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面賓客滿堂,觥籌交錯的典型好萊塢式圖景不同的是,這個應該是由吸菸室改造的小屋內,加上陳景行只有六個人。

而這個房間基本就能決定夢工廠今後在北美的發展前景了。

除了陳景行和環球影業的副總裁傑夫·米勒,還有電影協會副會長克里斯托弗·多德,以及華納、迪士尼、索尼的高管。

話題並沒有直接談到《地心引力》或者夢工廠之後在好萊塢的定位,儘管這是陳景行最迫切要得到的東西。

《地心引力》要登陸暑期檔,而且幾乎是暑期檔的開頭,以《地心引力》的體量,至少要前後空出一週到一週半的空間。

並不是說這一週就不能有其他電影上映,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北美市場每天都有新片上映,而是最好不要有同樣重量級的大片與之相撞,結果一定會兩敗俱傷,即便是第一大票倉他的市場也是有極限的,任何有野心取得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列成績的電影都需要至少在一週至兩週內“一家獨大”。

如果是平常的時候,難度到也不高,他的上一部電影《原始碼》在北美上映時就有十天的“空檔期”——指這期間內沒有別的A級大製作上映,但那不是暑期檔。

每年的暑期檔都是幾大製片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大片的最佳上映時機,滿打滿算也就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自家的電影都嫌擠,尤其是掌握了漫改資源的兩大巨頭,他們的超英宇宙計劃早已按部就班的鋪陳好了,說不定兩三年前就已經計劃好了今年暑期檔要上哪幾部電影。

一部華國的科幻大片想要上暑期檔吃肉,顯然會打亂他們的計劃,如果不想兩敗俱傷,那至少要給《地心引力》讓一週乃至更多的檔期,相當於要少上一部A級大片。

當然如果是《致命身份》或者《訊號》這樣體量的電影,這些大廠應該是不在意的,但是《地心引力》的製作等級,夢工廠一副全球同步上映的運作架勢,尤其是預告片在北美確實引發了不錯的反應,這就幾乎等於是直接從他們嘴裡搶食吃了。

如果僅僅是一兩部外國大片在北美攪動風浪,幾個大廠還不至於眼皮子淺到這種程度,除了廣闊的海外市場,他們還有完整的IP開發體系,單純的北美票房在他們的利潤佔比中是逐年下降的。

但是他們從《地心引力》中看到的是危險的訊號。

陳景行,以及他的夢工廠已經透過一部部在北美取得票房成功的電影逐漸站穩了跟腳,尤其是透過環球獲得了能夠直接參與發行的入場券。

而他的電影製作規模也一部比一部大,這部《地心引力》更是直接到了重工業電影的級別。

更別說夢工廠在海外市場開拓也在逐漸發力,比如《原始碼》這部電影在亞太地區的發行就幾乎是夢工廠獨立運作的。

《湄公河行動》在華國周邊國家的發行也是夢工廠牽頭的,儘管因為過於強烈的主旋律風格,以及好萊塢已經有不少同類題材電影的原因,票房成績遠不如陳景行的幾部科幻佳作,但是也拿到了超過3000萬美金的成績。

陳景行透過幾部科幻經典建立起的個人品牌讓夢工廠成為了好萊塢大廠之外的罕見的能夠跨國家跨地區打通發行渠道的電影公司。

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夢工廠有潛力,或者說已經在成為好萊塢大廠的競爭對手的路上了。

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就相當於北美市場多了一家僅次於一線大廠的中級電影公司,如果夢工廠能夠實現平均一年兩部大片在北美上線,他所能瓜分的市場份額甚至將超過大部分中等電影公司。

大部分中等規模的電影公司一年能有一部重量級大片都算不錯了。

這甚至都不是未來的圖景,就是現實。

陳景行對於《矩陣》的安排也是年內上映,這部電影雖然製作成本遠不如《地心引力》,但是票房潛力在他看來比《地心引力》只高不低。

相當於好萊塢憑空多了一家強二線電影公司,這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大事,而且這家公司還擁有部分的全球發行能力,起碼在亞太地區的發行能力和品牌力是不弱於好萊塢大廠的。

電影協會副會長克里斯托弗·多德看著眼前這個在諸多大佬的注視下仍然神態自若的熟悉的年輕人,心中複雜難言。

他不僅曾經是迪士尼的總裁,還擔任過多屆奧蘭多奇幻電影節的名譽主席,這個短短十幾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交易市場的非藝術類電影節就是在他手中完成蛻變的。

陳景行他自然是認識的,甚至是接觸過的,那一年奧蘭多電影節頒獎後的晚宴,他甚至與彼時是那一屆最大贏家的陳景行交談過。

只不過當時陳景行在他眼中也只是一個有潛力的電影界新星而已,與他主導下在那幾年刻意傾向於東亞國家的電影人,從而扶持起來的其他嶄露頭角的日韓年輕導演沒有本質區別。

沒想到不過是幾年的時間,這個年輕的華國電影人就已經能夠與他平起平坐了,當然不是僅僅作為導演的身份,而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公司老闆的身份。

不過對世事無常的感嘆並不是今天的主要內容。

“……這是開拓新市場的代價,不過這個代價似乎有些太大了。”

“拜託,羅伯特,分賬比例你已經抱怨了太多次了……”

“這是事實,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是這麼對待我們的嗎?四分之一的分賬比例,這讓華國的電影票房含金量打了一半的折。”

克里斯托弗有些無奈的說道:“但華國龐大的市場讓人無法輕易放棄,不是嗎?事實上,在與他們的貿易談判中,開放引進外國電影的名額一直是華盛頓很關注的議題,分賬比例並不算當務之急……”

隨著談話的進行,陳景行心裡卻不斷翻著白眼。

好傢伙,這是幹什麼呢?這麼瞧得起我陳某人?

