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黎明,德國海軍的12艘飛艇,還有4艘陸軍飛艇,正以40節的速度,在北海空氣稀薄的高空,如同鬼魅一般地飛行。

齊柏林飛艇裝備了大馬力航空發動機,具有優美的線條,巨大的尺寸,它們是德國的戰爭寵兒,德國人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

相比飛艇,此時的飛機就是一個醜陋的新生兒,只能搭載一到兩個人。而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飛艇,則可輕而易舉地搭載數噸的物品。

自從戰爭爆發,德國飛艇已經出擊數次,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

英國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飛機根本飛不到那麼高。

德國每艘飛艇由四臺邁巴赫汽油發動機推動著,龐大的身軀駛出雲層,向西北挺進,這16艘飛艇,由德國飛艇部隊長官彼得·施特拉塞上校率領,一共攜帶了32噸炸彈,清晨從庫克斯港出發。

這次,它們不是去轟炸倫敦,而是配合海軍發動一次大規模戰鬥。

因為不知道戰爭何時爆發,所以德國一直在準備戰爭,雖然大力發展海軍,但德國知道,英國海軍更加強大。

所以,威廉二世對德國海軍有一個保守計劃,就是不願意讓實力較弱、缺少勝算的海軍承擔風險,在他看來,在德國陸軍打垮法國之後,一支實力完整的公海艦隊,將成為對英談判的重大籌碼。

但是,1910年的中日戰爭中,中國僅僅憑藉從德國購買的十艘潛艇,就擊敗了日本海軍,徹徹底底讓德國皇帝看到了擊敗大英帝國海軍的希望。

以弱勝強,潛艇正是不對稱戰爭的利器和法寶!於是,德國大力建造潛艇。但各國都看到了潛艇的威力,於是,紛紛建造。

在曾經的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各國擁有潛艇共263艘,其中,英國77艘,法國64艘,美國48艘,俄國26艘,德國24艘,奧匈6艘。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這一世,一戰開始時候,英國有123艘潛艇,德國有117艘潛艇,法國有99艘潛艇,各國潛艇數量均大幅增加,唯一的不同是,德國潛艇有呼吸管,潛航時間更長。

戰爭爆發後,8月28日,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哈里奇分艦隊,在北海黑爾戈蘭灣,爆發第一次海戰。

和歷史不同的是,這次德國沒有出動驅逐艦縱隊和輕巡洋艦,而是派出了十艘潛艇,對戰英軍。

戰鬥中,德國上邊用飛艇轟炸,吸引英軍注意力,水下用潛艇偷襲,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探險者”號輕巡洋艦,和“阿布基爾”號重巡洋艦,然後德國潛艇迅速撤離戰場,自己沒有任何損失。

這次戰鬥讓德國海軍信心大漲。

中國軍事觀摩團到達德國後,給德方提出一個擊敗英國的戰略:實行無限制潛艇戰封鎖英國,德國高層經過激烈討論後,多數認為實施對英封鎖,是擊敗英國的極好辦法,同意施行。

這次德國海軍出擊,一方面是五十艘潛艇出北海,到大西洋破交,另一方面是放出誘餌,設圈套伏擊,如果條件具備,就對英國海軍實施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立體攻擊。

18、19世紀,處於巔峰時期的英國皇家海軍慣於先下手為強,常常一開戰便對敵對國港口展開近程封鎖,阻絕其航運,禁閉其艦隊。

然而燒煤、燒油的蒸汽軍艦在續航力上遠遠不如風帆戰艦,這就要求花錢建造更多的軍艦,進行輪換才能確保封鎖線上始終保有足夠數量的艦艇。

而不斷改良的水雷、魚雷和潛艇,也使得敵人軍港周圍的水域變得危機四伏。於是在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英國在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壓力下放棄了傳統的近程封鎖政策。

