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導,《火星救援》拍完了?”

“早著呢,只是火星的戲拍完,剩下的工程還多著呢。”陳景行搖著頭,一邊客氣,一邊在潘越名等人的禮讓下,坐到了主位。

打眼掃去, 飯店內最大的圓桌竟也坐的滿滿當當。

聽說陳景行從西疆回來後,吳越、潘越名、段毅弘幾人就想集體請陳景行吃個飯,陳景行知道後心中有些慚愧,就乾脆叫上《疑犯追蹤》的主創團隊一起聚個餐。

對待《疑犯追蹤》他真的是甩手掌櫃,這部劇拍攝的時候同期郭凡也在拍《明日邊緣》,陳景行的主要精力還是投在了《明日邊緣》。

後面又完善《火星救援》的劇本,結婚旅遊, 然後操心《地心引力》的宣發,等到《疑犯追蹤》開始了宣傳甚至上線網絡平臺, 他又遠在西疆拍攝《火星救援》。

他還真沒有跟《疑犯追蹤》的主創團隊聚過餐,吃過飯,到也確實是他的疏忽。

因為陳景行不喜歡喝酒,主要也是因為酒量不行——酒量不行其他人未必知道,但大家都打聽過陳景行的愛好和忌諱,所以也沒有人上白酒。

因此雖然飯桌上觥籌交錯,主要也是白水、飲料或紅酒。

交流完感情話題自然就引到了正在熱播的《疑犯追蹤》上,導演寧衛強似乎心中堆了不小的壓力,話匣子開啟就沒完了。

“……現在集均播放量和《訊號》好像沒差多少了?”

“何止,第七集播完,就兩天時間, 豆瓣評分就從8.8漲到了9.2, 一集提高了0.4分。”寧衛強一副熬出頭的樣子惹得一眾演員都附和的笑出聲。

雖然從媒體到網民, 大家都對豆瓣頗有微詞,豆瓣含金量不足之類的說法流傳甚廣,甚至有態度激烈的人認為豆瓣評分沒有意義之類的話。

但是客觀事實是,國內的影視劇而言豆瓣仍舊是相對來說最公允的評價體系, 對很多觀眾也有極強的參考價值。

即便是業內的演員或者導演,也許他不會在明面上說,但他們對豆瓣評分都是重視的,或許重視的程度不同,但沒有不在乎的,不在乎只是因為他得不到。

就像很多聲音嘲諷夢工廠是“豆瓣包年使用者”,但誰不想當包年使用者呢?

只需要看一下如果一部影視作品在豆瓣的評分高的話,他會不會在海報上的顯眼位置把豆瓣評分標出來。

不在乎就不會有那麼多片方因為自己的評分過低親自下場手撕豆瓣了。

寧衛強作為夢工廠新晉“轉會成員”,從履歷上來說,他在天潤影業的資歷是亮眼的,江湖地位比田鑫業高得多,郭凡其實也未必能比得上他,不過這都算是老黃歷了。

寧衛強剛被夢工廠請來拍《疑犯追蹤》,緊接著春節檔《湄公河》大發神威,郭凡一步就成了商業片大導,而且是國內稀有的能駕馭工業電影的導演。

不久之後,《海市蜃樓》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功,田鑫業也由此一步跨入了電影導演,甚至是成功導演的行列。

至於陳景行自然沒有人跟他比,即便是寧衛強這種屬於電視劇導演中弱一線行列的人也沒有跟陳景行比較的念頭,大家都預設陳景行是特殊的,是單列一行的。

寧衛強作為田鑫業和郭凡的前輩,承受的壓力也很大,《疑犯追蹤》剛剛開播後的反響也確實不盡如人意。

從播放量來說自然是火爆的不得了,主要是預告片的功勞,把觀眾的好奇心都吊了起來,不過前幾集確實稍顯平淡,被夢工廠慣壞了的影迷和觀眾都覺的實際的味道跟上線前被吊起的胃口確實有些距離。

實在是《訊號》和《黑鏡》起的高度太高了,都是開局王炸,都能稱得上是高開高走,而且是超出觀眾觀影期待的驚喜。

因此觀眾難免會有種你的預告片都起的這麼吊了,電視劇開篇那不得高能爆表?

