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大的困擾是工具不足。

比如,作為物理學家,最煩惱的事情一般都是數學工具不足,導致他們想研究物理的時候找不到方向和方法。

因此,很多人想繼續研究,就不得不自己成長為數學家。

物理原本就是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學科,物理每向前邁一步,很多時候也都表示了數學的進步。

比如,作為生物學家,最煩惱的事情一般都是教學工具不足,導致他們想研究生物應激性反應的時候找不到方向和方法。

因此,很多人只能以身試法,就不得不準備5000塊錢以備不時之需。

現在,沈光林研究奈米最大的困擾也是因為工具不足,不過這是觀測工具不足。

奈米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罕見,但是人們缺乏歸納整理的能力。

比如,人類的牙齒的堅硬無比,這是因為牙齒的骨密度已經達到了奈米級別;

荷葉下雨不沾水,也是因為它的絨毛密度達到了奈米級別。

後世,人們根據這個特點製作了各種奈米製品,比如天安門廣場的紅旗就是納米材料製作的,不懼風雨嚴寒酷暑。

沈光林想進一步“研究”納米材料,卻遇到了現實困難。

到現在這個時期,原子力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都還沒有發明出來,想觀測到單個原子的運動和形態並不容易。

當然,電子顯微鏡出現的歷史已經很久了。

早在1933年,魯斯卡教授就設計出了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其實就是在電子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大約在明年,也就是1981年,瑞士物理學家海因裡希·羅雷爾與德國物理學家格爾德·賓尼希將會合作發明掃描隧道顯微鏡。

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1981年出的成果,1986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可比凱利·穆利斯從發明PCR到獲得諾貝爾獎用的時間還要短。

沈光林實名羨慕。

但是沒有用。

現在距離1981年的元旦已經不遠了,沈光林就是想插一腳也已經沒有了機會。

估計,人家已經把原型設計出來了,只是還沒有對外正式公佈而已。

既然佔領不了發明科技這個高地,那就先把奈米理論拿出來吧,先去佔領奈米效應的理論高地也是不錯的,說不準也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呢。

歷史上早就有人因為研究奈米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很早之前,Irving Langmuir實現了脂肪酸單分子層從水面向固體基底上的轉移而獲得了1932年的諾貝爾獎。

而且,在76年,Tuomo Suntola發明了原子層外延薄膜製備技術,也就是原子層沉積技術。

後來的C60富勒烯分子和石墨烯也都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

而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和分子馬達的製造,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沈光林決定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放在納米技術上,他知道這是未來40年的重點發展方向,而且衍生了一大批應用。

這個最容易出成果,靠著先知先覺,沈光林覺得自己可以刷茫茫多的論文了,簡直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奈米分子即使現在還看不見,但是奈米顆粒總是存在的,它的理化性質沈光林也是知道的,根據結果倒推行成它的原因,也能解釋的清。

等到掃描隧道顯微鏡出現以後,剛好可以完美的證明沈光林的科研成果。

沈光林把自己的新材料研究成果交給學院就沒再管了,這是科研任務,我已經幫你們完成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

進入12月的第一周,週一的第一個會議非常重要。

既要總結上個月的得失,也要做出本月的規劃。

大家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這個會不開不行。

京城大學既是一個教學機構,也是科研機構,更是行政機構。

冗長而嚴肅的會議讓大家都不敢放肆的喝水,不然絡繹不絕的上廁所都會比較麻煩。

相對“重要”的議題都結束了,按照慣例是要回顧學校當前的外聯任務和下一階段的進展。

校長助理就說了一件事:“兵工所已經在追問咱們的科研進展了,他們希望能夠在元旦前給出階段性成果,他們也要趕在1980年結束之前撥付第二筆款。”

上次專項資金到位以後,有幾個學院領取了科研資金,這其中就包括化學系,材料系和物理系。

物理系雖然沒有把領取資金的資金用於沈光林的實驗室,但畢竟是沈光林實驗室掛名的專案,他們也是天然的一份子。

既然校長助理提到了,大家都需要彙報一下自己的進度,不然真的下筆款到了,學校怎麼還會撥付給你?

大家既是同事關係,也是競爭關係。

說白了,其實就是正在進行一場科研競賽。

在這個競爭中不一定只有一個勝利者,但是,只要有一個領先的,落後的那一方就會立刻淪落到很殘酷的境地。

就像原子彈的研發,大胖子和小男孩其實是兩種路線。

小男孩是槍式結構,使用的是鈾235;

大胖子是內爆式結構,使用的是鈽239。

他們同時成功了,也算是浪費了一倍的錢。

耐高溫材料的研發也可以算作是一個科研競賽,誰率先出成果,誰就能贏者通吃,投資者就可以少出一些資金。

材料系最先做彙報,在這方面他們積累最多。

像傳統的岩棉,橡塑都是隔熱和耐高溫的材料,他們的研究重點也沒有脫離這一塊。

他們提出,可以根據應用場景,將岩棉等耐高溫材料編織成網,附著在受熱面上,可以很好的完成隔熱作用。

沒有新意,但是應該可以有用。

接下來化學系就要高深一些,他們準備從分子層面出發,去研發一款液體基材的耐熱塗料,性質類似電工塑膠這種。

當然,一切還在理論準備階段,畢竟時間太短了。

“物理系呢?”

其實在座的都知道,物理系壓根什麼準備都沒有做,他們拿到錢之後充實了一下實驗室,買了一些新的實驗器材,並沒有打算真的進行新材料研發。

因為大家的舒適區就是高能物理,涉及材料的人才都在材料系。

如果不是這項資金是硬塞給沈光林的,物理系肯定一分錢都拿不到。

“我們研發出來了?”系主任說的輕描淡寫。

“什麼?”

“耐高溫的材料我們已經研發出來了。沈光林教授提交了一份報告,說兵工所的科研任務已經完成了,可以請他們來驗收了。”

物理系主任慢條斯理的說了這件事。

這麼快?

不可能吧!

也就一個月時間吧。

即使做點提前工作,最多也就一個半月,他們怎麼完成的?

大家都沉默了,不說話,等著物理系主任接著往下說。

系主任卻不說話了。

這算什麼,只是一點小成果而已。

因為物理系的牛人太多了,這不算什麼。

從建國到現在,有多少學部委員出自京大物理系。

化學系的副院長清咳一聲:“驗證效果了嗎?”

“驗證了,非常理想,也是液體材料,無論滾塗還是噴塗,最終耐高溫和隔熱效果都非常不錯。”

“那就好!小沈不負眾望啊,年輕人果然還是有兩把刷子。”其他事不關己的院系紛紛稱讚。

“可是,這算階段性成果嗎?我們還有資金拿嗎?”材料系問出了一個不尷不尬的問題。

大家搞科研,真的不是說成果出來的越快越好,而且有節奏有重點有希望,克服重重困難,衝過艱難險阻,這樣的成果才會來之不易。

比如愛迪生,人家都是實驗失敗了1600多次才成果造出燈泡的。

華盛頓砍了櫻桃樹,列寧也摔了花瓶。

缺乏一個好故事,後續的資金不好拿了。

“哎呀,我們很慚愧啊,工作好像沒有做到位呀。忘記通知小沈讓他放慢節奏了,不過,現在他已經把成果做出來了,該怎麼辦?”

系主任說的抱歉,實際上卻是驕傲,那種得意洋洋的神色就差指著諸位的鼻子說話了。

反正物理系下一筆款可以不需要了,你們愛誰誰。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