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五集為這部迷你網劇劃下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句號。”

“陳景行在微博公佈《黑鏡》會有第二季”

“不降反升,最後一集播出後《黑鏡》豆瓣評分回升至9.6分”

“《黑鏡》全網點選量達到10億!平均單集超2億!單集播放量已超《訊號》,成16年單集播放量最高的電視劇!”

“夢工廠為何能接連製作出現象級熱劇?”

“陳景行接受電話採訪,透露了《黑鏡》續集的這些關鍵資訊”

“夢工廠新劇《疑犯追蹤》遭瘋搶,企鵝影片要買獨家版權?夢工廠未回應”

“《訊號:海市蜃樓》預售已破億!《黑鏡》效應幫助這部電影反超《玄奘法師》!”

“《黑鏡》大結局熱播,傳夢工廠已與港交所接觸,上市計劃已確定?”

“《黑鏡》最後一集外網同步播出,海外網友讚不絕口!”

《黑鏡》第一集因為獵奇元素和大部分人都沒看過這種型別的科幻劇的原因,所以在播出後引發了話題的病毒式傳播,引爆了所有社交網路。

僅僅只有一集就被冠以了“神劇”的名頭。

第二集到第四集基本就沒有第一集那麼勁爆了,當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喜歡甚至極致喜愛這三集中的某一個故事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畢竟每一集都有濃重的黑色幽默成分,也有十足的科幻創意,每個故事都能引發深度思考。

不過隨著觀看人數的快速增長,有大眾口味的均衡,這部劇的評分是在緩慢下降的。

而最後一集相當於打了個強心針,甚至被很多陳景行的影迷冠以“科幻盛宴”,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一集中涉及到的科幻元素確實比較多。

前四集中一般是一集一個科幻創意,而在最後一集,不僅時長超過了60分鐘,是五集之最,而且科幻創意也猶如泉湧一般砸的觀眾反應不過來。

有第二集中創意的全面升級版——智慧眼,不僅能共享畫面實時指導泡妞,遮蔽功能更是猶如網路降臨現實,可主動遮蔽他人,可直接匿名也可對特定人拉黑名單。

而另一個讓觀眾驚豔的則是意識副本,這個設定涉及到了“缸中之腦”,還涉及到了如何定義一個人。

空前豐富的科幻設定以及密集的信息量,讓很多影迷都直言最後一集是這部劇的巔峰,完全超越了前面的所有集數,包括第一集。

【身為一個從看完第一集後便拜倒在《黑鏡》石榴裙下的腦殘粉,我不得不說,陳景行的心理學與哲學功底實在深厚。看完最後一集後我現在真的好激動,這一集的水平絕對是本季的巔峰!超越很多人唸叨的第一集。

這一集安排得太巧妙了,像一千零一夜一樣用一個故事套著另一個故事,而且每個故事中都有反轉。

第一個戀愛專家指導宅男泡妞的故事,鏡頭突然轉到開直播間的那個螢幕的時候,還有激情過後女孩突然喂毒酒的時候,真的能讓人無預警的被嚇得一哆嗦。

第二個提取意識副本的故事,最開始以為是女人的意識被提取出來困在了蛋裡,結果發現原來是一個意識副本,後面要被意識主體奴役。

第三個故事更絕,分為了兩部分,從撞到一個人,到後面發現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女兒。

而結尾更是反轉又反轉,一層套一層,讓人始終處於“意料之外”的狀態,當然“情理之中”的是結局肯定“黑深殘”。

這一集一如既往的塑造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殘酷世界,陳景行在這部劇中從來就沒有把陽光明媚理想美好之類的亮閃閃詞彙當作主旋律,前一秒還是一片明朗的燦爛人生,下一秒總會重重的跌入谷底。

他在結尾反轉中“殘忍”得不動聲色甚至在我看來太過嚴酷,但這就是《黑鏡》。

我們誰都無法阻止科技進步的車輪隆隆前進,但我們也無法忽視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黑暗面。這些黑暗的點在《黑鏡》裡齊聚一堂,讓我們勾勒不出理想國,也YY不出幻想鄉。

我現在好期待第二季啊,現在有點後悔看了那個陳景行的電話採訪,這個採訪真的沒什麼乾貨,除了要拍第二季外這個根本不需要透露的訊息,唯一的有效資訊就是第二季至少要等到明年了……

ps:希望明年還能在C站上看到《黑鏡》的第二季,聽說《疑犯追蹤》已經被某無良影片網站炒到天價了】

……

“Tou!wow!FXXk Belichick!……”

喬治無語的看著自己老哥丹尼爾如同置身無人之地一樣的在沙發上蹦跳著握拳怒吼。

“嘿!Dan!”老媽走出廚房探出頭,眼神嚴厲的看著自己的大兒子。

丹尼爾悻悻的坐回沙發,咕噥著:“我下次一定要去林肯球場現場看,在家看完全沒有氣氛。”

“如果你買得起球票的話……”喬治聳了聳肩,嘲諷著自家老哥。

丹尼爾忿忿不平:“那是因為我賣……那個什麼的錢被媽媽沒收了,否則有什麼買不起的?”

