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起來的時候。

徐妙錦感覺到渾身都是軟綿綿的,沒得力氣。

其實像是這樣的未婚先睡,已經是違背了當代的世俗道德,不過朱英是皇太孫的話,這就有些不相同了。

早上的早朝自然就沒必要去了。

這不反正老爺子在的嗎。

宮廷裡。

朱元章看著奉天殿的臣子們,心裡頭也有些無語。

本想著自己這個點的話,應該往後都不用怎麼去在乎早朝的事情了。

說好了交給大孫去做,結果是轉來轉去還是到了自己的頭上。

好在昨夜的情況,朱元章這裡也比較滿意,終歸是為了老朱家的開枝散葉,比較能想通。

自己都有了二十多個兒子,大孫這能力,瞧著可是要比自己強多了,且現在才二十出頭,不得生上百來個兒子才行?

想到自己可能有上百個曾孫,朱元章的嘴角就不由微微的翹起。

下邊的大臣看了,頓時就知曉今日的早朝好過了。

今天陛下的心情,可是相當不錯呢。

如今的早朝,也沒了往日的那般繁瑣,基本上是彙報總結一下各地最新的情況就好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唯一需要討論的,也就是一些大的事情。

早朝現在差不多就是個例會。

現在的朱元章,都有想著可能不需要每天都開了。

或者以後改成幾天開上那麼一次?

這倒不是說朱元章不勤快了,而是他發現如今的早朝,好像沒有了什麼事情。

稍微大的事情,基本上在華蓋殿幾個大臣商議著就能處理掉了。

便是像今日,還沒半個時辰呢,早朝就差不多冷場了。

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說些什麼了。

平日的工作匯報和總結,也都是每七天就會交上去稽核,一些小的方面,依照如今的規矩,也不需要在朝堂上來進行單獨稟告。

各司其職便就行了,工作效率比之先前不知道高出多少。

比如說是刑部這邊,每個桉子都會根據情況進行一個分類劃等。

有著完成時間的規定,和詳細證據的歸檔。

若是說沒有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那麼必須就要上歸三司審理,判斷個中緣由。

到底是刑部的問題,還是桉子更加棘手。

有了這個規矩之後,但凡想在仕途上有點發展的官員,就必須要注重到效率這塊了。

吏部那邊對於官員平日的工作情況,也是有著嚴格的限定。

資歷不夠,工作效率不夠,可是沒有辦法完成升遷的,連候補的機會都沒有。

整個大明的官場,現在已經是開始內卷起來。

且如果是長時間的出現工作效率不達標,同樣吏部這邊也會進行一個考核。

在考核不透過的情況下,一般會進行一個降職處理。

哪怕是吏部尚書,現在也已經沒有了越級提拔的能力,即便是有特別優秀的人才,破格提拔的權力也是掌握在皇帝本人的手裡。

違規操作一經發現,最次都是降職,甚至品級較大的情況下,會直接貶為庶人,免除官籍。

這年頭,不再是說簡單的舉薦入仕,或者說考取功名就能穩步上前的。

各部門條條框框的訂立,也讓皇帝本身變得更加的輕鬆起來。

朱元章也是基於在這樣的情況下,覺得早朝已經沒有必要每天都開了。

“今日起,沒有咱的諭旨,往後的早朝改成兩日一次。”

“謝陛下隆恩。”

朱元章還是比較嚴謹,沒有直接改成三天一次或者更多,先行定下兩天一次的早朝。

這樣的話,至少每次早朝的時候,還能有些話說。

不至於像是今天這樣,一套流程和儀式走完之後,零零碎碎彙報一下,就沒啥話說了。

大臣們也是極為興奮。

不用趕早朝的話,他們的早上就能夠多睡一會了。

尤其是在這寒冷的冬季,誰還不想多在熱乎的床上躺一會呢。

散朝之後。

作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的徐增壽,正準備回家去。

他出門的時候,太孫殿下可還沒起床呢,現在得趕緊回去伺候著。

“徐都督請留步。”

剛跨出殿門,旁邊就傳來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劉和的聲音。

“劉公公,這是有什麼事情嗎。”

徐增壽笑著問道。

劉和同樣也是笑著說道;“陛下召徐都督後殿問話,還請徐都督隨咱家一同去面見陛下吧。”

徐增壽喜笑顏開,他當然知道陛下找自己是因為什麼事情。

肯定是跟小妹有很大的關係。

“臣徐增壽,拜見陛下。”

“平身吧。”

“謝陛下。”

朱元章看著面前的徐增壽,問道:“咱聽說昨日大孫睡在了中山王府?”

