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群在一片歡鬧聲之中度過了愜意的晚餐時光,雖然所有恐龍都吃得很滿足,但有一個現實問題也立即凸顯出來,那就是他們一頓飯就將這個龐大的野牛群去掉了十分之一。

如果按照三天吃一頓來算,一個月之內,這個龐大的野牛群就會絕跡了,所以幾年來,龍群雖然勢力龐大,沒有任何生物能威脅到他們的生存,新一代的小龍也誕生了,將龍群數量擴大了十分之一。

但隨之而來的窘況已經凸現出來,很多如野牛一樣的大型動物在這片河灘慢慢絕跡了,遭受同樣命運的還有角馬、斑馬、野鹿等群居動物群,龍群聚集地附近的食物鏈越來越不平衡,大肆屠殺獵物造成的後果,已經逐步顯現出來,食物量會變得越來越稀少。

這種局面和新生代初期一樣,那時龍群在幾天之內,就可以將周圍幾十公裡內所有能吃的動物一掃而光,導致龍群的數量一直都無法擴大,最終不得向小體型進化,而且數量一直都保持稀少狀態。

按照這幾年的食物量來判斷,龍群想要大規模繁殖的希望又將成為泡影,每增加一個小龍,食物消耗就大了一分,長此下去,龍群數量和非洲野獅子一樣,不可能大規模膨脹,只能保持在一個較小規模。

這種局面與張鈞期望能夠儘快讓龍群發展壯大的初衷相違背,如果龍群數量不足,就根本無法讓更多的恐龍參與文明社會建設,也就是沒有更多的勞動力參與構建新的技能、新的生產技術等一切與新文明有關的成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張鈞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很多遍,他想到了人類祖先應該在幾千年後就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和其它農作物的種植技術,用以滿足人類群居之後大量的食物需求,這個方法開始被張鈞考慮在內。

而恐龍一直都是純粹的肉食動物,所以人類的種植作物對他們毫無意義,除非張鈞有辦法將恐龍變成雜食動物。

雖然千萬年來,的確有的恐龍朝著這個方向進化,已經具備了食用植物的能力,但異特龍和飛躍龍、五彩飛龍都還是純粹的肉食性動物,他們無法消化植物纖維,因為他們的胃裡面,沒有消化澱粉等植物成分的消化酶,他們只能消化肉食中的營養成分。

所以如果要模仿人類祖先,開始發展種植技術,來滿足日益龐大的食物消耗,只能走另外一條路,那就是圈養動物,和人類養豬、牛、羊、雞等家禽一樣,將龍群最常消耗的食物,進行大規模的養殖,使得龍群的食物在可控範圍內大量繁殖,這比野生狀態下食物的繁殖將更快更好,數量一定會越來越龐大。

這種辦法是此時比較適用的方案,只要掌握基本的養殖技術,就可以讓獵物在圈養區域內大量繁殖,不過張鈞卻瞭解,養殖技術之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疾病疫苗的注射。

在當今時代,這一點根本無法完成,所以一旦食物出現傳染病,只能及時全部銷燬,沒有其它辦法可以控制疾病的蔓延,如果發生大規模的瘟疫,就如同人類社會突然爆發的乾旱,導致植物顆粒無收,從而大量人類被餓死的現實,那是恐龍也會因為飢餓,大量死亡。

在生產技術水平落後的狀態下,張鈞也無可奈何,這種事情是無法避免的,它肯定會導致飢餓的蔓延,也可能和人類社會一樣,會產生因為食物而引發的社會動盪和戰爭。

不過看著這些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總好比看著那些野牛絕跡要好很多,總體看來,圈養的好處還是大大多於它的弊病。

想到了這個環節之後,張鈞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了,他準備將捕獵的數量控制在一定的小規模,從而保證附件生物鏈的完整和生態平衡,而採用養殖技術來圈養動物,來解決絕大部分食物需求。

吃飽喝足的張鈞,沒有像身旁後代們那樣無憂無慮,他們都是吃了上頓不管下頓的主子,有時食物不夠,在飛龍引導下,他們會跑出幾百公裡去捕獵,而長此下去,他們必須跑出更遠,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那樣龍群必須得向非洲中部遷徙才可以,但到了中部之後,食物量基本也是固定的,總有一天,當龍群的數量漲大到一定的規模,食物會被吃個精光,到時候龍群之間,只能依靠戰爭來奪取必須的食物,從而將他們的數量再次壓縮到一定的小規模。