“那你也只能買一兩場,季票你還是買不起,你還是要在家看……”

“……”

費城老鷹隊的主場票價至少130美元,丹尼爾的父母對橄欖球,甚至是所有運動都缺乏興趣,也不會買什麼家庭季票去看橄欖球。

同時對於孩子的零花錢也控制的很嚴,上次丹尼爾去現場看球還是蹭同學的車上下學,節省出的油費買的球票。

丹尼爾眼睛緊盯著電視反擊道:“你到底是不是PHI的球迷?你根本不熱愛球隊,我覺得你看電影都比看球賽激動!”

喬治擺出不與他一般見識的姿態:“我有我的熱愛方式,我又不是野蠻人,而且我確實喜歡看電影,有些電影也確實比球賽有意思。”

“nerd!”丹尼爾在臉頰旁豎起了中指。

“fXXk!又是廣告!130美元的票價都填不滿他們的口袋嗎?!”

丹尼爾仰靠在沙發上,向天控訴。

喬治翻了個白眼:“中場休息不播廣告播什麼?儀仗隊表演嗎?又不是大學比賽。”

“GRAVITY……Directed by JOHNSON·!”

低沉醇厚的男中音從電視機中傳出,吸引了喬治的注意力。

“Johnson·?”喬治對這個名字比較熟悉,連忙拿起遙控器放大音量。

“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沒有大氣壓力……沒有氧氣……”低沉的旁白繼續響起。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與在華國國內的預告片相比,這個投放到電視上的廣告是有配音的,而並非只有字幕。

丹尼爾也被吸引了注意力:“什麼東西?紀錄片嗎?”

當佔據了螢幕一大半的地球與伸展著太陽翼的飛行器出現在螢幕中的時候,喬治驚呼一聲:“我記起來了,《Gravity》,的下一部電影!太空科幻片,這是預告片吧。”

喬治是陳景行的影迷,第一次看陳景行的電影是和老哥一起去電影院看的《致命身份》,雖然丹尼爾覺得這部電影故弄玄虛,但是卻特別符合他的口味,他甚至認為這是他看過的最酷的懸疑電影。

陳景行後面的《訊號》和《原始碼》他也是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的,然後就成了陳景行的忠實影迷,同時也入了科幻電影的坑,當然此處的“科幻電影”中不包括漫改電影。

很多人會誤以為華國是因為科幻文化作品,尤其是科幻文學起步晚,導致大部分接觸科幻作品的觀眾會很容易形成一種對科幻題材比較狹隘的看法和觀念,動不動分硬啊,軟啊,甚至一言不合開除“科籍”。

但其實透過建立鄙視鏈,獲得優越感這是人之常情,不獨華國人有。

在歐美,也許把科幻作品層層“分級”的聲音比不上華國,但絕對是有的,而且數量不少。

尤其是在漫改題材從90年代以來逐漸在大銀幕上佔比越來越多,直至幾乎壟斷了“科幻電影”的概念。

喜歡漫改電影的大多是年輕人,同時對此產生厭倦逆反情緒的也多是年輕人。

只不過在陳景行橫空出世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支援自己想法的“標杆”而已。

北美與華國的情況差不多,陳景行的影迷有種完全區別於其他導演影迷的忠誠度和組織度,甚至接近於粉絲了,這其實跟他作品的題材息息相關。

經常拍燒腦、懸疑或者有創造力的設定題材的導演的影迷會比其他型別電影導演的影迷更加狂熱。

經過了四部電影的積累,陳景行在北美有一個粉絲建立的網站,算是影迷社群,名字叫“科幻之家”,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長中,喬治就是這個“科幻之家”的資深網民。

陳景行在北美的影迷建的粉絲網站叫“科幻之家”,可想而知,他的影迷對於“科幻”到底是什麼看法了,網站中在沒有陳景行的作品上映或播放的時候的日經討論就是“真科幻”,“假科幻”,“不夠科幻”,“要把超英電影踢出科幻”這樣的題目。

喜歡陳景行的科幻電影在他的粉絲眼裡已經接近於一種標籤了,這種標籤是酷的,是時髦的,是與目前主流商業電影題材不一樣的,是有優越感的,當然這種狂熱的影迷自然還是小眾群體。

身為陳景行影迷的喬治的驚呼聲卻沒有拉回丹尼爾的注意力。

為了能獲得最接近現場的體驗,丹尼爾淘來了兩個外接音箱,一旦球賽開始,他就把外接音箱連上電視,就相當於自己買了半張球票,

只不過家人對此苦不堪言,在與父母和弟弟喬治的反覆拉扯爭奪談判中定下了一個雙方都能短暫接受的音量。

沒想到喬治在看到是他喜歡的導演的電影預告片的時候,突然就拿起遙控器提高了音量。

第二百八十三章 《Gravity》登陸北美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