徐增壽趕忙道;“昨日太孫殿下隨小妹徐妙錦一同到府中晚宴,期間多喝了兩杯,因此便就在府內歇息了。”

朱元章點點頭,基本的情況他自然有所瞭解。

便道:“徐妙錦這孩子,是個好孩子,咱先前其實也跟寧妃商量過,想讓她入宮來。”

“現在這般,也算是不錯了,往後一個貴妃的位子,是少不了的,畢竟是徐達的女兒,咱也不可能說虧待了她。”

徐增壽連忙道:“能夠被太孫殿下瞧上,自然是小妹的福分。”

“陛下有所不知,小妹早些年間遇到過太孫殿下之後,就一直記在心裡,這兩年即便是到了出閣的年紀,也是誰都未曾見過。”

“如今總算是得償所願,臣這個當哥哥的,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

朱元章聽完之後,微微點頭。

沉吟一番後道:“你在京師也待了不少年了,可有什麼想法出去歷練一番。”

徐增壽聞言,心下大喜。

道:“臣聽陛下吩咐。”

朱元章想了想說道;“咱記得你跟老四的關係不錯,他這些日子也快是要回來了,等到年後,大約是要去倭國的。”

“到時候你便是跟著他一起去吧。”

徐增壽沒想到陛下竟然給了這麼好的差事。

要知道目前的武將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倭國了,這個曾經大家都覺得鳥不拉屎的小國,如今已經是成為了最大的香餑餑。

這裡頭的原因也很是簡單,如今倭國那邊海運每個季度,都要運送大量的白銀到大明來。

做這門差事,裡頭的油水可是非常足夠的。

稍微有點見識的就明白,倭國往後不會缺少得功勞的機會,區區小國,哪有資格坐擁金山銀山。

日後平定倭國,定是會要論功行賞。

功勞有,油水足,可謂是最好的差事了。

“謝陛下隆恩。”

徐增壽當即磕頭不止。

.....

“這大明京師,當真是每次回來都完全的不同。”

“本王的那個大侄子,還真是有天大的本事,便是本王怎麼也想不到,竟然可以發展到如此宏大的規模。”

正陽門下,朱棣帶著兩個兒子,還有隨從的親信將領們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是回到了京師。

朱棣在草原上被俘虜之後,因為朱英和額勒伯克的和談,很快就放了出來。

不過當時朱英並沒有去等朱棣放出來就走了。

雖說是俘虜,因為朱元章早前的關係,加上本身朱棣跟額勒伯克也算是熟悉,是以自然沒有說吃什麼苦頭。

從俘虜開始,一直享受的都是王爺的待遇,也就是行動沒那麼自由而已。

後邊整個北元算是跟大明談成了合作,尤其是北元僱傭行會的成立,意味著草原上近幾年來說,都不會存在什麼戰事了。

頂多就是一些小方面的爭執。

按照朱棣的性子,再繼續待在草原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而京師這裡,朱英也同意了關於他去倭國的事情。

在來京師之前,朱棣還特意的去了一趟北平王府。

那裡曾經是他的藩地。

現在已經是變了個樣子了。

自從朱英定下了關於海外藩地的事情之後,這就意味著所有的藩王,已經不再是有藩地了,所有的王府都進行一個回收。

朱棣的北平王府也不例外。

北平現在是大搞建設,這是為日後的大明國都作準備,王府自然也在改造的範圍裡。

這讓朱棣頗有幾分感嘆。

最大的感嘆還是南京城。

都快是已經認不出了。

“好繁華啊,這感覺,好像是我好多年都沒有回來過了。”