又是分賬比例,又是開放更多引進名額的,這特麼跟我說有屁用啊?

沒錯,夢工廠確實是被官方定義的“文化領域中的代表性企業”,“標杆性企業”,但是在這兩個議題上也沒有任何作用啊?

這你們應該跟華盛頓使力啊。

如果這是他們丟擲的交換條件,那他今天掏出的“慈善籌款”可就是打水漂了。

可是也不應該啊,好萊塢這些大廠的高管也個個都是名校畢業,不像是白痴的樣子啊。

似乎盟友傑夫·米勒看出了陳景行的不耐和疑惑,笑著插話道:“說起來大家都跟國影打過交道吧,畢竟我們的電影都要交給這家官方公司發行,你們可能不知道,夢工廠跟國影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剛剛打破了華國影史票房紀錄的電影《湄公河行動》就是夢工廠和國影聯合出品的,這是一部官方的……獻禮片,,我形容的對嗎?”

“我看過這部電影。”一頭白髮的華納副總裁凱文·克羅爾搶先打斷了陳景行要出言糾正的話:“這部電影在華國以外的亞太地區拿到了3000萬的票房,雖然裡面有一些露骨的……youknow……”他隨即給了陳景行一個善意的微笑:“但是從製作水平來說我認為是水準之上的戰爭動作型別電影。”

陳景行雖然因為崛起速度飛快,已經很久沒有在這種場合跟人打啞謎勾心鬥角的經歷,但是意思還是聽明白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好萊塢對迅速發展的華國市場是很關注的,尤其是去年《少年復仇者》以3億多美金的票房打破了華國塵封多年的影史紀錄。

3億美金的票房在北美都是能競爭年度票房冠軍的種子選手了,事實上《少年復仇者》在華國的票房也僅僅比本土票房少了2000萬而已。

好萊塢的媒體當時是很關注的,包括之後的《原始碼》,以及暑期大戰,連續幾部3億美元級別的電影接連重新整理華國影史紀錄。

今年年初,華國更是誕生了4億美金級別的新紀錄。

雖然有些媒體報道中帶著酸味,甚至還有很多普通民眾認為是造假的資料,對於大洋對岸的負面新聞包括電影界的負面新聞這裡的媒體都是很熱衷報道的,華國有票房造假的新聞,那自然所有的電影票房都有造假的嫌疑,很多人是不願意承認華國會在幾年後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的,事實上他們不願意承認華國的任何進步。

可是撇去情緒性的無知聲音,好萊塢的電影人,包括大廠的高層們都是垂涎三尺的。

分賬比例和引進名額無法一蹴而就的解決,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宏大而複雜,但是檔期這個東西在他們眼中還是有操作餘地的。

華國目前的影史票房榜前三位,冠軍《湄公河》、亞軍《美人魚》都是春節檔製造,而且還是一個春節檔,季軍《捉妖記》是暑期檔製造。

華國的電影市場是個強檔期市場,好的檔期帶來的集中觀影要比其他市場都要瘋狂。

可是華國最好的三個檔期基本都是對分賬大片關門的,暑期檔只能算開啟了半扇門。

而執行分賬大片發行定檔的就是國影這一家公司。

在屋子裡的這些人看來,這就是一個“等價交換”。

如果陳景行肯發揮夢工廠的影響力,包括對國影的影響力,讓他們的電影,尤其是幾個大廠的大片開啟華國熱門檔期的大門,不需要大門敞開,只要門縫露的大一些就行。

那麼他們也不介意陳景行對北美暑期檔的野心,甚至想要持續在北美市場撈錢的企圖,畢竟夢工廠能每年在北美大規模上映的重量級影片了不起也就一兩部,他們並不是容不下。

一個屢次創造影史紀錄,並且和一家具有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關係密切——不說《湄公河行動》,《地心引力》的投資方中就有國影,即便夢工廠確實是一家私營企業,但是在某些人看來陳景行頭上也是有一頂隱形的紅色帽子的,這是他們和華國很多企業打交道形成的慣性認知。

一家私營電影公司能夠在這樣體制的國家火箭般崛起,沒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一定是有特別原因的,他們願意相信陳景行肯定是有能量的,儘管他們沒有找到陳景行的親屬關係以及他的妻子的親屬關係中有符合他們預期的確鑿證據。

陳景行在心中嘆了一口氣。

顯然這幫外國佬還是不瞭解華國。

不過人倒架不倒,先不論陳景行是否有這樣的能力滿足他們的條件,但是這個條件是有操作空間的。

或者說,陳景行有執行緩兵之計的空間。

第二百八十六章 緩兵之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