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國海軍攻擊日軍第三艦隊的時候,十六師二旅長張孝準帶部隊駐紮內蒙,十六師師長徐樹錚、一旅長李石頭帶著部隊,到達了外蒙古庫倫,這是他們第二次來此了。

1908年下半年,國防軍十八師進入甘肅、青海、寧夏,十二師遠徵萬里,趕赴新疆,十六師北上蒙古。

國防軍司令部突然調集六萬部隊,旨在打擊土匪、鎮壓割據軍閥,震懾分裂勢力,用民國總統林重的話講,“對土匪和分裂勢力,必須用大炮講理、用刺刀教訓!”

近百年來,河州(後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回族軍人先後興起,其武裝力量逐漸發展壯大,影響整個西北政治局面。

這些為首的人物都姓馬,又都是河州西鄉人。極盛之時,有“三馬”、“五馬”、“十馬”、“諸馬”之名。

總的可分為馬佔鰲、馬千齡、馬海宴三個集團,各個集團則都以他們的家族為主要骨幹,並由其親戚、同鄉、同民族、同宗教的人士凝聚而成。

馬佔鰲降清以後,編所部為鎮南馬步三營旗,為這個集團的武裝勢力奠定了基礎。

馬千齡之子馬福祿崛起於馬佔鰲之後,另樹一幟。

馬海宴的兒子馬麒,最後從馬安良的精銳西軍中分化出來,編為“寧海軍”,另成一個集團,馬麟有一個很有名的兒子,馬步芳。

馬步芳殘忍兇狠、荒淫橫暴,人稱“土皇帝”,他曾公開說:“生我、我生者外無不奸。”部屬的妻女,自己家族的胞妹、侄女、兄嫂、弟媳,都難逃他的魔爪。

這三個集團的共同特點是,有民族宗教的特殊關係和社會勢力。憑藉已經取得的軍、政職位,利用所佔地盤的人、財、物、力,發展了武裝勢力並長期統治這些地方,類似半割據狀態。

彼此千絲萬縷、纏結堅牢,根深蒂固、本固難拔。

民國政府成立後,三馬依然保持著割據狀態,維持著殘暴的統治。

1908年7月,十二師、十八師四萬部隊,一百輛戰車,一千輛大卡車進入甘肅、青海、寧夏,對三馬勢力進行清剿。

三馬在地方作威作福久了,不知道天高地厚,居然硬抗,結果被國防軍鐵拳砸碎,秋風掃落葉一般凋零。

幾十年後,為害西北的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三人此時還很小,但均被連根拔起,那次狠辣的出擊後,西北姓馬的人減少了三分之一。

鴉片戰爭後,清朝日衰。同治年間,新疆出現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在庫車、和闐、喀什、吐魯番等地先後出現數個割據政權。

1876年秋,左宗棠率大軍收復南疆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接著收復西四城喀什、英吉沙、葉爾羌與和闐。

但此後,俄英兩國為在新疆地區發展各自勢力,爭奪新疆,先後在新疆開設總領事館。

1908年9月,十二師師長張作霖率領兩萬部隊,六十輛戰車,六百輛大卡車,趕到新疆,大軍四面齊出,鐵拳橫掃,將哈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邊緣地區的分裂割據政權統統連根拔起。

然後,民國政府派遣官員,調集物資、撫卹百姓,將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完全納入政府管轄之下。

此後,張作霖坐鎮新疆,十八師長張永成坐鎮甘肅,整個大西北徹底穩定下來了。

相比西北,蒙古的局面反而簡單些,十六師兩個旅兩萬人,分成八股,北上蒙古,將為害草原的六十多股馬匪一網打盡。

然後大軍環繞內蒙外蒙一大圈,又回到了山西陝西。依然將內蒙交由章嘉呼圖克圖、外蒙交由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暫時管理。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簡稱哲布尊丹巴,是漠北蒙古藏傳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屬格魯派,於17世紀初形成,與內蒙古的章嘉呼圖克圖並稱為蒙古族地區兩大活佛。

在曾經的歷史上,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國的支援下,於12月28日宣佈外蒙古獨立。

1915年,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受袁世凱政府冊封為呼圖克圖汗,保持了自治王公的地位。

1919年,北洋政府徐樹錚趁十月革命之後沙俄內戰之際,率軍隊進佔庫倫,取消外蒙古自治。

這一世,中華*國政府對外強硬,打敗英軍,逼得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外蒙古的八世哲布尊丹巴根本沒敢有什麼獨立的舉動。

1907年下半年,蒙古兩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哲布尊丹巴,與西藏兩大活佛板禪和達萊一起赴京,接受中華*國中央政府的冊封。

庫倫就是後世的烏蘭巴托,十六師一旅到達庫倫後,得到哲布尊丹巴熱烈迎接。蒙俄邊境的沙俄部隊沒有什麼舉動,得知中國軍隊抵達,還送來了伏特加等禮物。

1880年11月,徐樹錚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一個耕讀之家,字又錚,自幼深受儒家薰陶,並且聰明伶俐,鄉里爭傳他“七歲能詩”,譽為神童。十三歲那年,徐樹錚考中秀才,四年後,以歲試第一等第一名的成績補廩生,可謂少年得志。

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逐漸覺醒,不少人走上投筆從戎的道路,徐樹錚就是其中之一。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1901年,徐樹錚參軍,遇到了段祺瑞,兩人一見如故,段祺瑞遂聘徐樹錚為記室,徐樹錚遂成為段祺瑞20多年的左膀右臂,並開啟了他事業的.asxs.。

