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醉仙樓回來,文申著實睡了一場好覺。次日清晨,書房裡,文申一邊用膝上型電腦看著鍊鋼的流程和工藝,一邊吃著王秀做的早點。舒緩的音樂,從電腦音箱緩緩流出。而王秀和張柏芝一人一邊靠在書房門框上,看著,聽著。從沒有過的安逸,寧靜在三人之間來回飄蕩。

“王秀,前段時間沒回家去看看你爹嘛。”文申百無聊懶的問道。

“回去了。還把你給俺的那包洗衣粉,給俺娘了。俺娘可高興了,說從沒把衣服洗的這麼乾淨過。”想起娘興奮樣子,王秀高興道。

張柏芝接茬道:“可不是,先生你給俺的那塊香皂,回到家就被俺妹妹搶走了。俺爹說,先生能耐真大,還說讓俺嫁給先生你呢。”說完,張柏芝突然不好意思起來,一扭頭跑到自己房間裡去了。

王秀看了看文申,然後低著頭,雙手玩弄著衣角,輕聲問道:“先生,你要娶張姐嘛?”

“這都什麼跟什麼啊。”文申鬱悶的想。當然文申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兩個人的意思,或者她們爹的意思。

“你們都還小,這個以後再說。”文申應付道。

“什麼小啊,跟俺一樣大的,在村裡都是兩個孩子他娘了。”王秀說完,感覺好像說錯話了,看了一眼文申,也一扭頭,跑回自己房間了。

文申愣了愣,搖了搖頭,心想:“難道,自己真該找個老婆了。但為何在宋朝總有一股不真實感。算了,不想這個了。”

下午,李掌櫃帶著一個半大小子,來到文宅。一陣寒暄後,三人坐定。

文申打量了這個毛頭小子李德清。看起來十六七歲的樣子。要是放在現代,也就初中樣子。頭上戴著一個弱冠帽,身穿灰色長袍,腰間繫著一個布帶。臉色有點黑,但兩眼在四處亂瞟,顯得很有靈氣。

“李掌櫃,這就是你家兒子李德清吧。”

“正是,德清,過來見過文先生。”

“文先生好。”李德清板板整整的給文申行了一個老師禮。

“好,德清是吧,聽過你天天喜歡搞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可否講與我聽聽。”文申問道。

“回先生,我最近搞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李德清說著,從衣袖裡拿出兩個東西。接著,李德清把一個中間有兩個洞的竹片,放在一個類似小叉子樣子的木棍上。正好一個洞一個叉,然後李德清雙手用力一撮木棍。就見竹片“嗖”的一下飛到半空中。

“這不就是自己小時候經常玩的竹蜻蜓嘛。”文申一撇嘴,心想。

“德清,你知道為什麼那個竹片會飛到空中嗎?”文申問道。

“額……恩……,我想……,不知道。”李德清憋了半天,憋出一個不知道。傍邊,李掌櫃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看著自己的兒子。

“知道為什麼蒲扇,一扇就有風嗎?”文申又問道。

“不知道!”李德清這次直接乾脆的回答到。

“想知道嗎?”

“想!”

“因為,我們周圍有空氣,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實實在在的存在。就像用力扇扇子會有風,風就是空氣流動造成的。明白了?”文申問道。

“哦,有點明白了。”李德清撓撓了頭,低聲道。

“我們生活在空氣中,就像魚兒生活在水中。我們感覺不到空氣,就像魚兒感覺不到水一樣。

“人活一口氣,這裡的氣是不是就是空氣。”李德清道。

“可以這麼說。人之所以呼吸,是因為人需要空氣中的氧氣。”文申道。

“氧氣,又是什麼東西啊。”李德清打破沙鍋問到底。

“額,你看了這本書你就知道了。”文申說完,回到書房,拿起一般小學課本《自然》,回到客廳,丟給了劉德清。

李德清拿到書後,就慢慢的瀏覽起來。隨後便漸漸入迷了,心想:“原來是這樣子的啊,世界真奇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掌櫃看見兒子,看書入迷了。就問道:“文先生,你昨天說的煉焦廠,什麼時候進行。”

“明天吧,今天還請李掌櫃,去找幾個窯匠。明天就開始挖窯煉焦。“文申回道。

“好,我這就去安排,小兒就先在文先生這,等看完書,讓他自己回家就好了。”李掌櫃道。

……

李德清自從看了那本《自然》後,就時常來文申這裡借書看。說來這李德清還真是聰明,舉一反三,學什麼都快。特別是對化學跟興趣。文申有時間的也會給他講解一番,文申會的也不多,幸虧有百度大神。

……

李掌櫃很快就招三個窯工和十幾個幫工。次日,水泥廠附近的一個山坡上,在三個窯工指揮下,幾十號水泥工人和十幾個幫工很快就挖好一空燒窯。並用水泥和青磚進行加固。

煉焦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煤放在密封空間裡,進行加熱,直到成為焦化狀。煉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防止空氣入窯內。

新窯首先進了加熱去溼。接著在文申的指揮下,把煤滿滿的填進窯坑,並用水泥和青磚進行密封。

經過一晚上的燒煉,經過一上午的冷卻。第二天下午,林知縣等眾人早早的來到窯口,想看看文申所說的焦炭何物。

“文先生,你來宣傳開窯吧?”林知縣笑道。

“有林知縣在,在下哪能宣佈呢。還是有林知縣來吧。”文申客氣道。

“是啊,還是有林知縣來吧”眾人接道。

林知縣見狀,甚是高興,道:“那,本官就宣傳。開窯。”

在林知縣的一聲令下,站在窯口的幾個幫工,用大錘把密封窯口的青磚砸開。接著,幫工進入窯內,把焦炭用竹筐提到窯外。

眾人見第一筐焦炭出來,紛紛圍過來。

“這焦炭甚是輕啊。”林知縣拿起一塊焦炭,掂了掂,道。

文申笑而不語,讓幫工拿來一個火盆。隨意拿起幾塊焦炭丟到火盆裡。沒多一會,焦炭就在火盆裡燃燒起來。

林知縣圍著火盆轉了幾圈。突然,大聲叫道:“好,好,好!”

接著又道:“這焦炭,輕,火大,無煙,易燃比起上等木炭還要好上幾分。著實是個好東西。一個小小窯口,就把幾乎無用的煤炭變成上好的焦炭。文先生,本官佩服的很啊。”

“果然好東西,文先生果然大才能。不行,回去我也挖了窯煉焦炭”眾人皆想。

……

外地買水泥的客商,見焦炭有利可圖,回鄉後,紛紛建窯煉焦。其中也部分因為密封沒有做好,導致一窯煤化為一堆炭灰。但大部分還是煉焦成功。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煉焦在大宋大行其道。使得兗州、徐州一帶出現了幾萬人同時挖煤的壯舉,煤的價格也有所上升,好在挖煤的也增多了,價格倒也沒上漲多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