不管是縱向跟《訊號》和《黑鏡》對比,還是橫向跟網民的期待值相比,《疑犯追蹤》都讓觀眾感到了落差,甚至有人直言這部劇有些讓他們失望,更有夢工廠最差電視劇的稱號。

當然這些言論和評價都是以夢工廠過往作品為參照物的,要不然豆瓣評分也到不了8.8分。

但是寧衛強心理壓力仍舊很大,雖然看《疑犯追蹤》的觀眾要麼是衝著陳景行來的——他是劇本創意,要麼是衝著夢工廠的品牌來的,又或者是衝著演員來的,基本沒有衝著導演來的。

但是在華國的影視生態下,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導演都是第一負責人,起碼業內是這樣的標準。

田鑫業這個兩年前都不被他看在眼裡的網劇導演現在已經是票房10億的優秀青年電影人了,郭凡就更不必說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寧衛強之所以冒著得罪老東家天潤的風險搭上夢工廠的橄欖枝,不就是為了往上走的空間嗎?

即便《疑犯追蹤》在賣出網路版權後就實現了盈利,之後的點播分賬和廣告分賬只是掙得多掙得少的區別,也沒有人對寧衛強有任何責備。

但他心中不自覺的比較和還未熄滅的野心仍舊讓他處於焦慮中,可見沒有人是天生自暴自棄的,只是全看其所處的環境罷了。

寧衛強要是在天潤拍出一部全網火爆,豆瓣評分8.8的劇,他自然不可能有任何壓力可言,只是夢工廠一直以來主打的就是精品劇,沒有出過任何一部拉胯的作品,質量和口碑是每部作品的必備要求。

在一個不談盈利,但實際上每部作品都盈利的公司,口碑對夢工廠而言便如同空氣一般,老闆不對下施加商業壓力,那保證口碑和質量就成了每個人潛移默化的義務和責任。

而這些壓力在《疑犯追蹤》的高能神轉折下獲得了釋放,顯然觀眾和媒體的驚呼讚歎,網民的討論對他而言就是能卸下壓力的褒獎。

這讓寧衛強在興奮之餘又生出了一些荒誕的,黑色幽默的情緒。

觀眾的讚美和驚歎,網民樂此不疲的討論和分析,為了電視劇故事的發展而爭吵辯論,這些東西真的能帶給他滿足感。

原本這些東西在他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是有份量的,但是在十幾年從業經歷的鍛鍊下,觀眾的讚美和褒揚對他來說就失去了魔力,就算他在乎作品的評分,也是出於商業與利益的考量。

這些都是正常的,影視行業本身就是生意啊,你悟到了就說明你成長了。

寧衛強自詡為成熟的導演,沒想到又再一次的變得幼稚起來。

這讓他想起《海市蜃樓》首映的時候,他就坐在田鑫業旁邊,田鑫業跟他說他最享受的就是看著影院內觀眾的情緒完全被他操縱,在劇情的牽引下歡笑、悲傷、害怕和感動。

寧衛強當時認為田鑫業太過年輕,仍舊有初出茅廬的幼稚和天真,但現在,他真的能如痴如醉的沉浸在網路上讚歎的評論中,為網民對他的一個鏡頭和畫面孜孜不倦的做深度解讀而感到興奮。

他現在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夢工廠的人曾經在他眼中的幼稚與食古不化了。

在寧衛強拿到《疑犯追蹤》的初版劇本時,他就發現了這個劇本是個能量在慢慢升級的有些慢熱的作品,但是當他對編劇提出意見的時候,編劇給出的理由卻是“我們想要的就是這種慢慢爬坡,一重重給觀眾製造驚喜,這能讓觀眾擁有最好的觀劇體驗”這樣的話。

觀影體驗和觀劇體驗是夢工廠的編劇和其他員工時常掛在口頭上的詞彙,好似其他的商業考慮,什麼收視率或播放量都不值一提,彷彿夢工廠是個非營利組織似的,曾經這對寧衛強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而現在他理解了。

是眼前這個年輕人,他建立了夢工廠不僅是通常解讀下的為觀眾造夢,也是為夢工廠的編劇、導演和其他創作者搭建了一棚溫室,讓他們也可以活在夢境中,這才是他接觸的很多夢工廠人都帶著自傲情緒的根本來源。