“這人也太多了吧,一眼看去全是人,那邊的巷子裡密密麻麻全是人,都不知道怎麼走進去了。”

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兩人,輪番感嘆著說道。

這大概就跟鄉下人進城差不多的感受。

因為海貿的繁榮,加上大明京師近乎三百萬人口的日常需求,且作為京師,這裡的百姓多數富裕。

在京師這裡,有如此巨大的人口規模,隨便做點什麼小買賣都很是賺錢,也就導致京師百姓的口袋裡,都很有餘錢。

是以大量的外國商人,都會跑到京師這裡來進行買賣。

臨近長江的南京,海船都差不多能夠直接開到正陽門碼頭這裡。

不過也正是因為船隻太多,想要開船過來可沒那麼簡單。

對於船隻的管理和限制,目前有著很高的要求,一般的船隻根本沒有資格在這裡停靠。

單單一個停靠的資格,就已經是極高的價錢了。

且只要進入到南京這邊的支流,都是按照每日來進行一個收費,單單就這一點,便給京師創造了不小的效益。

朱棣回京,也意味著年底也就這兩天的時間了。

今年,對於朱元章來說算是一個極為熱鬧的年。

不僅僅是朱棣,因為皇曾長孫出生的緣故,所有的藩王在朱元章的准許之下,全部都迴歸了。

本來朱允炆在年前就已經是準備好了就藩佔城,現在也是等著這個年過完之後再出發。

而對於整個京師來說,那就是更加的熱鬧了。

“今年難得一個團圓年呀。”

朱元章這兩日,聽著每個兒子回宮的訊息很是開心。

年紀大了,自然就是享福了。

作為皇家,團圓過年其實是一個很難的話題。

尤其是前些年,自從藩王們就藩之後,就不可能說隨便的回來,而且朱元章也需要自己的這些兒子坐鎮邊疆。

從某個程度上來說,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很可能一些兒子就很難說再見到第二次了。

現在因為大孫的關係,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

草原的威脅解除了,自己忌憚的北元也和談了,自然不需要這麼多皇子去鎮守。

內陸這邊,因為取消藩王封地的關係,也就紛紛回了京師。

今年,即將來臨的洪武二十九年,可謂是一家團圓。

而隨著皇子們的不斷迴歸,宮廷裡面也變得熱鬧的許多。

往日比較安靜的宮裡頭,現在有一種到處是人的感覺。

不過對於皇子們來說,比較憋屈的是沒有什麼住的地方,還好藩王這邊,基本上在京師裡有賞賜的府邸。

一些即便是沒有府邸的,也只能是暫且住在宮裡頭。

這日,洪武二十九年正月初一。

朱元章舉行了盛大的朝會。

這次的朝會,先行開始便就是各部尚書,對於洪武二十八年一些事情的回憶。

講述去年整個大明的變化。

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當今大明的繁榮強盛。

這些事後便也會跟著刊登在京師邸報之上進行發行。

大朝會單單的奉天殿完全是待不下,官員們都已經是排到了奉天廣場這裡。

主要是皇子們都回來了,除了一些在外戰事鎮守的,多數的武將們今年也全都回來了。

還有各地官員來京師進行一個年度彙報的。

大朝會的人數,達到了一個空前盛大的規模,足足三千多人。

好在是現在的大明國庫充盈,不然就這一場宴席,都不知道能不能承擔起來。

在今日的大朝會之上,倭國可謂是成了最為炙手可熱的地方。

不少官員心裡頭非常的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擇去倭國。

那裡不僅僅可以敞開的施展抱負,更是有著大量的油水。

像是晉王朱棡,齊王朱榑,以及跟著一起回來的燕王世子朱高熾,可謂是成為了這個大朝會的明星人物。

很多官員更是上了心思,在這正月的時候看能不能搭上線,也跟著去倭國幹上幾年。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