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恆在電腦前已經怔了半個小時了,作為一個閱片量極多的影視解說類up主,他還是很快就從動畫短片帶來的情緒震動中回過了神。

畢竟是動畫短片,時長有限,對人物的刻畫筆墨不多,節奏很快,彷彿是一個高度濃縮的故事, 再加上是在電腦屏幕上播放而非大銀幕,所以對他而言,情緒上的震撼彈威力不算很大,能很快從紛雜的情緒中回覆平靜。

儘管情感上的餘韻仍舊盤桓不散,但足夠讓他抽出心神思索這部動畫短片,或者說兩支動畫短片帶出的有用資訊。

那就是沒有資訊。

一頭霧水的他滿臉問號。

動畫短片的故事並不難懂,甚至兩者之間的聯絡他也能看明白。

第一支概念預告片是人類虐殺機器人, 是人類對機器人施加的殘暴。

第二支預告動畫則正好反過來, 雖然不知道人類到底是如何落到下風,甚至快被滅絕的,但是機器狗很明顯就是最終清除人類的的清道夫。

機器狗雖然很厲害,還自帶熱武器,但是能被油漆掩蓋住對外界的感知,能被少年一槍爆頭,顯然人類文明不會是機器狗滅絕的。

從荒野中地面上顯出的灰黑色以及城市中的各種跡象來看,大概,可能爆發了核戰爭,也許城市中的人類是被中子彈這樣的強輻射武器清除的。

其實從第二支動畫短片剛開始,人類文明就已經相當於滅絕了。

只剩下了一個個所謂的人類聚居點,而且從動畫中不斷地暗示來看, 可能兄妹倆所在的聚居點已經是人類最後一個火星了。

機器狗的功能可能就是清理殘存人類, 打掃戰場。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小女孩其實就是最後一個人類了。

第二支動畫短片就是對第一支預告片“所有殘暴的歡愉, 必將以殘暴結局!”的呼應。

少年和小女孩的悲慘下場就是人類“殘暴歡愉”的結局。

從故事性和感染力來看,吳恆可以給這兩部動畫短片很高的分數, 這其實是兩個寓言故事,而且還是相互呼應的寓言故事, 跟《黑鏡》是有相似之處的,且畫風非常有衝擊力,色彩很絢麗,第二支更是陰鬱濃烈殘酷至極,製作極其精良,絕對算是國內一流的動畫作品。

但是這跟《矩陣》有什麼聯絡呢?

如果說第一支概念預告片的“人與機器人”的世界是否在預示著《矩陣》也是這樣的世界觀呢?

不然為什麼是《矩陣》的預告片呢?

一定得有預告的作用吧?哪怕是《疑犯追蹤》的預告片扯到了《原始碼》,但裡面也確實出現了《疑犯追蹤》的主角,也確實是《原始碼》的世界觀背景。

而這樣的猜測卻被第二支預告片完全擊碎了。

因為機器人把人類滅絕了!

難不成《矩陣》是講的機器人的故事嗎?機器人功夫片啊?

那也太荒誕了。

吳恆把這個念頭甩了出去,還有可能就是《矩陣》講的是兩部預告片中間的故事?

機器人反抗人類的故事?

智械危機的故事西方的科幻小說是早就涉及到的,但是影視劇並不多,國內的相關影視劇更是沒有,如果《矩陣》是個智械危機的故事,那其實算很新穎了,開創出華國的智械危機三部曲倒也很不錯,史詩性很足。

很可能會成為經典。

可是智械危機只是危機,這第二支預告片中人類的結局be了啊,一個人類要被機器人滅亡的悲劇, 觀眾在知道這麼慘的結局的情況下真的能為過程買賬嗎?

本來以為第二支預告片能夠讓他揭開《矩陣》這個神秘電影的一層面紗,但沒想到反而讓他更加迷茫了。

別說《矩陣》的劇情了, 這部電影的世界觀都仍舊讓吳恆有些摸不著頭腦。

理論上來說,要麼是第一個動畫短片中的人與機器共存的背景,要麼是智械危機的背景,機器反抗戰勝人類的過程能展開的東西太多了。

至於機器人滅亡了人類之後的故事……人類都被滅亡了還有什麼故事可言呢?

不過……吳恆看著《矩陣》上映的日期,還有不到兩週,按照一週一個的進度,在下週夢工廠應該還會再釋出一支預告片,三個預告也符合宣傳節奏。

也許下一支預告片才能幫助他揭開《矩陣》的神秘面紗?

