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重在要求德國幫助生產潛艇時候,提出了一個新的設計,呼吸管。

潛艇在水下使用蓄電池中的電力航行時候,由於電力必須提供全艦裝置使用,即使採取很低的速度,也無法在水面下長時間的航行,必須浮上水面充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呼吸管的出現,使得潛艇的潛航能力增加了很多。

呼吸管是二戰前由荷蘭開發出來的,其後由德國進一步的改良,並首先使用在他們的潛艇上面。

呼吸管的基本構造很簡單,就是一個可以伸長的通氣管,將外界的空氣引導至柴油引擎,產生的廢氣也經由呼吸管排送出去,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進入以及將進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線。

透過使用呼吸管可以讓潛艇在潛望鏡深度情況下使用柴油機,這樣潛艇就不必上浮即可補充電力。

呼吸管的使用大幅改變了潛艇的作業方式與彈性。在使用呼吸管以前,潛艇一定要浮出海面進行換氣和充電的作業。

採用呼吸管之後,潛艇只需要將呼吸管伸出海面就得以進行充電的工作,不僅降低潛艇被發現的機率,也擴充套件潛艇可以充電的時機。

德國人對林重的這個設計讚不絕口,佩服不已。

在中國海軍潛艇部隊回國時候,整個世界正被橡膠鬧的沸反盈天,在紐約、倫敦、法蘭克福、中國上海,不少人一邊喝茶,一邊興奮地聊著不斷躥升的橡膠股票,已經完全沒有了工作的心思。

在他們心中,一場財富神話正在上演,而他們是贏家,人人羨慕、擁有橡膠股票的贏家。

上海證券交易所對面的茶樓裡,五六個衣著華貴的中年人,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聊天。

“這中央政府是想幹什麼?看不得老百姓發財嗎?”宋嘉樹指著報紙,不滿說道。

今天,1910年5月10日,《申報》、《滬報》、《中國日報》等十來家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央行金融局釋出的警告:“橡膠市場存在極大風險!國民炒作要慎之又慎!”

“查理說的對,可不是嘛?一邊是供給少,一邊是需求大,傻子都知道只要買到了橡膠股票,就是買到了金山銀山,政府何必多管閒事呢?”怡和買辦楊壽山哼了一聲,道。

“是啊,看看街面上,汽車越來越多,那輪子都是橡膠的,橡膠樹可有限得很,橡膠股票怎會下跌?金融局亂說話,總統也不管一管!”法商銀行買辦劉明達埋怨道。

其他人均如此想法,他們都是買辦大戶,去年橡膠股票上漲,就開始入場了,今年年初抵押房產、店鋪,貸款繼續追加買入,政府的舉動,簡直是妨礙他們發財。

不過,他們的話題很快轉到了橡膠上,興奮地談論起自己的財富,“哈哈哈,我的蘭格志股票已經漲到了1558銀元!”大紡織商人柯雲路歡喜道,不過,隨即感嘆一個月前買的少了。

“我的斯尼王也漲到了1390銀元,跟你們說吧,半月前我又搶到三股,當時是1120銀元,哈哈哈。”楊壽山得意道。

這些人接著就聊該怎麼花銷,是不是去包個舞女,報紙上中國政府的警告早被他們拋在腦後了。

此時,交易所裡邊,揚著鈔票想買橡膠股票的散戶,如同過河之鯽,推不開搡不開的,很多人的衣服都撕破了。

兩天後,KotaBahroe橡膠公司的股票,在怡和洋行旗下的股票公司發行,外灘大半夜就排出了長龍,一開盤十萬兩白銀面值的股票直接賣光,人們瘋狂搶購,一下子認購了160萬兩白銀。

財富神話的吸引,報紙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江浙一帶的資本或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了上海的橡膠股市之中。

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就開始在上海問世。晚晴洋務運動興起,有了中國人自己組織的股份有限公司。

這些公司公開招股,發行股票,股東投資於公司,持股票以明其權利,並可以自由轉讓,於是市面上出現了公司股票,並發生了股票交易。

1872年底,第一只華商股票—輪船招商局掛牌,開始交易。接下來,江南制造局、開平煤礦、漢冶萍煤礦公司、上海三星紡織廠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

清光緒7年(1881年),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各種股票市價每日掛牌,這算是第一家中國人的股票交易所。

當時炒賣風正盛,緊接著,華商、信通等幾十家股票公司相繼成立,僅僅一年時間,上海灘冒出了幾十家股票交易所。

除了大小官僚、地主、商人,普通百姓也拿著血汗錢,衝進了交易所,妄圖一朝暴富。股票交易越來越火,引起了瘋搶。

中國人的搶購風潮是有基因的,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

就是說,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幹什麼的,是蒸蒸日上還是面臨倒閉,總之你敢發,我就敢買!

於是,大起大落的刺激來了,1883年10月,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導致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

當時礦業股票暴跌,形同廢紙。於是股市崩盤,股民血本無歸,紛紛上天台思考人生。

二十多年過去了,一茬散戶的墳塋上長滿了荒草,又一茬散戶起來了。

1908年10月,中國中央銀行成立,進行幣制改革,發行紙幣:銀元,同一月,央行金融局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

在政府組織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上海人買賣股票,都是到固定的茶館聚合,洽談股票交易,這就是所謂“茶會”。

也就是由大商人何世葆、周韶笙、吳川如、孫子瑜等人成立的平準、華商、信通等股票公司,無數股票掮客活躍其中,沒有任何監管。

政府的證券交易所成立,規定了上市交易的公司的質地和門檻,固定了交易時間,上下午各兩個小時,買賣標的分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外國貨幣等;

買賣手段為,彼此對做,一經講定,報告交易所管理人記錄;

行情逐日向同業公佈,印送行市單;

股票佣金,按實價在五折以上者,收1%,五折以下者,收0.5%;

股票交易均為現貨。

……

市場規範了,加上這幾年中國工商業愈發興旺,掛牌交易的股票越來越多,到1910年初,已經達到了兩百多家。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