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戛納在國內都能佔據不小的版面。

這是一個從名氣上講不亞於奧斯卡的電影盛會,而且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名氣也越來越大。

不過華國吃瓜群眾對戛納的印象一般都是紅毯上的爭奇鬥豔,是明星們各出奇招拍出發照、紅毯照,以各種高定禮服鬥美的時尚派對。

從這個意義上說戛納反倒比奧斯卡更為流俗,也更加商業。

這也正是在陳景行心中,戛納不如奧斯卡的地方。

因為奧斯卡依託好來塢電影工業,在評獎傾向上更為商業化——起碼相對於歐洲三大是這樣的,這反倒讓奧斯卡相對來說更純粹了一些。

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確實如此。

正因為戛納的評獎標準更為“藝術”,所以戛納的入圍電影對於大眾而言更加陌生,沒有多少觀眾會關注戛納的入圍電影,甚至他們這輩子都未必會去找來看。

所以戛納要想擴大它的知名度,最終的結果就是炒作紅毯,炒作時尚,在各個環節都極度的商業化,靠紙醉金迷的名利場來樹立形象。

甚至戛納紅毯邀請函,早已在中介市場“明碼標價”,變成了一門賺錢的好生意,不少商家還提供明星合影服務,除了戛納紅毯,外圍的晚宴酒會也可以給錢進入。

因為除了這些供全世界的吃瓜群眾來討論,還有什麼可討論的呢?

討論電影本身嗎?

那還是聊點別的吧。

而奧斯卡的電影雖然也跟主流相隔較遠,而且越隔越遠,但總體來說還是更接近普通觀眾的,更商業化一些的。

起碼每年的入圍電影都讓不少普通觀眾有興趣去看一下,國內的片商也經常會在奧斯卡頒獎後,購買奧斯卡的提名電影作為批片引進國內上映,而且票房過億的也不少。

而戛納的競賽作品,即便是主競賽單元的長片對於很多影迷而言都懶得看,更別說普通觀眾了。

甚至於哪怕有本國的電影入圍了戛納的主競賽單元,大多數觀眾都懶得看,當然如果獲獎了,網民肯定會為你歡呼,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會看。

因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戛納更像是一個符號,是一個脫離了大眾電影本身的象徵性的榮譽符號,他在一個小眾群體中地位越高,距離大眾就懸浮的越遠。

不過既然是大眾都認可的高大上的榮譽,那就是有意義的。

因此夢工廠和環球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第九區》入圍了2018年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的訊息還是引起了媒體和網民的關注。

而且此次有兩部國產電影都進入了戛納主競賽單元,算是近幾年難得的高光時刻了。

戛納電影節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影嘉年華之一,規模大,評獎也很花哨,單元數量也超過其他的電影節。

除了主競賽單元之外還有一種關注、短片競賽、電影基石、導演雙週等五花八門的單元。

實際上每年華國都會有不少電影人和作品進入戛納,但很多都是一種關注、短片競賽之類的單元,關注度不大,沒多少人在乎,只是有利於版權交易,畢竟戛納還是歐洲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

能入圍主競賽單元才是公認的參賽作品,分量也更重一些。

跟《第九區》一起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是第六代導演賈科長的《山河故人》。

賈科長雖然是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但從10年之後就開始主攻戛納,甚至可以說是戛納寵兒。

算上今年已經是第五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了,根本算不上什麼大新聞。

而且對賈科長的電影風格,影迷基本都知道,從《三峽好人》之後就基本是同一個風格,被影迷津津樂道的詩性還是有的,但也沒有什麼突破,而且開始往文獻性時代性方面靠攏,拼貼上癮,動不動就是幾種時代幾種畫幅。

《山河故人》聽名字就知道應該還是這種套路,八成又是《二十四城記》這種選取某個人物或者某幾個人物,展現一下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物在時代中的變遷和發展。

電影應該不會讓人失望,賈科長的品控還是值得信賴的,但賈科長在影迷心中完全沒有神秘感了,都知道就是這個味,所以也就沒什麼期待。

這可能也是他次次征戰戛納但也都是陪跑的原因吧。

對於不是影迷的普通觀眾來說那就更沒興趣了,賈科長的電影看的人真不多。

反倒《第九區》引發的反響更大一些,也更讓人好奇。

因為參賽電影節的作品通常都是沒有公映的影片,更別說戛納這種級別電影節了,所以跟陳景行攜《地心引力》和《矩陣》征戰金球或奧斯卡不一樣,觀眾是看過電影的,不會對電影劇情本身產生好奇,只有獎項的懸念而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第九區》是大家沒看過的作品,甚至都不知道講的什麼內容,因此對這部電影的好奇也就更甚。

尤其是影迷。

能不好奇嗎?