開始計劃對多年以來的頭號假想敵、德國採取遠端封鎖。

北海的地理形勢構成了遠端封鎖的基石。南北走向的不列顛島將北海與大西洋基本隔斷,只留下南北兩個出口,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鎖難度。

開戰後,皇家海軍在北海水域展開三支封鎖艦隊:1、集中了幾乎全部無畏、超無畏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大艦隊負責鎮守北方出口;

2、用水雷、前無畏艦、驅逐艦和潛艇,封鎖狹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峽;

3、由輕巡和驅逐艦組成的哈里奇分艦隊巡邏於北海南部,策應南北方向兩支艦隊的封鎖活動。

新政策封閉了德國通往遠海的大門,將其壓縮在北海中。封鎖線雖然較以往有所後撤,卻並不意味著德國就能在北海閒庭信步。

英國大艦隊以平均每週兩次的頻率,在北海北部進行攻勢性掃蕩,迫使德國公海艦隊的每次遠航,都要冒著與優勢對手對抗的風險。

英國希望透過這種物理封鎖與心理威懾並舉的方式,將德國海軍牢牢壓制在北海一隅的赫爾戈蘭灣內。

德國卻對鄰居的策略變化一無所知,多年以來,德意志帝國海軍上下都堅信,好鬥的英國佬必然會在開戰後立即攻入赫爾戈蘭灣,對德國海岸展開近程封鎖。

對此,德國海軍已經在各方面做好了針對性準備,戰爭爆發後,德國在赫爾戈蘭灣內部署水雷、潛艇和輕型艦艇,利用內線優勢逐漸消耗英國封鎖艦隊,等到雙方實力大致平衡時再出動戰列艦隊一決雌雄。

1914年8月5日零時,英德兩國進入戰爭狀態。德國潛艇和魚雷艇犁過赫爾戈蘭灣,卻詫異地發現,預想中的近程封鎖艦隊根本就不存在。

根據潛艇情報,德國人隱約猜到英國艦隊正有意識地脫離接觸,以免被消耗。不願善罷甘休的德國海軍,決定堅持既定的消耗戰思路,將戰線向外延伸。

於是才有了8月28日,德國海軍潛艇在北海黑爾戈蘭灣,擊沉英軍兩艘軍艦的戰鬥。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他是一個極有膽魄的人物,不但決意為德國建立一支真正的遠洋艦隊,而且還希望這樣一支艦隊能與英國皇家海軍相匹敵。

德皇威廉二世對提爾皮茨的膽略和雄心十分欣賞,全力支持他的擴充計劃。從1898年開始,德國開始了野心勃勃的造艦計劃。

提爾皮茨有勇氣又很務實,與英國的超級戰列艦相比,德艦在航速和主炮口徑上有一定差距,但德艦顯著的特點是側重防禦,寧肯犧牲航速和火炮口徑也在所不惜。

德國軍艦的指揮塔裝甲厚達400毫米,水線部分300毫米,明顯高於英國軍艦。除此之外,根據提爾皮茨的建議,建成的德艦全都艙室狹窄,重重設定水密門。

水線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開聯絡門,以防區域進水後脆弱的聯絡門被壓破。德艦的貯煤艙儘量設計在艦體兩側,起防護作用。

顯然,面對英國海軍的優勢,提爾皮茨追求艦艇在戰鬥中的生存性和穩定性。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在即將到來的戰鬥中,德國戰艦較英國戰艦而言,在生存能力上明顯佔有上風。

1911年,提爾皮茨被提升為公海艦隊總司令,並晉升為元帥軍銜,而且還受命擔任德國海軍總司令。

在曾經的歷史上,就是他提出對英施行無限制潛艇戰的,試圖採用隱蔽的消耗手法對付英軍艦隊,以達到平衡兩軍艦隊力量的目標。

所以,對於中國方面的建議,提爾皮茨非常贊同。

威廉二世也認為這是擊敗英國的最好方法,只要封鎖大不列顛島半年,沒有外來補給,英國將不戰而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