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營山縣城,老李夫婦艱難地從興高采烈的人群中擠出來,快過年了,集市的人非常多,看來大家夥是真的都有點錢了,要是擱在往年,即使是過年,集市也沒這麼多人。

老李的築路工作隊前天才放假,結算了這個月的一兩二錢銀子,今年他跟著築路隊幹了八個月,賺了十兩銀子。

年初,家裡五口人分了三十畝地,媳婦李胡氏跟著爹孃伺候莊稼,爹孃給別人扛了一輩子活,活到五十多歲,第一次給自己種地,每天高興的眉眼都是彎的,伺弄莊稼那叫一個用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今年又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除去給政府的三十鬥稅糧,剩下的將近二十石米,夠明年一年全家吃的,還有餘。

多少年了,第一次不用擔心口糧,手中有糧心裡不慌,那是一種非常踏實的感覺。

李胡氏閒餘時間還紡毛線,編坎肩、手套貼補家用,今年一年,李家是又有錢來又有米,所以,今天夫婦二人來趕集,沒想到集市裡這麼多人。

“當家的,還有啥沒買?”李胡氏問道。

“一條魚、五斤豬肉、一罈子酒、衣衫、鞋襪,還抓了兩把糖塊……”老李看著袋子裡的物事,一件件數著,“都買全了,家走吧。”

“走吧,這人也太多了。”李胡氏說。

兩人透過城門,向胡家臺村走去,路上不時遇到熟悉的鄉親們,不斷打著招呼,大家都是大包小裹地辦齊了年貨,和他們一樣,相鄰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進村後,老李看到兒子李乾正在和孩子們在村路上玩耍,想起一事,喊他過來。

“爹、娘,你們回來了,都買了什麼?”李乾玩的滿頭大汗,跑過來扒著袋子問道。

“你們學校不是今天看成績嗎?你怎麼樣?”老李問道。

李乾開心地說,“爹孃,看看,”這孩子說完,從兜裡掏出一枚銀圓,喜滋滋對爹孃道,“民國小學一等獎學金。”

然後,他對著銀圓吹了一口,放到爹孃的耳邊讓他們聽,那悅耳的聲音多麼的美妙,多像他們現在的生活啊。

今年,中國老百姓可是**出這民國與前清的區別了,普遍地,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

以前,除了皇糧國稅,還有雜捐雜差更要往上加幾倍,想自己從牙縫裡面省點糧食出來,到集市上面換點油鹽什麼的,路上要過好幾個路卡,進出城門都要上供的。

更困難的人家,幾乎天天有地主組建的催租局子來堵門,窮苦人每天都覺得活在水深火熱裡面,勉強吊著一家性命罷了。

但民國了,路卡、釐卡、城門的鬼門卡子都撤了,不用上供了,除了要交稅糧外,雜捐雜差全取締了,老百姓當即寬鬆不少。

再加上分了地,做工賺錢的機會也多了,生活一下子地覆天翻,嘗到了作為人的樂趣,莊稼人也能挺起腰來了。

官老爺少了,縣令叫縣長了,多了個什麼議會,反正當官的現在對老百姓,態度都很和善,聽說和那個什麼投票有關。

這都是老李在夜校聽來的,今年被逼著,老李也學了幾十個字,至少家裡人的名字都識得、會寫了。

現在縣衙,不,縣政府裡邊不審理案子了,告狀要去那個叫法院的地方,而且,打官司不用花錢了……

1907年年底,《京報》主編邵飄萍寫了一篇長文:《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很好地總結了過去兩年國家的變化。

“……一個昏君可以毀掉一個國家,全國上下供奉一人,這種事情在我國永遠消失了!新生的民國,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並且,這一點用憲法確立了下來。

透過議會選舉,選出真正有能力、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擔任國家的各種職務,同時,這些人還要接受議會的監督,不可以肆意妄為。

票選,招聘官員,雖然也要考試、培訓,但是,要的是經世致用,再也不需要經年累月鑽研無用的八股,這是什麼?這就是革新、革命!這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國的官好當,似乎只需要透過政府的考試、培訓後就可以當上,但民國的官又不好當,因為這不是官,是公務員、服務員,是為老百姓服務的。

制度建立了,廉政公署成立了,沒有人敢貪汙了,民國體制下,官員必須在意百姓的看法,

一場土地革命,讓大多數沒有消費能力的底層百姓,擁有了消費能力,從而擴大了商品總需求。

讓糧米填飽肚皮,讓地窖的銀子流通起來,讓商人階層賺到了利潤,人們幸福了,經濟活躍了,中國一片歡騰……

民國的總統共和制,是為中國未來千年鋪平了道路,或許能改變幾百年就戰火紛紛改朝換代的悲劇更迭。一切只為中國更好,中國人更好……”