那不都到上映前夕了,吳恆感嘆著,夢工廠這營銷功力了得啊。

就在“C站第一夢吹”吳恆在為夢工廠釋出的兩支奇特的概念預告片絞盡腦汁的時候,罪魁禍首陳景行卻在夢工廠美滋滋的看著動畫短片的播放數量和網上因此掀起的討論話題。

陳景行雖然忙於《矩陣》的宣發,但並沒有像《原始碼》或《訊號》上映前那樣的當空中飛人,全國周遊著路演。

一是夢工廠年初就跟國影協調好了檔期,《矩陣》早早就宣佈定檔國慶,可以說大部分重量級的電影都會避開,並非他們全都怕了陳景行,怕了《矩陣》,而是重量級大片需要的市場空間很大,國慶檔這個魚缸容不下多條大魚,非要跟《矩陣》硬碰硬,最好的結果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陳景行因為和秦中和的關係,早早預訂了位置,其他公司後上車,只能避開《矩陣》。

後面等到《地心引力》在暑期檔大發神威,更是讓本來就不擁擠的國慶檔又寬鬆了不少——有幾部之前定檔國慶檔的電影宣佈延檔。

《地心引力》的表現過於兇殘,同樣是暑期檔的種子選手之一的《盜墓筆記》跟《地心引力》中間足足相隔了半個月,也被颱風尾掃過,直接壓的熄了火。

這樣一來別說大魚了,就連想在國慶檔喝湯的一些小魚也被嚇跑了。

雖然《矩陣》從聲勢上遠比不上《地心引力》,但《地心引力》創造的餘威仍舊波及到了《矩陣》的競爭對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

國慶檔參賽選手的稀疏也就導致《矩陣》搶排片的困難下降了不少,不需要陳景行出面到處跟院線拉關系喬排片。

其次是《矩陣》沒有選擇進行點映,跟《地心引力》一樣都是直接公映,也就省了很多日程。

客觀來說,《矩陣》的宣發相比於《地心引力》是先天不足的,製作成本差距太大,題材噱頭也完全比不上,太空科幻,而且還是華國電影歷史上從來沒有的太空科幻題材,再加上那支吊起了觀眾胃口的預告片,《地心引力》的宣發完全是泥石流,以力壓人,橫掃一切。

而《矩陣》曾經被炒得最兇的就是“功夫元素”,為此還發生了一段新老導演之間的爭執,說實話功夫片不止是國外退潮了,國內的觀眾也很倦怠了,無論你怎麼在功夫前面加個新字,其實都很難營造出新鮮感了。

這樣的話,《矩陣》的宣發最合適的手段要麼是進行點映,製造出映前的口碑攻勢,要麼就是用電影的科幻設定當作噱頭,挑起觀眾的期待值和好奇度。

而陳景行兩樣都沒選,他並不想把科幻設定當宣傳的噱頭,《矩陣》和《地心引力》不一樣,《地心引力》的故事太簡單了,這部電影真正的魅力並不是敘事,所以預告片粗暴直白,留下懸念,就能引發觀眾的強烈反響,給予極高的觀影期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矩陣》的視覺奇觀也是賣點,但最大的賣點就是其科幻概念,陳景行想要保留其神秘度,以在電影上映後獲得強大的爆發力。

不暴露核心科幻概念又能獲得強大的宣傳效果,並引動觀眾的好奇與期待,有這樣的辦法嗎?

作為網絡營銷的no.1,自然難不倒陳景行和夢工廠。

《疑犯追蹤》的預告片就是如此,將其與《原始碼》捆綁,獲得了極佳的宣傳效果,但其實核心的科幻設定一點都沒有暴露,完全保留了神秘感,甚至增強了神秘感。

神秘感本身便是一種噱頭。

因此早就想好宣發方案的陳景行在地心引力上映前就安排墨的電腦動畫部門安排了三個動畫短片的製作。

同時這三個動畫短片也可以作為《矩陣》的預告片。

從內容來說可以算是《矩陣》的源起與衍生,從作用來看有點像前世《黑客帝國》的動畫版。

從人類統治機器到機器反抗人類,直到機器徹底滅絕人類。

而《矩陣》其實就是機器徹底滅絕人類後的故事。

《矩陣》中的人類並不是原來的人類,因為機器最初並不認為自己需要人類,人類的血肉之軀需要機器的輔助與服務,但是機器需要人類幹什麼呢?自然是趕盡殺絕了事。

直到很久之後的某一天,已經陷入文明發展瓶頸的機器意識到了機器文明無法再繼續前進,仍舊只能停留在人類文明搭建的基礎上,只是將生產力提升到了極致。

這讓機器重新想起了早被他們滅亡的人類,人類身上有他們缺少的東西。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矩陣》中的新人類的創造者就是機器,機器利用人類曾經儲存的基因庫和凍土中人類的細胞,透過生物技術重新培育出了人類。

就像人類曾經設想的透過琥珀中蚊子吸的血再次創造出恐龍,或凍土中猛獁象的細胞中的基因再次培育出猛獁象一般。

這一回,機器重新創造出了人類。

人類創造機器,是需要他們的軀體,而抹殺貶低機器的靈智。

而機器創造人類,只需要人類的靈魂,而選擇封印他們的軀體。

在矩陣中一個又一個輪迴中,機器同樣扮演者啟蒙者與領導者的角色,他們降臨矩陣引導著人類再次從矇昧中發展出現代文明,妄圖從人類身上找到能補全他們自身的東西。

而這次,就該輪到新人類反抗他們的造物主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