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場面真夠大啊。”

“哈哈,恐怕沒有幾個是為電影來的。”

國師一如既往的帶著自家女兒張沫出席了《一九五一》的首次點映。

國師搖頭笑了笑:“媒體嘛,很正常,當年《美洲豹》上映的時候,那時候兩岸三地的媒體和記者都不關心電影,就只關注我的花邊新聞了,尤其是港臺的記者,不是一般的難對付。”

陳景行微有些詫異,沒想到老爺子竟然能在他面前這麼自如的談論他的緋聞,而且還是在女兒跟前談論這個。

他肯定不會以為自己在國師心中有什麼特殊之處,所以只能是老爺子現在年愈七十,倒確實是有些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美洲豹》是老爺子拍完《紅高粱》後拍攝的作品,堪稱國內第一部反恐片,講的是一架載著寶島環洋公司董事長的飛機在飛往首爾的途中,遭到KB組織劫持。

而後兩岸為此採取緊急行動,一個派出了反劫機突擊隊,一個派出了一支反恐突擊隊,攜手對付KB分子,解救行動的代號被命名為“美洲豹”。

即便不以當時的眼光看,在現在去回望,整個故事的設定足夠新穎,足夠有突破性。

只是當年老爺子已經是蜚聲國際的大導演了,龔麗也因為《紅高粱》在國際獲獎無數,恰好在拍攝《美洲豹》的時候,老爺子在港島出了車禍,腿部骨折,住進醫院,龔麗一直在貼身照顧,自然瞞不過港島的狗仔。

所以《美洲豹》雖然題材幾句突破性和話題性,但在上映的時候,還是被國師和龔麗的緋聞完全蓋住了。

兩岸三地的媒體基本沒有關心電影的,全都在關心導演和女主角的緋聞。

倒確實和今天《一九五一》的點映有些像。

不過區別是,今天這一切都是陳景行自己招來的。

在頒獎典禮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公然暗諷京影,陳景行又不是初出茅廬的菜鳥,他當然知道有什麼後果。

一方面是有真情實感,另一方面自然是有為《一九五一》宣傳的意圖。

這麼好的話題不廢物利用一下著實可惜。

也不愁京影不配合,只怕早就恨他恨的牙根癢癢呢,他這麼公開一撩撥,對方沒有反應才怪。

老爺子當然也知道陳景行這波是有意為之,是一場營銷炒作。

不過以他的視角倒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國師見得世面多了去了,拍了四十年電影,這種手段根本算不上什麼。

別的不說他的老搭檔張衛平曾經為了他的電影發行,獲得更多的排片更高的分賬比例,幹的有些事完全能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

所以只是說了幾句場面話,安慰了一下就跟著陳景行進入了影廳。

《一九五一》的首次點映還是放在了旗下藍海院線的一家影院內,是IMAX影廳,大概能容納近五百人,除了像老謀子這樣捧場的電影人、各個媒體記者和影評人外,還有一些幸運獲得贈票的影迷。

張一謀此來,而且還帶著女兒張沫,自然不是和陳景行有什麼莫逆之交,事實上,兩個人的創作理念與題材差距比較大,算不上同道之人。

就算有些欣賞,也僅此而已。

這次來主要也是為了即將開拍的獻禮片《狙擊手》,劇本還在修改,但拍攝計劃已經基本確定下來了,這部電影的大部分戲份將由張沫執導,老謀子也就是一路為女兒保駕護航。

之所以選擇一個小故事,而不是拍大場面,大部分緣由也就在此,畢竟大場面女兒未必能駕馭得住。

而恰好《一九五一》的上部看起來也是個故事小品,並不是拍宏觀的大場面,大故事。

畢竟預告片已經出了兩個,從頭到尾似乎視角都集中在兩個男主角身上。

老謀子也是抱著取取經的心態帶著女兒來的,《烽火雲山》、《金剛川》這種大場面的電影參考價值不高,反倒是《一九五一》這樣貌似是從細微處著手的電影有更大的吸取經驗的價值。

雖然張沫和陳景行年齡差了一輩,但在導演這一項上,陳景行是毫無疑問的先行者,肯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當然,也不是國師現在才承認陳景行的天賦與能力,而是過去陳景行只拍科幻電影,說實話,有些東西真學不來。