按照目前透露的訊息,《第九區》不僅是華美合拍片,而且還是科幻電影,還是講外星人的電影。

那可是戛納誒。

感覺這倆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兩條路。

因為上一部華美合拍大片是國師的《長城》,所以影迷對這個《第九區》的印象也差不多是戰外星人的科幻電影,就算因為是夢工廠參與製作,不會有《長城》那麼爛,但也應該跟《明日邊緣》差不多。

結果竟然報名了戛納,還被選中到主競賽單元,這怎麼能不讓網民好奇呢。

因此《第九區》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新聞和傳聞的陳景行曾被邀請擔任今年戛納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的訊息一起成為了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戛納的評委其實沒有大眾通常想象的標準那麼高。

戛納突出的就是個國際化,所以每年都是邀請各國電影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來當評委的。

注意,是知名人士。

不是獲獎人士,也不是什麼藝術家或電影大師,尤其以演員居多。

所以哪怕一些其實沒有獲得什麼重量級獎項的演員,只要你是知名演員,最好是在國際上有些名氣,那麼都有可能被邀請擔當評審。

所以評委的專業水準,對電影的欣賞水平都沒有普通觀眾想象的那麼高。

只是評審團主席門檻會稍微高一些,通常都是榮譽傍身的電影人,而且以導演居多,且主席的話語權也很大,尤其是在金棕櫚、最佳導演、評審團獎這樣的大獎上幾乎有一錘定音的權力,所以算是評審團專業性的保證。

但不管門檻再高,陳景行也絕對是夠格的了。

戛納電影節又不是沒請過商業導演當評委主席。

而且商業導演藝術導演這種劃分在陳景行如今的級別是沒什麼意義的,何況他也手握奧斯卡最佳導演,當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是綽綽有餘的。

只是陳景行的年齡太過年輕,這才是這件事讓人覺得驚訝的原因。

不過陳景行拒絕的是很乾脆的,倒不是說他已經沒什麼名利心了,對戛納評委主席的頭銜完全不在乎,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第九區》考慮。

當電影節評委主席不是不能“徇私情”,事實上戛納評委主席經常以個人好惡左右評獎結果,製造“遺珠”或“冤桉”。

此外,同鄉、同族、同國的提攜和偏袒也很正常。

國師當歐洲三大評委會主席的時候對華語片就是毫不掩飾的偏袒,甚至敢把最高大獎當成雙黃蛋在同一年發給兩部華語電影,李安的金熊和金獅也都是在國師當主席的時候拿到的,而且是力排眾議。

老謀子其實做的也不算過分,評委會主席帶來的國籍優勢是歐洲三大電影節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又不是只有華國人這麼做。

不過同公司那顯然就太過分了,而且戛納組委會也不可能讓這種情況出現。

既然陳景行已經決定要讓《第九區》報名戛納,自然就不能當這個主席了。

雖說給《第九區》報名了,不過當入圍名單真的出爐的時候,陳景行和田鑫業還是相當高興的。

戛納組委會選片委員到底是怎樣看待《第九區》這樣一個科幻電影的,陳景行也不敢肯定。

只是他知道這恐怕是夢工廠最好的機會了。

《第九區》不是沒有優勢,這是一部名為講貧民窟的外星人,但實際上卻是在講種族衝突與種族隔離的電影。

尤其拍攝地點和電影中的背景都是在南非。

在立項的時候,陳景行也猶豫過是選擇東南亞,天竺,或者是原版中的南非。

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前世位面原版電影的背景,南非。

因為這能給《第九區》帶來電影之外的某種buff。

陳景行自己不太在乎,但他知道有人在乎。

世界上的貧民窟很多,但純粹基於種族隔離的原因製造的貧民窟還是很少的,主要就是南非。

而且南非還有大名鼎鼎的白人貧民窟。

南非的歷史將給《第九區》帶來電影外的利益。

華國或者亞洲對此可能不敏感,但歐美肯定是敏感的。

前世位面《第九區》沒有報名歐洲電影節不是他沒有資格,而是沒來得及。

威尼斯太過先鋒,不適合,其實《第九區》很適合柏林和戛納,而從時機與名氣來說,戛納就是此時最合適的選擇。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