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一團姜虎子部演習時候,演習總指揮劉老疤臨時下達了更改行軍路線的命令,第三天五團李大壯部演習時候,路險難行的厲害。

三天後,演習結束,講評總結時候,總分十分,十團獲得八分,一團七點九分,五團七點八分。

在具體講評討論時,賀剛帶隊衝鋒就是丟分項,他以指揮官的身份,已經不能身先士卒了,他的戰鬥位置應該在後邊,而姜虎子部在接到臨時更改行軍路線命令時,應該拋棄一切輜重,輕裝迅速前進。

李大壯部情況類似,既然路險難行的厲害,指揮官首要保證的是按時抵達戰場,而不是依然拖著沉重的炮車,而遲到戰場。

這次大比武,軍官士兵對德制武器非常滿意。

林重表揚了排名靠前的團,分發了物質獎勵,但對排名靠後的幾個團,他也沒有批評,依然以激勵為主,因為整個部隊戰鬥力提高的還是很多的。接著進行的民兵比武,也搞的很正式,先是在各團駐地內部篩選,然後再進行綜合比試。

大比武結束後,林重簽發命令,成立忠義救國軍四旅,旅長賀剛,轄六團和七團,成立五旅,旅長姜虎子,轄一團和五團。賀剛空出的十團團長由李石頭擔任,姜虎子空出的一團團長由苟三擔任。

然後從民兵中挑選出一萬人,加入正規部隊,十個團均由兩千人漲至三千人,每團四營。警衛連升級為警衛營,李東從連長變營長,全營五百人,給忠義軍錦州辦事處五百人名額,加上瘸狼的情報部三百人,忠義軍全軍三萬一千三百多人。

林重在會議上表示,第一,以老帶新,全軍迅速形成戰鬥力,再次提出‘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的口號。第二,全軍軍官繼續到軍校輪訓,此次升遷營長連長時,參考了軍功、軍校成績和比武成績三項,第三,部隊會在六七月份再次擴軍,依然以這三項內容為參考,提拔各級軍官。

部隊大比武結束後,林重找洛克菲勒財團的經理道格拉斯,讓他幫助從美國訂購履帶式拖拉機一百輛,履帶兩百條,內燃機二百臺,柴油二百噸,約合六萬多加侖。

上次從上海搶回價值一千八百萬兩白銀,其中實物白銀五百萬兩,英鎊、法郎、馬克、美元等各個國家紙幣約合一千三百萬兩。

美國人是金錢至上,只要有利潤,他們什麼生意都做的,日俄已經開戰,俄國此時根本不敢惹美國人,況且只是運送人員和貨物到忠義軍這裡。

道格拉斯並不細問林重用來做什麼,詢問工程師後,他報了個三百萬兩的價格,林重不還價,直接扔給他幾箱子美元作為定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沒錯,他就是要將拖拉機改成坦克,內燃機坦克。

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輛汽車,但汽車的致命缺陷就是,它只能在平坦的硬路面上行駛,在鬆軟、泥濘或坑窪不平的路面上,就開不起來了,遇到障礙也很難逾越。

很多發明家試圖解決這個難題,最後,美國發明家本傑明·霍爾特發明了履帶式拖拉機,兩條履帶就是兩個矩形平面,履帶與地面接觸降低了壓強,加上履帶自己的滾動驅動能力,1890年,本傑明製造出蒸汽機拖拉機。

而1892年,壓縮點火式內燃機就研制成功了,以柴油為原料,此時已經用於固定式發電機組。

汽車是什麼?四個輪子,一臺發動機,一個房子,兩個沙發。坦克就是加了火炮鋼板的拖拉機嘛。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德國研製的坦克,就是從履帶式拖拉機得到的啟發,甚至直接用拖拉機改裝。二戰時候,蘇德戰場上,雙方都曾把當時正在製造的拖拉機拆掉,換上當時在戰場上撿到的炮塔,直接裝到拖拉機履帶上,如此製造簡易坦克。

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完,林重回到自己在通化的辦公室,拆開一把98式毛瑟步槍,也搞起了他的研究,他算不上槍械專家,但對槍是非常熟悉的,幾天前,他拆解開98式毛瑟步槍,發現只要稍微改進一下,就可以改成半自動步槍。

而且,毛瑟步槍的效能相當穩定,把閉鎖機構改為槍機擺動式,弧形彈匣裝在機匣右上方,射擊時槍管後坐,使受彈器旋轉,將槍彈左移至進彈口,再由推彈杆推人彈膛。

退殼機構為撥殼式,槍管後退使撥殼挺下端與機匣退殼面相撞產生迴轉,上端將彈殼從膛內撥出,並從下方滑出槍外,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就差不多了。

當然,具體做起來也不那麼簡單的,林重動手能力不行,他還是來到了技校,找到了一堆工程師,將步槍拆解,然後說出了想法,讓他們實現。

各國此時都在研究半自動步槍,不過從零到一總是差著一層窗戶紙,都沒有實現突破,德國來的工程師中有一個叫托馬斯的,曾經在一個研究所工作過,接觸過半自動步槍研發專案,此時聽林重一說,當即受到啟發。

他沉吟著說,“如果這樣的話,要把導氣裝置改一改,可是,裝在槍膛正下方真的沒有什麼問題麼?自動彈出來的彈殼會不會傷了槍手?”

“還有,會不會出現彈殼彈不出來的情況?”他又道。

“傷著槍手的情況應該不會出現,托馬斯先生,就由你牽頭,成立一個項目組,按照我的建議,研發半自動步槍。”林重道,托馬斯高興地答應了。

1904年4月底的一天,鐵嶺北部五十裡的夏家溝,兩支部隊正在激戰,日方是日軍一個小隊和大隊的‘東亞義勇軍’人馬,俄方是一營俄軍與‘花膀子別動隊’。

自從戰爭爆發,日軍對俄軍的補給線就沒有停下騷擾破壞,圍繞著鐵路幾乎天天爆發戰鬥,今天的地形是精選的,兩面是大山,中間夾一深溝,馮德麟率一隊人馬在東南,負責中間突破。

湯大虎率一隊在西北,負責兜底,一個日軍中尉帶著一個小隊,負責攔頭,日軍小隊一百多人,馮德麟的東亞義勇軍土匪們有上千人,他與湯大虎每人領五百多人。

重機槍一挺,輕機槍十挺,足以壓制敵人,又是伏擊、以逸待勞。日方原以為這一仗不難,誰知道老毛子來了三百多人,花膀子別動隊出動了將近兩千人,張宗昌和金壽山都帶隊來了,大有將他們包圍殲滅的架勢。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