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給嫡孫取名叫李厥,厥字本意是憋氣發力,採石於崖,也可以理解為是石塊,花費大力採來的石塊,表示很重要很厲害的意思.

這個字本意,引申義都很有寓意,但李世民取這個名字關鍵想要取的意思是荀子裡的一句話,和之璧,井裡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寶。

李厥,李家的和氏璧,未經琢磨看起來是塊井裡的石塊,但其實是塊璞玉,雕琢以後就是極品美玉和氏璧,當為天子寶.

這個寓意相當配李厥太子嫡子的身份.

古代人取名字最重寓意,就和李世民名字一樣,取濟世安民之意,人家這名字就是妥妥高大上的感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再比如李承乾,李世民的兒子眾多,但都是都是單字名,唯獨李承乾是兩個字的名字,雖有他是出生在承乾宮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取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乾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江山社稷.

李厥的名字代表的就是他祖父,他爹對他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如和氏璧一般的極品美玉,和氏璧就是傳國玉璽,玉璽就是代表的皇位,希望他成為和氏璧,也就是希望他未來能當皇帝,當個好皇帝.

給嫡孫取了個寓意殷切的好名字,李世民又大赦天下,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

這還不算完,給囚徒降罪一等後,還給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勳官一轉.

勳官和爵位是不同的,和實職也是不同的.勳貴勳貴,這裡邊的勳就是代表的勳官,也就是散官,文武散官.

這就跟後世的勳章一樣,代表的是身份地位,有品級卻沒有實權.

一開始勳官是授予有軍功的人的,是軍職.像木蘭辭裡的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的就是這個.

立軍功立了多少,都有規定,多少是一轉軍功,多少是二轉軍功.

這種記錄軍功以及封賞的制度源於南北朝時期,如同木蘭辭裡的策勳十二轉,這勳官總共就十二轉.

一轉為武騎尉,比從七品;二轉為雲騎尉,比正七品;三轉為飛騎尉,比從六品;四轉為驍騎尉,比正六品..........十一轉為柱國,比從二品;十二轉為上柱國,比正二品.

像李淵的祖父,李世民的太祖李虎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被封為唐國公.

大唐國號的由來就是因為李虎的封爵,然後李淵也是襲爵的唐國公.

然後關隴貴族就是由和李虎並列的那八柱國等軍事團體組成的,也是李淵能爭得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支柱.

在那時候爵位是文武都可得,而勳職卻是只能有軍功才行的,所以那時候勳職可比爵位含金量要高的.

所以那時候的柱國,上柱國個個都是手掌軍權的一方諸侯.

但後來因大量升授有功軍人,這種實權軍職就逐漸演變成了沒有職掌的勳官散官.

李世民下令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勳官一轉加的就是這種有名無實的散官,只是身份提升了,實權卻並沒有多少.

也正是因此李世民才能一下把五品以上夠條件的都升一級.這個條件就是子為父後者.

什麼意思呢,就是繼承家業的兒子才夠這個資格.

比如你是嫡長子,家業是由你繼承的,你的官職夠了五品以上,那你的勳官就可以升一轉,如果不是由你繼承家業,那不好意思你就沒資格升了.

比如你是庶子,本沒有資格繼承家業,可你家沒有嫡子,必須由你繼承家業,那你品級夠了五品,這次也能勳官也能升一轉.

也就是,這次勳官升一級的資格不是按嫡庶分的,而是按會不會,有沒有繼承家業分的.

就拿武元慶來,他是武家嫡長子,原本他是繼承家業的,可他封爵以後李世民基本就是讓他另立門戶了,那武家的家業,以及武士彠的爵位以後都是他弟弟武元爽繼承的.

那這次勳官就沒武元慶的事兒了,他弟弟武元爽倒是夠這個資格,還的是五品以上官員才行.

除了大赦天下,以及升了一批五品以上官員的散官外,高興的不行的李世民還下令天下大酺五日,就是允許天下人聚飲五天.

嗯,就跟過節日一樣,普天同慶的意思,大家一起吃吃喝喝慶祝一下.

並且李世民親自於東宮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宴請官員李世民長幹的,關鍵是宴請的地方,自從李世民搬出東宮以後,就再沒有在東宮宴請過官員了,要宴請也是李承乾在東宮宴請,因為東宮是太子的地盤.

現在在東宮宴請,就是告訴百官宴請你們是因為皇太孫出生了不是因為其他,是李世民表示對孫子很重視的一種手段.

宴請的時候,李世民賞賜了房玄齡,杜如晦還有魏徵每人一把佩刀,並且:“貞觀年以前,跟隨朕奪取並治理天下,以玄齡,克明的功勞最大。貞觀年以來,糾正朕的過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勞。”

到這裡沒什麼問題,但後邊李世民酒一喝多就有些得意了,很自傲的問魏徵:“朕治理國政與往年相比如何?”

李世民的意思是你看這幾年大唐越來越強盛了,開疆拓土幾千裡,朕不但守住了祖宗的家業,還大大擴張了許多,而且國富明強,百姓安居樂業,邊疆也沒什麼威脅,朕是不是比以前厲害了很多,你老東西一直朕這裡不對,那裡不對的,現在看到這些是不是該誇誇朕了?

李世民是從想從魏徵處尋求認同,讚揚的,可惜他忘了魏徵是個什麼性子.

結果,自食惡果,魏徵給他添堵了,魏徵:“威德加於四方,則遠超過貞觀初年;人心悅服則不如從前。“

李世民臉黑了,可自己問的問題,跪著也得問下去,於是憋氣的:“遠方民族畏懼皇威羨慕聖德,所以前來歸服,如果不如以前,則何以致此?”

魏徵淡淡的到:““陛下以前以天下未能大治為憂慮,所以注意修德行義,每天都有新的作為,如今既得到治理又較安定,所以不如以前勤勉了。”

李世民又問:“如今所做的與往年相同,有什麼區別呢?”

“陛下在貞觀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諫,常常引導他們進諫,聽到進諫便樂而聽從。如今卻不然,雖然勉強聽從,卻面有難色。這便是區別。陛下以前曾想殺掉元律師,孫伏伽認為依法不當處死,陛下賜給他蘭陵公主的花園,價值一百萬。有人:‘賞賜太厚重了’,陛下:‘朕即皇位以來,未聽到行諫的人,所以要重賞’。這是為了引導眾人行諫。司戶柳雄假冒隋朝所授官資,陛下想要殺掉他,又採納戴胄的諫言而作罷。這是樂而聽從的例子。貞觀八年皇甫德參上書諫阻修繕洛陽宮,陛下內心憤恨,雖然因為我直言相勸而作罷,但只是勉強聽從啊。”

魏徵的話有理有據,的李世民面紅耳赤,當然也可能是喝酒喝的,畢竟皇帝嘛,臉皮應該很厚的.

但魏徵所不如道理,房玄齡他們都暗自頭呢,再剛剛才了貞觀年以來,糾正皇帝的過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勞,現在人魏徵了,也不能人家的不對或者不予理睬啊,不然不是自己打臉嗎?

無奈,李世民只能擺出很誠懇聽勸諫的樣子道:“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嗯,又是一派君明臣賢的融洽場面.

感謝冬天的冷不是冷書友100幣打賞.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