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弟這就往安南去了?”

這次輪到李二意外了。

主要是沒想到陳遠動作這麼快,上次回來陳遠好像也沒說。

陳遠大致說了說情況,笑道:“差不多就是這樣,先飛了一趟,後來又帶領船隊跑了一趟,順便還往安南王宮吃了個晚飯。

收穫也不錯,一塊手錶, 換了一座鐵礦,一座煤礦,其餘海鹽霜糖這些,換來大把的糧食。”

頓了頓又道:“不過就當時的情況看,現任的安南王怕是不簡單,是個有野心的, 我還被當槍使了一回。”

“那叔叔就沒想過要打回去?”長孫皇后便笑著調侃道。

永嘉噗嗤就笑:“他打不贏啊!”

“我覺得也是, 都沒幾個兵, 人家也不可能站一排讓他掃射。”長樂亦忍俊不禁。

陳遠也沒否認,笑道:“差不多吧,是不太好打贏,暫時來說也不想打,畢竟過去就不是為了打架。”

李二點頭讚道:“說得好,正該如此,賢弟也無須介懷,似安南王這等野心之輩,我大唐此前有的是,而今不還是都乖乖的投誠靠攏?

為何?歸根結底,絕對的實力面前,再多的野心都是浮雲。”

陳遠哈哈大笑:“秦兄說得是,我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我根本一點都不急, 也不生氣。”

說話話鋒一轉, 道:“倒是有件事想徵詢徵詢秦兄的意見,這次不是拿到了鐵礦煤礦麼, 小弟想在瓊州島辦鐵廠,為建造屬於咱們大唐的鐵甲艦做準備, 同時服務水師,農業,工商等方方面面。

但是這個鐵廠,小弟以為不論以小弟個人的名義創辦,還是以瓊州官方的名義創辦,都不合適……”

原本李二面色還挺凝重的。

因為瓊州島孤懸海外,離得還是太遠了,而優質的鋼鐵意義又非同小可,他很難說放心。

聽陳遠後面一說,漸漸又輕鬆起來,笑道:“所以賢弟的意思是,辦成國企?”

陳遠哈哈大笑:“對,就是國企,我也建議,日後大型鋼鐵廠都弄成國企,這樣方便管理,也有利於穩定。”

國企還是很有必要的。

誠然國企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有一點,國企受管控,能指揮。

反過來私企就不行了。

私企逐利, 本質上就是資本。

那些遵紀守法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還好,問題相當多一部分不會。

尤其那些拼殺出來的,做大的,很容易反噬,仗著有點體量就開始忘乎所以,投機倒把,賣國求榮。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個時候的私企是沒有家國觀念的,它們只有對利益的渴望,得到的,吃到嘴裡的,已經無法令它們滿足。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論最基礎的行業,還是最頂尖的行業,都不能為資本所把控。

鋼鐵之於大唐正好兩樣都佔,既是基礎,又是尖端。

這東西要是不弄成國企,放給門閥世家,絕對有人敢往外搗騰。

李二倒不怕有人吃裡扒外。

因為歸根結底吃裡扒外也要有外,而當下的情況,這個外其實是不存在的。

因為明眼人都知道,那些看起來的外,其實都是碗裡的菜。

即將被攻伐的高昌只是一道開胃菜,很快周邊這些,高句驪也好,吐谷渾也罷,都跑不掉。

這樣情況下,你說吃裡扒外,往哪扒?

沒道理吃裡扒外扒得外邊比大唐還強了吧,真要那樣豈不是給自己挖坑?

反過來,如果不能扒得外邊更強,那麼被吃下就是早晚之事,然後就面臨著東窗事發闔家滅族的風險。

而和平年代,沒有哪家敢於去冒這樣的風險。

他也不認為那些傳承多年的門閥世家有那麼傻。

但是鋼鐵作為關係國防民生乃至國家建設的基礎行業,弄成國家管控更有利於長治久安是真的。

自古以來鐵也都是官營。

是以欣然道:“賢弟為國為民之心,愚兄敬佩,不過此事還要賢弟親自上奏言明才好。”

陳遠笑著點頭:“秦兄認可便好,不過多上一份摺子,反正要上,也不怕再多一道。”

“賢弟還有奏摺要上?”李二頓時又很感興趣,長孫皇后也好奇看過來。

陳遠笑道:“當然有啊,我那鹽場已經在出鹽了,預計一年可出鹽兩千萬斤……”

“等等,多少?”當場李二就傻了,陳遠建鹽場的事情他知道,可也僅限於知道。

對於鹽場的產能,他是沒什麼概念的,上次回來陳遠也沒說,畢竟當時都還在建,沒正式開始。

長孫皇后也有點不淡定:“兩千萬斤,叔叔不是在開玩笑吧,多大的鹽場,能產這麼多的鹽?”

“我知道,這個沒開玩笑,鹽場差不多兩千畝,眼下正是好曬鹽的時候,四天可出七十多萬斤的海鹽。”長樂笑著說道。

永嘉亦笑:“我作證,千真萬確,出廠價都定好了,一文錢八斤,現在整個瓊州島吃鹽可便宜了,兩文錢的鹽夠全家人吃上一整年。”

“一文錢八斤……”

李二越發不淡定:“有這麼便宜麼?”

陳遠笑道:“就是這麼便宜啊,海水弄上來,日曬風吹,鹽就出來了,實在是沒多少技術含量。

不過加上運費買到瓊州島之外的地方,怕是要貴些,而且我有計劃,準備在學宮立項把海鹽進一步提純,做加碘鹽,這樣價格也會上升。

這次要上的奏摺,有一道便是關於這海鹽售價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奸商肆無忌憚漲價,藉機牟取暴利。

畢竟我都賣那麼便宜,一文錢八斤,一年下來滿打滿算也就賺四千貫左右,再上個稅,就剩兩千多貫,沒理由讓那些商人佔便宜。”

李二:“……”

長孫皇后:“……”

的確是太少了些。

一年兩千萬斤的鹽,利潤才四千貫左右,還要上稅,這搞得他們都有些不落忍。

這時陳遠又道:“還有一道奏摺,關於物價司的,這一塊主要是希望能成立一個國家層面的物價規範管理機構,打擊投機倒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個倒是好理解,也合李二胃口。

因為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是討厭投機倒把的,士農工商農雖然不代表農民,商卻是實打實的墊底。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