在曾經的歷史上,徐樹錚輔佐段祺瑞“三造共和”,是段祺瑞的心腹謀士。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宣佈中立。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主要目的是爭奪在中國的利權,尤其是德國已經經營了10多年的青島。

9月2日,日軍在山東龍口登陸,10月中,佔領了膠濟鐵路,進而準備攻克青島。

德方沒料到日軍從後面進攻,步兵槍支預備不足,就令德國使館武官與時任陸軍部次長的徐樹錚秘密接洽,借步槍2000支,並配以子彈。

徐樹錚向來崇拜德國,且與其武官有友誼,就自己作主,趁著中國駐濰縣軍隊調防的時候,給青島的德軍運去一列車的軍火。

時任山東將軍的靳雲鵬一連幾個電報質問徐樹錚:“我們是守中立的,怎麼好用軍火接濟其中的一方面?你一向是親日的,怎麼這一次卻反對日本?你瞞住了總統、總長幹這件事,萬一事情洩漏了怎麼辦?”

徐樹錚解釋說:日本是中國最鄰近的強國,中國是一個積弱的國家,在最近一二十年內,中國想有任何作為,只要得不到日本的諒解,就沒有一件事能夠做得成的,這是他表面上採取親日態度的原因。

但是日本絕非中國的朋友,它不會要中國富強;將來真正能夠做中國朋友的,只有在美洲的美國和在歐洲的德國。

現在就青島的局面來說,德國是處在危困中的,他這一批軍火,就是要和德國成為“患難之交”。事情辦好,能為兩國間建立長期的友誼;萬一失敗,國家就拿他個人來治罪,也不至於耽誤國家的大事。

所以這件事絕不能向總統、總長說明。這件事成功則國家有好處,失敗了不過個人受損失,希望他能幫忙。

徐樹錚最終說服了靳雲鵬,並得到非他不可的掩護,使事情辦得比較順利,事後段祺瑞也認為幹得很對。

德軍雖然失敗了,但徐樹錚接濟軍火的事卻被德國人銘記下來。1925年徐樹錚訪問德國的時候,德國政府對他的招待非常隆重,據說克虜伯兵工廠還無償贈送給他一套製造大炮的藍圖。

後來,徐樹錚收復外蒙古,不僅大力推廣蔬菜種植以作長久計,還在外蒙修公路、開銀行、辦報紙、建學校,全力推進中國化教育。

若能假以時日,潛移默化之下必有大收穫。可惜歷史終究沒有給他很長的時間。

徐樹錚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才,一方面,他出身秀才,飽讀詩書,袁世凱曾形容徐樹錚“一臉的書氣”??,在民初武人中可謂鶴立雞群。

另一方面,他勤習武藝,曉暢軍事,雖有直皖戰爭之敗,但他所擬的戰爭草案卻得到時人高度讚許,皖系的另一人物曾毓雋還認為皖系戰敗不應歸咎於徐樹錚,反而是因為各路將領沒能好好履行徐樹錚所擬的戰爭草案。

徐樹錚的活動是緊緊依託段祺瑞的,他與靳雲鵬、吳光新、傅良佐並稱皖系的“四大金剛”,而他無疑是最受段祺瑞信賴和倚重的謀臣,因他如諸葛亮揮動羽扇一般為段祺瑞出謀劃策,故人稱“小扇子軍師”。

徐樹錚對段祺瑞始終忠誠不貳,魚水情深,在皖系軍閥當權的1916年至1920年間,幹出了許多大事。

這一世,忠義軍崛起,小扇子軍師當然免不了在旁為北洋系出謀劃策,但一切的計謀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毫無用處,加之段祺瑞比較佩服林重,徐樹錚很多建議沒有被採納。

徐樹錚接任段芝貴的十六師師長之後,當然免不了使用種種手段,但他的副師長是李石頭,參謀長是張孝準,這兩員忠義軍系的大將鉗制的他動彈不得。

再後來,北洋軍士兵分地,世上再無北洋軍,全是國防軍了,徐樹錚對現實服氣了。前年北上時候,徐樹錚給林重上《治蒙要略》。

徐樹錚的《治蒙要略》分為庶政、官制、軍事三個部分。庶政方面,他主張大養軍馬,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優待蒙民,重徵菸酒等奢侈品的捐稅。

制定專門適用於蒙古地區的刑律,發展墾牧事業,興辦工商鹽務林礦等各項實業,鼓勵蒙古族牧民走向定居生活。

官制方面,他建議外蒙全境設一總制,坐鎮要區,統轄軍民政商一切事宜;喀爾喀四盟及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六個地區各設都管一員管理政商屯墾各事。

軍事方面,他提議在外蒙的幾個戰略要地駐軍七旅,各旅必須增加騎兵,減少步兵。兵士除戰備訓練外,還可於宜墾地區實行屯田。

但林重沒有接受他的建議。

這次北上,徐樹錚接到林重的電報,讓他在外蒙‘兼治軍民’。徐樹錚收到總統電報後,心中長舒一口氣,他終於透過了林重的考驗。

【作者題外話】:大家別在評論區說其他小說的不好,拜託拜託,今天有水文的嫌疑,諒解諒解,只是覺得徐樹錚這個人物,應該重點介紹一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