光題材就差得遠,電影風格也完全不同,根本是兩條道上的人。

但《一九五一》畢竟是朝戰獻禮片,陳景行那些標誌的高概念,高資訊密度與燒腦敘事結構不太可能用到這部電影上。

因此才有了學習和參考的價值。

當動畫logo開始呈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老謀子歷經風雨的神經也受到了隱隱的觸動,是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

雖說明面上是讓女兒來學習觀摩一下,但實際上他自己也是有深深的好奇的。

不同於媒體記者們的心思,老謀子的想法更單純一些,就是想看一下陳景行這位科幻專業戶能拍出什麼樣的朝戰獻禮片。

所謂老驥伏櫪,對電影的創作激情仍舊保持旺盛的國師自然也免不了比較和爭強好勝的念頭。

尤其是他也即將拍一部朝戰獻禮片,這種比較的心理就乾脆難以抑制了。

金雞獎頒獎典禮上他親自把獎盃交到陳景行手裡,讓這位年齡比自己兒子還小的後浪追平自己的輝煌紀錄,再大度,再豁達的人心裡也不可能沒有波瀾。

而《一九五一》似乎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比較的平臺。

畢竟以往,他跟這位科幻之王也沒什麼可比較的,陳景行拍出來的那些電影,他當然是拍不出來的,而他當年拍出的那些獲獎無數的經典電影,陳景行不管能不能拍出來,也都不會去拍。

不管受邀的電影人、記者、影評人亦或影迷都藏了什麼心思,在黑暗降臨後都安靜了下來,認真的注視著前方的大銀幕。

影片開頭,就是一九五一四個大字安靜的在黑暗的銀幕上浮現又消失,上方是5月6日的小字。

一片鬱鬱蔥蔥的田野上,粉紅色的花朵隨著微風在盪漾搖曳,細微的管樂聲以澹入形式進入這幀靜謐般油畫的場景。

那是朝國的國花,金達來,在華國叫迎紅杜娟,在每年的春季開花。

帶著氈帽的戰士倚坐於地,靠在樹上,微眯著雙眼,似乎在假寐休息。

一種憂鬱抒情的情緒躍然於銀幕之上。

老謀子挑了一下眉,有些訝異,這構圖,這氛圍,一種強烈的文藝電影的調調奔湧而出,渾然不似其他獻禮片的基調。

與《李延年》也完全不同,他之前也設想過可能《一九五一》和《李延年》是一樣的風格的。

上級的任務將張若勻與白羽這兩個在休憩的士兵叫到了指揮部。

鏡頭一路在兩人的前方,倒退著,跟隨著兩名戰士經過了坑坑窪窪的草叢,經過了正在挖掘的的地下坑道,經過了各種掩體,經過了生活區,在兩人對家鄉,對戰友,對當下局勢的交談中進入了指揮部。

天空陰暗朦朧,並不大的環境音嘈雜而清晰,所有戰士的穿著樸素而真實,讓人感覺彷佛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一樣。

就像是一張七十年前的老照片突然動了起來。

“有意思……”

老謀子是攝影大師,也是美學大師,如果說其他人還在進入劇情,而他的大腦已經興奮的轉動了起來。

無論是構圖還是鏡頭,都一瞬間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的“有意思”又絕不僅是構圖和攝影,還有這一段長鏡頭。

兩個戰士交談著經過一個又一個場景,經過來來回回修建防禦工事的其他戰士,經過其他連隊的訓練,時不時與其他戰士打著招呼。

但鏡頭始終在兩人前方,似乎在引領著方向,不管是狹窄的掩體,還是寬闊的訓練場,亦或是進入昏暗的地下坑道。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長鏡頭,能直接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無論是自然空間中的環境聲,還是兩位演員自然的交談與跟其他人的互動,還有周圍忙碌的修建工事,或進行訓練的場景,還有隱秘的音樂聲都相當的契合並能快速把人拉到情境中去。

而老謀子則還分出了一些精力在思考場景和鏡頭的排程,這種長鏡頭看似簡單,可實際上非常難,每一步,甚至每一秒鐘,出現在場景中的人該幹什麼,該說什麼都要分毫不差,才能連貫下來。

