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茶好喝。跟吃仙丹一樣。難怪能夠成為貢品。”陳銘一口就將那一杯茶喝得一乾二淨,渾身舒暢。他才不管茶該是怎麼喝的,平時喝茶都是這樣牛飲麼。山裡喝茶,就是為了解渴。

只是進一回山,採一揹簍茶葉回來,就做了十幾丸茶葉。要是一天喝一壺茶的話,這些茶葉就夠喝個十天半個月。

這一壺茶,也就是十幾斤重。

“茶是不是太濃了?”陳銘往茶杯裡只倒了一小杯,大約是五分之一杯的樣子,然後從水缸裡舀了一瓢水,將這一杯水加滿。

也是奇怪了,之前倒的那一杯茶,聞不到多少茶香味,倒是現在這麼稀釋了,反而聞到一股濃郁的茶香。因為稀釋了,茶水沒那麼濃稠,反而更加清亮,能夠看得見搪瓷杯底的花紋。光線穿透茶水,隨著茶水微微的盪漾,光線在茶水上泛出一道道金色。

陳銘又喝了一口,這味道似乎並沒有減淡太多,反而能夠細品出茶中甘甜。之前的茶可能真是太濃了。茶丸子還是太大一顆,每壺茶裡不應該加那麼多,可以把丸子搗碎,掰一點放進茶壺裡就行。

“陳醫師,你家裡怎麼這麼香啊?好像是茶香。”馬巖走進屋,鼻子誇張地嗅了嗅。

“來,喝杯茶,看看這茶怎麼樣?”陳銘給馬巖倒了一倍稀釋的茶。

馬巖喝了一口,眼睛瞪得大大的。

“這什麼茶?太好喝了!”

“隨便搗弄的,回頭你拿點回去喝。”陳銘說道。

“不用不用。”馬巖可不傻,這麼好喝的茶肯定不便宜。

“你過來有啥事麼?”陳銘問道。

馬巖笑道:“你今天沒去看奠基儀式,真是太遺憾了,今天奠基儀式搞得好隆重的,縣裡的頭頭們都過來了。”

“人山人海的,有啥好看的?”陳銘不喜歡熱鬧。

“他們說今年年前通路。加快進度。到時候,兩頭同時開工。我們村裡這邊的路也要開工。但不會影響咱們村的通車。畢竟有運動康復中心在這裡。我感覺上面還是很重視的。”馬巖說道。

“那挺好,以後出去就方便多了。”陳銘說道。

“那我家的牛你就別買了。我爹說了,等通了路,收割機、翻耕機什麼的都能夠開到田裡去,你養頭牛就沒用了。反而添麻煩。”馬巖來的主要目的不是說通路的事,而是說牛的事。

“那你家的牛打算怎麼處理?”陳銘問道。

“還能怎麼處理?肯定是賣掉唄。”馬巖說道。

“那還是賣給我吧。買給牛販子,肯定是拿去宰了賣肉。放我這裡,也不用費多少工夫,有些田面積太小,翻耕機下不去,我就用這牛翻耕一下。”陳銘說道。

“以後農田都會改造,翻耕機肯定都可以下得去。那些邊邊角角的可以種些果樹。現在外面的基礎農田改造都是這麼幹的。”馬巖去看過別的村的基礎農田改造專案。

“沒事。將來要是牛派不上用場,我再處理也不遲,反正不會虧。”陳銘笑道。

“那好吧。”馬巖知道拗不過陳銘。

馬巖走的時候,陳銘將馬巖叫住,找了個小鐵盒子,往裡面裝了幾顆茶丸。

“總共就炒了十幾顆茶丸,你拿幾顆回去泡茶。讓清漢叔也嚐嚐我炒的茶。這茶你得這麼泡……”陳銘叮囑馬巖不要把茶丸給浪費了。

“你這茶這麼稀罕,我就不要了。咱們山裡人,隨便煮點茶解渴就行了。好茶我們也喝不出一個好賴。純粹是浪費了。你要是拿去賣給城裡的有錢人,肯定能賣不少錢。”這茶太好喝,馬巖雖然品不出茶的好壞,但也知道這麼好喝的茶,肯定不便宜。

“自己弄的茶,什麼貴不貴的?這茶我不會拿出賣錢,就自己喝。下次多弄一點,你喝完了再來拿。但你別告訴別人。不然都跑來問我要茶喝,我煩都煩死。”陳銘說道。

“那肯定。”馬巖把茶葉塞到褲袋裡,便回了家。

陳銘準備再進山一趟,這一回得多弄一些茶葉回來。上次一棵茶樹的茶葉都沒採完。可惜的是,現在並不是採茶的最佳季節。這個季節採茶,茶葉大多已經變老,品質大幅度下降。不過茶味倒是愈加濃郁。用陳銘的炮製手法與煉製技術,這時候的茶葉並不會影響最後茶丸的品質。

陳銘帶著兩個蛇皮袋進山,採了滿滿兩蛇皮袋茶葉。然後全部煉製成茶丸。幾十斤茶葉,煉製了滿滿一瓦罐茶丸。蓋上蓋子,在上面貼了幾張符。這些符主要是防止茶丸長黴,也能夠防止長蟲。

