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這宣德爐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挑選。

精選出符合適用物件、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朱瞻基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此爐有一特點,無論它沾染了多少髒汙,只要放在火上長時間燒烤,就能恢復原來模樣。

明末清初文人騷客,董小宛的丈夫冒襄,愛好品玩宣德爐,他寫有《宣銅爐歌》及《宣爐歌注》,及《宣銅爐歌為方坦庵先生賦》有云,“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窄邊蚰耳藏經色,黃雲隱躍窮雕磨。”這是冒襄對宣德爐的描述。

《宣銅爐歌》裡所歌:“撫今追昔再三嘆,憐汝不異諸銅駝。一爐非小関一代,列聖徳沢相漸摩。”

宣德銅爐可以說是紀錄了明王朝全盛期的歷史見證。

另外,從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中可以得知,一個宣銅爐不僅僅勾起了他對明王朝的故國之思,也勾起了他對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而今天魏金文帶來的這件三足雙耳宣德爐,卻是讓人震撼非常!

在第一眼看到爐底銘文的那個瞬間,魏家閣主就已經飛奔到場中央,等把這件香爐看個真切後,魏閣主很是激動的連聲說道。

“金文,很好很好!辦的不錯!這事我會向老祖稟報的。”

本來很淡定的魏金文被閣主這麼一搞,兩眼冒金光閃閃的小星星。

要知道,他也許因為這件事而被老祖承認,說不定會被其看重。

魏閣主小心翼翼地把香爐放回桌子上,轉過頭怒中帶喜訓斥道,“小文,你竟然收藏了這東西,怎麼不跟大伯說一聲!”

魏閣主如此做派,任誰也知道,他這並不是訓斥魏金文,而是變相的關切。

魏金文撓撓頭,顯示出本身年齡所特有的傻笑,然後嘿嘿一笑道。

“這香爐是我最近所得,還沒有來得及向大伯您稟報了嗎,正好這次鬥寶大會上拿出來,也給您一個驚喜!”

魏金文的話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了,雖然魏金文不是閣主這一房所出,但在家族大義面前,魏閣主還是有這個心胸接納魏金文為家族在古玩大會上,為家族掙得榮光。

魏閣主說道,“你小子,今天古玩前輩們都在,可別給我整什麼么蛾子,要不然看我回去怎麼收拾你!”

魏閣主就怕他們年青人整么蛾子,以魏金文手裡的宣德香爐,肯定會在這次鬥寶中得個好名次。

要是這個好名次被魏金文胡言亂語給整沒了,那豈不是顏面掃地。

這就像是考試,雖然你答題答對了,但字跡潦草,給你扣一分半分的,你也無話可說。

魏閣主衝著評審席抱拳道,“家族小輩收藏的這件‘大明宣德年制’官款的香爐市面少有,還需請諸位評審前輩給好好掌眼掌眼,免得被贗品擾亂了古玩大會的秩序!”

魏閣主這話說的漂亮,以退為進,其實他已經對這只香爐做出了判定,八九不離十就是真品無疑。

魏閣主上場,就是判定宣德香爐的真假,免得魏金文拿一個贗品丟人現眼,這也是他為什麼會上場的原因。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等魏閣主話說完,現場評審團成員就已經按捺不住了。

當下就有五位花白頭髮或者白髮蒼蒼的老人和幾位古玩世家的族長一同擁上場中央的桌子旁。

他們圍著八仙桌,小心翼翼地鑑定,生怕有什麼缺漏的地方。

這些古玩圈的老前輩看的越認真越仔細,魏金文則越高興,這說明自己收藏的這件宣德香爐離真品越接近,要不然,哪裡還會花這功夫研究,早就指出其中不對的地方了。

古玩前輩老人“會診”了十多分鍾,最終的結論是,大家一致認為此宣德香爐的確為大明宣德年制的真品器物。

但是宣德香爐的文物價值只能是中上,而工藝和市場價值卻是很高。

可以說,但凡是古玩圈的人,人人都想擁有一件這樣的物件。

可惜在各位評審專家鑑定完之後,魏閣主直接把魏金文的宣德香爐扣下了,這讓魏金文哭喪著臉空手回到了自己座位。

魏金文在座位上唉聲嘆氣,這次鬥寶比賽對他來說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不管這次他得不得名次,他私藏的寶貝裡,將會少了一件藏品。

魏金文拿出的這件物件,引來了現場小爆發,雖然之前有謝全無的“登仙戰車”出現,但那個哪有想宣德香爐來的搶手啊。

現場議論紛紛嘈雜一片,主持大會的莊老闆高聲喊了好幾句,才把場面控制下來。

在莊老闆叫下一位持寶人上場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動靜,這鬥寶大會也一下有點冷場了。

大家剛被前面兩樣東西狠狠震撼了一把,看看自己手裡的東西,有的人都打算今天都不準備上場了。

因為他們拿出來也不過是陪襯而已。

周安向左右看了看,要是再沒有人上場的話,他準備上場走一遭。

就在周安有所動作的時候,剛好看見魏金銘微微一笑,眼中帶有不屑的神情長身而起,然後大步走上臺去。

上次他沒有上場,那是因為魏金文拿出來的唐伯虎的畫蓋了他手裡的畫一頭,拿出來也不過是給自己這個胞弟刷經驗值,所以他藏而不露,忍下這口氣。

這次他手裡捧著的是一本古書,這本書薄薄的,也看不出什麼特殊來。

人群中就有人說了,“今天不是以‘金’為題嗎?他拿一本古書上來算什麼情況?”

“是啊是啊,我也正納悶,老李你說是不是?”

被叫老李的,摸著沒有幾根鬍鬚的下巴說道。“稍安勿躁,人家既然拿出來了,肯定有他的道理。”

魏金銘上場和其兄弟一樣溫文爾雅,不過他看起來比魏金文成熟多了。

沒有過多的廢話,魏金銘直接捧起這本書籍就開始大聲朗讀起來。

“永樂大典!第二零二一八卷,鍛銅篇。鍊銅一事,工費倍難,侈者事之……”

聽到魏金銘念到永樂大典,後面念什麼,大家根本就聽不下去。

現在眾人都已經口瞪目呆,《永樂大典》是什麼級別,但凡是在古玩圈混的人都知道,這可是聚集了永樂年間所有的力量編制而成。

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就打算修纂類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修成。

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承接朱元璋身前願望,整理典籍,令解縉等人修書。

編撰《永樂大典》的宗旨就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可想而知,編撰此書的工程之浩大,整個過程召集了147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大成》。

經明成祖朱棣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

於是,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再命太子少師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此書。

這次工程更大了,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

整個工程設有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

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清抄完成編冊成書,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正式命名為《永樂大典》。

據說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

《永樂大典》完成後,朱棣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由於人員數量過多,已經無法統計了。

此書大成之後,到了嘉靖朝,因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所以就有了“永樂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

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餘冊。

到了民國時期,國家博物館也對大典進行收集,後來又是動盪時期,收集來的典籍就送往美國儲存,後又輾轉到了寶島。

解放後,京城圖書館將歷年收集到的《永樂大典》原本和膠捲提供予中華書局,與中華書局自己收集到的《永樂大典》複製品一起進行影印出版。

但魏金銘手裡這冊不在京城圖書館收集之內。

只要魏金銘現在把這本書冊拿到故宮博物院去,為了看一眼內容,讓那些老家夥喊魏金銘爺爺他們都願意。

可想而知,這本書冊的歷史研究價值有多重要!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