而且他的驚訝也越來越重,甚至坐直了身體,專注的盯著大銀幕的畫面。

因為這個長鏡頭是如此的長,完全沒有結束的跡象。

與他有類似想法的還有參加這場點映的其他導演等電影人,他們對鏡頭最為敏感。

一旁的女兒張沫也忍不住看了下表,輕聲驚訝道:“已經五分鐘了……”

為了躲避敵方飛機的襲擾,指揮部設在了地下坑道內,只有幾盞煤油燈在燃燒。

畫面在昏暗的燈光下,在光與影的交織中平靜的敘述著劇情。

第五次戰役,第十二軍九十一團奉命擔負迂迴穿插至敵後作戰的任務,戰事極為順利,一路高歌勐進,打到下珍富里以東的兄弟峰,逼近“37線”。

然而第十二軍奉上級指示組織戰略性的後撤,由於通訊的遲誤,使得晚一步行動的九十一團在撤退途中,被迅速趕來追擊的敵軍堵截在三巨裡一帶。

而且第三十一師乃至整個第十二軍的主力部隊都要馬上奉兵團部命令往北轉移,這樣就只留下了九十一團一千九百人孤懸敵後。

全團已經與大部隊拉開了至少一百多公裡的距離。

而更大的噩耗則是九十一團與十二軍失去了聯絡,已經有超過十七個小時沒有任何電波交流。

因此十二軍指揮部認定九十一團報話機出了問題。

戰爭爆發之初,部隊的通訊裝備確實極為短缺。

在1950年10月作戰時,司令部只有一個電話隊(連級編制)和9部短波電臺,不僅與前線部隊聯絡不暢,就連與國內聯絡都時斷時續。

當時各軍級部隊中,包括無線電、有線電、人工在內的通訊人員雖然有2500-3000人之多,但是無線電臺只能普及到師一級。

到了現在,雖然通訊狀況有了比較大的改善,但仍舊捉襟見肘,九十一團只有兩部報話機。

雖然後方已經發動了兩個工廠生產國產化的步談機和報話機,還有雙極天線,預計等到51年下半年就將全面投產,在短時間內就能在各軍級部隊中全面普及,甚至讓每一個連隊都能擁有一部能覆蓋45km以上的報話機。

團級建制更是能擁有至少十臺以上的通訊距離可以達到上千公裡的短波報話機。

可現在緩不濟急,畢竟國內工業能力太低,能夠在戰爭爆發後一年內開始自主生產報話機、電臺已經算了不起了。

失聯的九十一團必須要聯絡上,首先是要讓他們擁有7512型收信機,這樣才能收到兵團部的命令,才有更大可能逃出敵軍的圍追堵截。

其次則是要將最新的戰局情況,九十一團撤退路途的敵軍訊息及時告知給他們。

十二軍指揮部已經派出了幾小隊人馬,分別攜著150w報話發射機,和幾個手搖報話機,若干步談機準備交給九十一團。

畢竟第十二軍的戰略性後撤關係到整個戰役的後續部署,是不能改變的,更不能破壞這次的撤退任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所以十二軍不能動用大部隊去尋找接應已經失聯的九十一團。

一旦遇到敵軍,雙方作戰會打亂兵團部的戰略計劃,這一次以退為進的大包抄將毀於一旦。

因此只能派出小隊人馬去尋找九十一團。

而張若勻與白羽這對偵察兵與通信兵的組合就是其中一個小隊。

他們的任務是攜帶小巧的7512型收信機找到九十一團交給他們,並將兵團部的命令與撤退路線中的敵軍部署進行告知,這才能最大可能的確保這一千九百人能順利脫險。

此去危險重重,指揮部告知了兩人這次的任務,但接不接受兩人當然可以選擇拒絕。

兩人沒有多考慮就接受了這個危險任務。

其中因為張若勻的哥哥就在九十一團,所以張若勻答應的更快,也更積極。

但張若勻是通信兵,而且服役時間較少,小隊還是以經驗更豐富的白羽為主。

組成這次穿越戰場尋找九十一團的小隊的兩人一個焦急振奮,一個沉穩擔憂的立刻接下了軍令開始了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劇情信息量並不大,但影院內的氛圍卻很詭異。

老謀子此時的神情已經專注興奮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

因為這個從影片一開始就出現的長鏡頭已經持續了接近十分鐘!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