沒有陳銘揭開符籙,別人連蓋子都揭不開。瓦罐也搬不動。別人來動手搬,這瓦罐有千斤重。腿都能夠給砸折了。

陳銘找了個小陶罐,裝了一陶罐茶葉,去了一趟陳幫有家裡。

“幫有叔,我弄了點茶葉,你嚐嚐。”陳銘告訴陳幫有這茶葉怎麼泡,然後又叮囑,別讓別人知道這茶葉是他送的。

“你這孩子這麼有心。我們山裡人,隨便在茶樹上摘點葉子就能夠煮茶喝,解渴就行了,你這麼好的茶給我喝浪費了。”陳幫有樂開花了,不是因為這罐好茶,而是因為陳銘的這片心。

“民安哥的瓦罐弄得怎麼樣了?”陳銘問道。

“這回他倒是挺上心的。每天都在老屋那邊練手藝。我昨個去看了下,像那麼回事了。其實他回來接我的腳做瓦罐,我心裡也緊張得很。他要是瓦罐沒做好,賺不到錢,我怕將來玉珍抱怨。這瓦罐做好了,能不能賣出去,賣不賣得出好價錢,誰也講不清楚。”陳幫有心裡還是蠻著急的。

“這你老就別擔心了。蘇支書勸民安哥做瓦罐,肯定是想好了瓦罐的銷路。其實現在瓦罐的銷路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細活。但是咱們這裡做的細活,燒不出別人的那麼好看。看看蘇支書有沒有什麼好辦法。”陳銘說道。

茶樹村的老瓦罐窯燒製的工藝非常原始落後,在燒製的過程中,火炭灰塵會落在瓦罐上面,最後導致瓦罐的釉少出來不光滑。上面總是有大量的細小顆粒。嚴重影響了陶罐的外觀。

另外就是瓦罐上的釉比較顏色比較單一。燒出來的瓦罐,無論是什麼器具都是一樣的釉色。這也是導致瓦罐慢慢地被外來的瓷器替代的根本原因。

陳銘去了一趟老屋,陳民安果然在老屋做瓦罐。不過這一次過去,陳銘看到老屋裡的架子上,已經放置了一些瓦罐坯。

“民安哥,這是準備保留下來了?”陳銘笑道。

“我準備過一陣燒一窯試試。你不是說也要做一批瓦罐麼?正好我們兩個可以湊一窯出來。”陳民安說道。

“要得,這幾天我就跟你來做一批瓦罐。你得跟嫂子講一聲,每天要給我也準備飯。”陳銘笑道。

“那還用說?”陳民安非常高興。

陳銘又問了問陳明安關於上釉和燒製的問題。

“之前蘇支書跟我說了一嘴。說這傳統瓦罐窯要提質改造一下,就能夠生產出更加精美的陶瓷。瓦罐窯的提質改造的資金,她準備去找上級部門申請。我們這窯有上百年的歷史,也算是傳統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在方面是有專門的扶持資金的。至於釉的問題,她也給我不少資料。我們透過相關渠道去購買各種釉。釉色有很多種。還可以在陶瓷上繪畫。只是我沒這個技術,暫時搞不了。

“那這一批瓦罐怎麼上釉?”陳銘問道。

“瓦罐窯提質改造暫時還搞不了,釉泥也暫時沒採購回來。這次咱們還是用我爸以前的存貨。權當是練練手。”陳民安這次是真的上心了,已經對未來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劃。

陳銘這一次準備做一批小瓦罐專門用來盛放茶葉。這樣送茶葉給別人的時候,看起來也更美觀一些。他煉製的茶丸,不準備拿去買,主要是自己喝,或者送人。從小到大,陳銘受村裡人恩惠不少。雖然後面也給不少村裡人治了病。但是人情之間的交往,不是等價交換。不能去計較付出多,還是收穫多。在付出的同時,也是收穫者。

在陳民安家老屋做了兩天瓦罐,馬巖就過來告訴陳銘。

大溪鋪的老鐵匠張銑初捎了口信過來,讓陳銘得空去大溪鋪一趟。

陳銘當天就趕去了大溪鋪。

“鋪子要拆了。”張銑初心情很低落。

“好好的,怎麼要把鋪子拆了?”陳銘不解地問道。

“這鋪子我也幹不動了。海林爸準備把海林接到城裡去讀書,我和海林奶奶也準備過去。這鋪子的地基準備賣掉。鋪子以後也會拆。這鋪子裡的東西,你要是用得上,就趕緊拉回去。”張銑初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個鋪子承載了他太多的歲月與情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鋪子賣了嗎?”陳銘問道。

“賣倒是沒賣掉,有人中意,就是價錢沒談攏。現在大溪鋪一個地基至少要十五萬以上。那人只出十二萬。”張銑初說道。

“那就賣給我唄。這鐵匠鋪子我要了,十五萬。說不定哪天我就需要打點東西,鋪子沒了,我去哪裡打去?”陳銘說道。

“什麼?你買個鋪子幹什麼?你有不打算打鐵。打鐵也沒什麼出息。”張銑初很是意外。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