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到隋朝先後有十二個王朝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總計建都時間1077年,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長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建築新城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更名為"大興城"。

漢長安城面積約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

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佈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

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

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隋朝的時候沿用了這一體系。

嚴格說來,現在的長安城應該稱呼為大興才對。

當然對於張曉來說,長安城的歷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攻下這座十二朝古都。

張曉原以為自己不需要藉助楊公寶藏的秘密通道也能夠攻下長安,可是現在看來,卻是張曉想當然耳。

白文原的情報已經發回來了,他的情報告訴張曉這一座雄城到底有多麼難攻克。

白文原那一邊的兵卒的確是烏合之眾,但是就算是二十萬只豬殺起來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事實卻是,人死的比殺豬還容易。

攻城戰的具體情況張曉並不知情,但是張曉卻知道,聯軍二十多萬人馬已經不足十五萬,而長安城內的人馬,也死傷了一萬有餘。

透過這些簡單而又冷冰冰的數字,張曉似乎看到了無比慘烈的戰場,無數的屍骨和血肉。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張曉總算明白了什麼叫做一將成名萬古枯。

雖然張曉讓聯軍攻打長安城本身就有消耗那些"雜牌"部隊實力的意思,可是張曉卻沒想到消耗的竟然這樣快。

不僅僅是張曉,畢泰,杜如晦,沈落雁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傷亡比例大概是一比七左右,這是一個不算正常的比例。

就算是攻城戰,傷亡比例也應該就是一比三左右,而現在戰損的折損率太高了。

不過想想,這實際上也很正常。

因為聯軍大都是烏合之眾,而鎮守長安城的隋軍乃是是隋朝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在將另方面白文原雖然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可是他的對手乃是隋朝名將陰世師,能力比白文原要高上幾籌。

堅城,名將,精兵,這樣一座長安城沒有人願意應對。

孫子兵法說,攻城乃是下下之策,不是沒有道理的。

雖然說,現在死掉的都不是張曉的嫡系部下,可是總會有輪到張曉的嫡系軍隊出手的時候,否則聯軍必然會因此而分崩離析。

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白文原給張曉的來信上面提到,就算是己方的嫡系部隊,雙方的折損比例也不會低於1:5.

甚至白文原的信中似乎隱隱還有些頹廢,隱隱有讓張曉換帥的意思。

張曉於是在畢泰的建議下,回了一封信,大罵了他一頓。

臨陣換帥乃是大忌中的大忌,張曉不會那麼蠢。

但是張曉也感覺到了白文原字裡行間的擔憂之心,因為他必須要率領嫡系部隊攻城了,以李軌為首的聯盟勢力都已經提出了不滿,若是在沒有動作,聯盟絕對會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

白文原知道這條密道的存在,字裡行間之中似乎已經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了這條密道之上。白文原已經給出了結論,若是沒有這條密道的話,那麼聯軍等待的只會是失敗。

可是,就算有這一條密道,這一仗也未必能贏。

張曉明白,那將會是一場苦戰,自己甚至有可能會死在長安城。

但是張曉沒有恐懼,因為張曉知道長安城對於自己的意義。

楊公寶庫裡的財富雖然龐大無比,甚至足以武裝起十萬大軍。

可是若是和長安城內的財富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張曉能夠估計得出自己能夠在這座帝都之中榨取多少財富。

而且更重要的是,長安城內的財富不僅僅是死的,也有活的。

人才是最重要的財富,張曉攻下長安之後就可以收編長安城內的工匠,然後搬遷到且末四郡去。

在大多數人眼裡,且末四郡都是從吐谷渾手中打下的蠻荒之地,除了作為抵禦吐谷渾之外,根本沒有絲毫用處。

張曉佔據了那裡,就會面臨吐谷渾的兵鋒,對於隋煬帝來說,他絕對願意讓張曉安居在那裡。

畢竟隋煬帝是"安內必先攘外"的注意著,對他來說,高句麗才是最主要的心腹大患。

張曉知道,自己的實力縱然再強上幾倍,可若是和隋朝正面相抗衡,最後的結局只會是死路一條。

就像陳勝吳廣一樣,做一個為王先驅的可悲角色罷了。

若不是楊廣的大軍大半都在征討高麗,小半在對付楊玄感,還有一部分要對付突厥和鎮守四方,導致長安現在空虛到了極點,莫說攻下長安,就算是攻打長安也是痴人說夢。

畢竟長安可是楊堅欽定的帝都,雖然被楊廣遷徙到了洛陽,但是根基猶存。

即使是現在,長安已經陷入到最低迷的時候,同樣也是一塊硬骨頭。

張曉咬咬牙,和杜如晦,畢泰的等人商量了一下,最終對白文元下了兩個命令。

第一個命令是白文原立刻派遣本部人馬強攻長安城,儘可能的消耗守城士兵的數量。。

第二個命令是,明天辰時,盡全力攻大長安城。

張曉知道,以白文原的本事辦到這一點並不會特別困難,但是損失會極為恐怖,六萬嫡系人馬能夠剩下死亡都死不錯的事情餓了。

白文原是一個老實的人,讓他拼盡全力,他自然會拼勁全力。

畢竟這個命令乃是張曉下的第一個死命令,必須完成的死命令。

若是白文原完不成,那就提頭來見。

白文原那一邊雖然是佯攻,但是必然會比城內的偷襲還要慘烈,否則不足以將城內的守軍吸引到城牆之上。

張曉感覺自己已經開始向一個政客轉變了,這種感覺,張曉並不是很喜歡。

但是張曉知道自己必須攻克長安城,不惜一切代價的攻克長安城。

(感謝迷虹李兄弟的打賞,今天有點上火,加更不了了,明天若是身體允許的話,那麼我就加更一章)(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