一年又要過去了,中國人民付出汗水得到收穫,像老李一家人獲得的豐收的喜悅,在全國各地上演,變成了普遍現象。

鐵路、公路、水利溝渠在延伸,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座座礦山被開挖,一處處田地,一點點努力,漸漸匯合到一起,組成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大的國家。

實踐證明,只要給予中國人民和平穩定的環境,勤勞善良的人們總是能讓國家和自己的生活變的越來越好。

新年前兩天,民國總統林重在他的辦公室,會見了剛剛從美國回來的馮如。

清光緒十年(1884年),馮如生於廣東恩平一個貧農家庭,他從小熱愛手工,經常用泥土、木棍等物製造成一些小車、小工具等模型,特別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輪”給小夥伴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左鄰右舍都誇他將來一定是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

馮如十歲那年,跟著在美國舊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去了美國,到紐約一家工廠半工半讀,學習機械制造。

兩年後,馮如靠著打工賺來的錢,進了一家學院,攻讀機器製造專業。他學習非常刻苦,為了交納學費,馮如還要利用課餘的時間去打工,儘管如此,馮如的學習成績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

學校見馮如學習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績出眾,決定免去他的學費。5年過去了,馮如果然具備了廣博的機械制造知識,他通曉36種機器,還製作了一些抽水機和打樁機。

他設計製造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由於效能良好深受使用者的歡迎。馮如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機器制造家。

1903年,得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製造飛機,此舉得到了當地華僑的贊助。

他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第二年,馮如製造出第一架飛機。

不過進行試飛時,沒有成功。一年後,馮如製造出第二架飛機,飛機試飛,已經升空數米,突然墮落,馮如未受傷。

1906年上半年,馮如又製作了一架飛機,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獲成功,受到旅美華僑的讚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

於是,他決定回國效力。

馮如在天津上岸,得到訊息的林重派人去熱情迎接,在總統府辦公室,兩人親切交談,馮如表達了為國效力的決心,林重非常高興,表態堅決支援他研製飛機。

在飛機出現後的最初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工具,主要用於競賽和表演。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先是用於偵察,為陸軍部隊作耳目;繼而裝上機槍,專門進行空中格鬥;後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面陣地。

這樣,在大戰的硝煙中,誕生了一群"鐵鳥"--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和教練機。飛機就這樣和戰爭結下了緣份。

第一次大戰初期,參戰各國約有飛機1500架,而到戰爭末期,各國在前線作戰的軍用機達到8000多架。

四年中,交戰雙方用於作戰的飛機有十幾萬架之多,說“戰爭是軍用機的催生婆”一點兒也不過份。

在戰爭中,飛機的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飛機的速度在1914年時,一般是每小時80~115公里,4年後增至180~220公里。

飛行高度從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飛行距離從幾十公裡增大到400多公裡。大戰初期飛機的重量只有幾百公斤,到大戰後期,有的戰略轟炸機如英國的漢德萊佩季V/1500,總重約13600公斤,最多可裝彈3400公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機從誕生到發展,後成為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使過去以海、陸為主的平面戰爭變成以包括空中在內的立體戰爭。

到1918年,機槍已經成為戰鬥機的標準裝備,個別機種開始試裝威力更大的航空機炮,全金屬的單翼飛機也開始試飛試驗。

“馮先生,我國馬上成立一家飛機製造廠,由您來負責,不過,不要著急,製造技術是一點點成熟的,先從招聘人才開始吧,至於款項,需要多少就撥付多少。”

現在的飛機飛的又低又慢,機槍子彈一梭子過去,保證掉下來,暫時在戰場作戰是指望不上的,不過,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當然要開展飛機的研製,就從現在開始吧。

林重這樣表態,馮如非常高興,在美國聽到祖國崛起的訊息,他經常激動的夜不能寐,這不,剛剛造出一架能成功飛行的飛機,他就回來了。

“總統放心,我一定讓中國製造的飛機,飛的最高最遠!”馮如興奮表態。

要過年了,這些日子,林重和內閣、兩院到處送溫暖,新年前一天下午,他到城外一家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出來後,已經接近傍晚。

遙望廣闊原野,夕陽映照下,天空呈現出火焰一般的霞光,一抹殷紅色的夕陽掛在西天上,漸漸下墜,越來越低。

林重駐足觀看,西天的最後一抹晚霞融進冥冥的暮色之中,呈現出青黛色的輪廓,煙嵐浮動,大地一片混沌迷茫,1907年即將結束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