夢工廠就是特別的那一個。

陳景行還不知道寧衛強竟獲得了如此大的感悟,他正對著一眾主創人員說著《疑犯追蹤》後續的拍攝計劃。

這個專案現在預定的是拍攝四季,第一季眼下網路熱度如此之高,第二季自然不會有任何意外,只是要等到明年才會開拍,一方面是第二季的劇本還需要打磨,之後幾季的故事走向其實還沒有定下來。

更重要的是陳景行需要市場對《疑犯追蹤》保持飢餓感,因為《疑犯追蹤》第一季最後是挖了很多坑的,也留下了非常勾人的懸念,陳景行並不擔心觀眾會對這個故事遺忘或退燒。

在此基礎上,飢餓感同樣是提升觀劇體驗的好方法,還能夠增強觀眾的感情帶入,最少也不能低於一年的間隔,時間太緊的推出續集反而有可能消耗觀眾的熱情。

幾位主演都籤了長約,當然並不是捆綁式的合約,每一季的片酬都會重新談,畢竟劇火了,演員的片酬自然也需要水漲船高。

不過吳越、段毅弘幾人都不是那種視財如命的,而且都是對表演和作品有追求的演員,再加上誰都知道夢工廠主要靠電影,電視劇的利潤跟夢工廠的電影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夢工廠可不會把一部劇當成核心寶貝被演員要挾。

所以像好萊塢那種續集作品中,演員結成攻守同盟漫天要價的事情倒是不會發生。

尤其是潘越名因為車禍和離婚事件,算是在演藝圈沉寂了一陣子,只能接到一些近乎於獨立電影的小製作,上星劇就更別說了,後面甚至萌生出了退圈的想法,也確實有兩年沒有接任何作品。

《疑犯追蹤》是幾年來第一個給他主角的大製作。

雖然是廉價粗製代名詞的網劇,不過夢工廠自然不一樣。

尤其是《黑鏡》橫空出世後,更是有人戲言“華國存在三種電視劇,一種是上星劇,一種是網劇,還有一種是夢工廠的劇。”

當然對潘越名發出片約的時候,夢工廠在電視劇領域還沒有這麼大的聲名,但在電影圈的地位已經非同凡響了,而且第一部上星劇《訊號》也引發了現象級的熱度。

可以說《疑犯追蹤》是讓潘越名的職業生涯獲得新生的一個重要階梯,對於夢工廠在他職業生涯最低谷的時候伸出的橄欖枝是很感激的,若非陳景行的婉拒,他都想和夢工廠簽訂後續幾季的捆綁合約。

《行屍走肉》鬧出的“小作文”風波,陳景行還是汲取了教訓的,《矩陣》和主演簽訂捆綁合約,那是因為這個系列作品牽涉的利益太大,電視劇還不值得如此,萬一將來出現糾紛容易落人口實,影響夢工廠的品牌形象。

陳景行解釋了《疑犯追蹤》的拍攝計劃並且安撫了一眾演員後就馬不停蹄的回了公司,準備夢工廠,也是他自己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

並不是拍攝《火星救援》的其他戲份,而是要參與《矩陣》的宣發。

事實上,《矩陣》的宣發工作早已開始,畢竟距離電影首映只有二十幾天時間了。

只不過前面的宣發工作陳景行都沒怎麼參與,而是在西疆拍攝《火星救援》。

正好《火星救援》的火星部分已經拍攝完,也意味著這部電影拍攝中比較難的戲份基本結束了,剩下的戲份也不可能在二十幾天內就拍完,《矩陣》主演的咖位實在不夠看,可沒有雷嘉音、胡戈、洛辰這樣有知名度的明星承擔宣傳重任。

《矩陣》這部電影陳景行本人就是最大的明星,也是最大的招牌,他要當甩手掌櫃安坐等待電影上映,許文深都不可能答應。

而且陳景行對《矩陣》也是極為重視的,這部影片又不像《地心引力》一樣頂著華國史上最貴電影和第一部太空科幻的雙層buff,無論是院線還是外界媒體和普通網民心中《矩陣》的份量也是完全比不上《地心引力》的,從投資成本就能看出。

陳景行對此自然不會輕忽。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