之學一蹶不振,儒家獨大。

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黃老之學在朝堂之上爭不過儒家,就開始開拓下沉市場,進入民間。

並且取消掉了軒轅黃帝的部分,改組為道教,以老子為尊,於下層民眾之間傳道,積蓄力量,期待著和儒家再次爭鋒的機會。

李彌再次現身,便是大漢帝都雒陽,東郊曾經老子擔任守藏室的圖書館早已經在戰火中譭棄,但是他的《道德經》已然流傳了下來。

每一個世界,每一本《道德經》,對於李彌而言都是全新的悟道之機,和認識這個全新世界最好的辦法。

這本《道德經》相比之前所見的上百本,於大道的闡述之上,更加高深了。

這個世界,屬於是精氣神三寶並重,但又壁壘分明的修行體系。

大漢帝國最頂級的修士,不是悠悠山林追求長生的道人,反而是追求者出將入相的官員。

因為赤縣神州是由赤帝舟所演化的世界,這一方世界沒有天道,只有人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因此最強大的力量,需要從人道之中獲取。

武將重精,文臣重神,兩者對於氣皆有涉獵。

文武之間,界限分明,但是亦有能橫跨天塹,文武並重的強者。

他們修行的武技和法術,並非是用於個人之間的鬥戰,而是應用於沙場爭鋒,大軍對決,或者改易天象,風調雨順。

一切都是為人道爭龍服務。

李彌透過這本《道德經》,對於赤縣神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編纂一部《太平要術》。

掀起漢末三國這段波瀾壯闊史詩篇章的,正是黃巾起義,而張角,此時雖然得到了《太平經》,開始向道,但是《太平經》和《道德經》一樣,普通人是不可能透過《太平經》來修行道法的。

此時的張角,已經掌握了粗淺的符水把戲,透過入山採藥煉製符水丹藥來救助百姓,但身邊的信徒還非常少,不過百十餘人。

李彌也以望氣術觀察過整個赤縣神州,想要找到南華老仙、於吉、左慈等仙人,想要看一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神仙。

但是南華老仙和左慈並未找到,於吉這個編纂《太平經》的道士找到了。

於吉自身的道行,已經證得長生果位,這非常難得。

因為於吉是世外修行,並不藉助人道偉力。

但是他的道法只能用原始來形容,自身戰力更是一塌糊塗,遠遠不如神洲界的長生真君。

但是李彌並沒有分毫看不起於吉的地方,能在這樣的世界,憑藉一己之力修行至長生真君,並且編纂出了《太平經》,已經算是極大的創舉了。

一旦靈氣復甦開啟,隨著道法普傳天下,於吉的道行必然飛速攀升,甚至有望大乘。

李彌並沒有去“點化”於吉,而是先編纂了《太平要術》,其本質上是由上清派道術演化而來,結合了李彌自身的領悟,並且針對赤縣神州做出了針對性的最佳化。

三月時間,只編纂出了從築基到證長生果位的功法,後面的還在空缺中。

但是時間上已經有些緊湊了,李彌不得不帶著半成品的《太平要術》,提前去見張角。

此山名太行,高三萬丈,長八百萬裡,即使對於神人後裔,想要翻越亦難如登天。

其中生活著諸般妖獸,少許已然生出靈智,因此對於大漢百姓,亦相當危險,唯有資深獵戶,方敢入深山打獵。

山中亦有不少天材地寶,服之便可治病,延年益壽。

張角生活在大漢底層,見識了百姓的苦難,他不懂道法,不會施符救人,因此只能靠採摘山中靈植,將其煲湯,偽裝成為符水來救人。

剩下的根莖枝幹,就和兩個兄弟分吃了,僅僅憑藉這些靈植效果的簡單堆積,就有了近乎金丹的道行。

這一日,張角背著揹簍在山中行走,各種攀爬跳躍,如同猿猴一般靈活。

突然間,卻見一老人,碧眼童顏,手持一根藜杖,仙風道骨,望之如同神仙中人。

張角大喜,如何不知仙緣到了?

連忙拜倒在地,直呼“老神仙”。

張角已經三十多歲,是個體格魁梧的大漢,然而其修行資質,簡直讓李彌亮瞎眼。

這麼說吧,在符籙之道上,勝過羅真君,在神霄之道上,勝過林靈素。

絕對是李彌所見的第一修行天才,遠超其他所有。

不愧是赤帝神人後裔,不愧是掀起了黃巾起義,徹底葬送了大漢的掘墓第一人。

李彌微微頷首,取出兩卷天書,其一曰《太平要術》,盡述符籙之道,可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修行到高深處,可以化身大賢良師,神人狀態,戰力飆升。

這自然是對於上清派郭真君的帝君形態的模擬和改良,可以短暫獲得跨越一個境界的力量。

其二曰《神霄無量造化經》,盡述雷霆之道,可驅雷掣電,施展諸般雷法,修行到高深處,可以召喚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降下神霄無量神庭。

主要是愛惜張角的天資,以及對於三國殺中張角的懷念。

嗯,一點個人的小小任性。

張角大喜,手捧《太平要術》和《神霄無量造化經》跪伏於地,以師禮拜了三拜,並求問姓名。

“吾乃太極道人,今汝得妙法,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如有違背,必獲惡報。”

說罷,李彌化作一陣清風,消散在山林之間。

張角將兩部道經捧在胸口,一腳深一腳淺,如同在雲霧間一般飄飄然回返到了家中。

驚喜的發現,無論是《太平要術》,還是《神霄無量造化經》,於他而言似乎沒有任何難度,簡直就是一點就通,其中諸般妙法簡直令人忘乎所以,遠比粗糙的《太平經》要高妙的多。

於是張角第一時間將《太平經》拋之腦後,全力開始修行《太平要術》和《神霄無量造化經》,並且不敢忘太極道人的告誡,堅持“代天宣化,普救世人”。

搞定了張角之後,李彌的第二站是蜀中天師道。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