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院線的影片排期密度非常高,每週都能新上映十幾部電影,而且同時會有上百部電影在北美影院放映。

所以如果不是大廠出品的影片,在北美院線都只能從小規模放映開始,小到個位數的影院,大到幾十家幾百家影院,如果你的上座率資料亮眼,發行公司和院線才會考慮擴大影院數量,外國電影更要服從這個遊戲規則。

如果陳景行當時不賣版權,由幻世網聯絡北美的小發行商聯合發行,其實也不是不行,但基本也就是在華人聚居區的華人影院放映了,放映影院能超過10家就不錯了。

《致命身份》能以725家影院開畫,可見哥倫比亞還是下了功夫的,當年的《英雄》的2500家影院開畫至今都是外國電影難以打破的記錄,事實上,即便是好萊塢本土電影,能以2500家影院開畫的也不多,基本都是大製作才能有這個待遇。

如今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獨孤求敗,碾壓全球,北美觀眾對國外電影再很難生出追捧之心了,雖然進入北美院線的外國電影數量更多了,但已經很難像曾經的華語電影一樣大規模進入主流視線了。

陳景行與愛德華伯奇交流了一些影片上映的資訊,和其他五位導演一起回到了酒店,聽說是《致命身份》將要在北美上映,眾人都表示恭賀。

肖揚恭喜完問道:“什麼時候首映啊?咱們一起都去看看?”

陳景行略一猶豫還是爽快道:“行,正好哥倫比亞說會贈我十幾張首映電影票。”

寧皓想了一下拍板:“那票也夠了,咱們到時候就去看看首映?”

雖然寧皓是徵求的語氣,但是在場也沒有人會傻到說自己不去的,這個“青年導演交流學習班”也是大家互相結識擴充人脈的好機會,眾人背後都有大製片廠支援推薦才能坐到這輛車上的,未來也都是前途廣大,誰會這麼沒眼力價的得罪人呢。

雖然陳景行也不在乎就是了,他之所以猶豫,還是覺得自己主動邀請來參加首映不太合適,如果是電影圈外的人他這麼幹當然沒問題,但跟他一起來的都是導演,有些人資歷還比他厚,主動邀請人家看自己的電影在美國的首映總有種在同行面前炫耀得瑟的感覺。

“學習班”按照預定的行程,第二天就去了哥倫比亞觀摩所謂的電影工業流程。

哥倫比亞影業倒是很敞亮,沒有任何藏著掖著,對他們展示了新電影專案《精靈旅社2》的全套工業流程,還有專人負責講解,甚至還播放了一部短片,深入介紹了《黑衣人》系列的製作過程和工業細節,雖然六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好萊塢電影製片流程,但哥倫比亞展示的“工業化”還是有些超出他們的預料,真的是字面意思的工業化。

比如最簡單的編劇團隊,《黑衣人3》的編劇團隊有十四個人,有人負責世界環境和社會生態設計,甚至還有專門撰寫這些環境中的廣告等細節的,大家甚至用同樣的編劇軟體。

劇本格式標準化,統一字型、統一格式、統一行間距,每個角色說了多少對白、每個場景用了多少遍。

精確到了當製片人拿到一個“標準劇本”,心裡就對這部電影有了九成的概念。比如劇本拿到手是90-12頁,其實就是完全對標了電影的時長90-120分鐘。

離譜到製片人都不用看劇本,只需要看從劇本提煉出的幾組資料就能直接感受到電影的故事節奏和結構。

甚至除了編劇軟體之外,連攝影師、器械師、場景管理都有各自的軟體。

除此之外,在拍攝前就會製作出鏡頭拍攝方案,甚至有詳細的鏡頭列表,然後照著鏡頭列表用較為粗糙的CG製作鏡頭預演,這個時候預算就能比較精確的確定下來了,透過前期鏡頭預演,相機拍攝的速度和走位以及演員的位置也確定下來了。

然後就是實現“封裝成盒”的鏡頭拍攝方案。

當路洋問到鏡頭拍攝方案能實現多少的時候,哥倫比亞的工作人員一臉驕傲的回答道:“透過鏡頭列表的系統管理和鏡頭動態預覽,90%以上的鏡頭拍攝方案都能得到高還原度的實現。”

寧皓、陳景行幾人互相看了看,心裡都產生了一個念頭:這特麼應該派製片人過來交流學習吧,讓導演過來學習是選錯學生了啊。

不,沒選錯!

幸虧派的是導演來學習。

……

陳景行等六人坐車向著《致命身份》首映影院駛去,陳四成看著窗外的廣告牌,略有些羨慕的說道:“看來哥倫比亞也是下了大力氣宣傳的,一連幾個廣告牌都是電影海報。”

肖揚笑道:“你也可以加入好萊塢啊,哥倫比亞的那個總監好像特意瞭解過咱們幾個的成績,知道你的電影正在國內熱映,不是還招攬你加入呢嗎?說可以給你投錢拍一些面向亞裔的小成本影片。”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陳四成嗤笑了一聲:“我在國內隨便就能拉到比他能給的多得多的投資,製作成本也能靠國內市場收回,幹嘛來這裡當工具人,他們還以為我們是韓國人啊?”

郭凡也感慨道:“這的導演我覺得叫鏡頭方案實現師更恰當,在這裡要麼功成名就成為大導演,要麼拍獨立電影,或者死磕文藝片,否則還真是只能當工具人,連剪輯權都沒有。”

寧皓也笑道:“國內不是管電影局組織青年導演來好萊塢學習叫電影界的‘洋務運動’嗎?‘洋務運動’也講揚棄,也不用什麼都照搬嘛,咱們還是批判性的學習,優點咱們回去可以試一試,推一推,不好的地方就不用吸收了。”

包括陳景行在內的其他人對此言深表贊同。

大家都是聰明人,自然知道電影產業工業化是大勢所趨,也知道工業電影的力量,但是身份畢竟都是導演,屁股在這裡,不能革自己的命。

只能說有所取捨有所揚棄,像那個分工軟體用在編劇甚至場工身上就不錯嘛,自我以下還是可以工業化的,自我以上就不必了。

華國的青年導演從小都是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電影長大的,作者性是深深印在他們的電影創作dna中的,讓他們為了電影工業放棄或壓抑自己的作者性,是非常困難的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