文明社會和野蠻社會的區別之一,是智慧生物的群居,和在各自在固定區域生產勞作,形成固定的生活圈子,而不像蠻獸那樣,一年要遷徙好幾個地方,又或是如遊牧民族一樣,按照季節遷徙到不同的地方。

張鈞吃飽之後,就再次想起了食物問題,他打算在最近就開始嘗試圈養,讓龍群尋找合適的地域,將他們需要的動物圈養起來,形成大規模、大區域的養殖區,至少將食物量擴大三倍以上,這樣龍群的數量才有可能繼續擴大。

食物被保護在圈養區內之後,就可以最大限度防止他們被其它肉食動物捕獵,野狼、鬣狗、獅子、豹等肉食性動物會經常出沒,龍群想要擴大種群數量,就必須對這些動物下狠手,讓他們在附近區域絕跡,讓龍群成為幾乎唯一的中型肉食性動物,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動植物資源被恐龍獨家享用。

遠景規劃制定完畢之後,張鈞就開始向各個分部分派任務了,不久之後,就可以看到成隊的飛躍龍和飛龍在各處考察,他們是在替張鈞選定合適的地形,適合養殖各種類型動物的區域。

野牛群最喜歡的就是大草原,他們喜歡吃草,所以有幾片豐富的草原被選中,但那些野牛體型龐大,要想將他們圈養起來,必須有足夠強大的柵欄,否則它們很容易衝破壁壘逃出去。

給野牛做柵欄的任務只能由大型異特龍完成,因為能圈住野牛的柵欄必須非常粗壯,而且還要給野牛做一些能遮風擋雨的牛欄,讓他們有遮陽避雨的場所,所以圈養野牛的工程量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將一片一平方公里的草地圈起來,圈養野牛,那就要做幾公裡長的柵欄,還有很多的牛欄才可以,而且草地上的野草很快會被吃完,必須人工採集野草來餵養野牛,這樣才能保證牛群達到一定數量。

如果僅靠自然野草去養殖野牛,野牛的數量也無法滿足龍群的需求,所以圈養任務十分繁重,需要很多的恐龍充當養殖場的員工,包括清理牛糞,採集野草等任務都很繁重。

另外還需要有牛欄的養護維修工,還需要有保安,負責驅趕或是滅殺其它的肉食動物,一個圈養區形成之後,一個小型的社會就會立即產生,社會分工將比原始部落文明要複雜很多,恐龍將各司其職,共同完成養殖任務,這已經將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所以根據工程量計算,這些養殖場完成建設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情,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形成一定的規模。

南雄的人很快在南部的一片草原選擇了一個利於圈養的區域,那裡有一處大草地,那個草地三面環山,只有一面有缺口,如果在那裡圈養野牛等動物,可以省去一定的工程量,只要用柵欄攔住一個方向即可,當然有些山地需要人工開鑿,進行一定程度的建設施工,才能防止野牛爬上山去。

這是一片直徑大約有五百米的小山谷,平時是一些草食性動物的樂園,此前龍群也在這裡有過捕獵的經歷,這裡是牛、羊、鹿、馬等動物經常出沒之地。

南雄找到這裡之後,就帶著張鈞和幾位老祖,親自到這片區域考察了一番,張鈞根據最近開發的幾個區域來挑選,最終選擇了這一片較為廣闊的草地,作為龍群養殖的試點區域。

前世有很多地區被劃分為某某試驗區,張鈞也覺得有必要先在這裡搞一處試驗區,畢竟他對養殖沒有什麼經驗,需要看看人工養殖的結果如何,如果能夠成功圈養,那日後就會在廣大地區進行推廣。

這個過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一切生產活動都必須經過大量實踐過程,才能熟練掌握應有的生存技能,包括可能出現的狀況、問題,都必須考慮在內,一旦養殖技術完善之後,大規模推廣就可以安心進行。

張鈞模糊記得前世的養牛場大多數都是圍建的建築,很多養牛場和養豬場一樣,都是將牛圈養在水泥柵欄內,在大頂棚的室內進行餵養,偶爾也會將野牛放出吃野草,那些頂棚內有現代化的水池、糞便清理系統、空調、燈光照明、草槽、鼓風機、醫療等一系列裝置。

而現在的生產條件根本無法滿足這麼多需要,只能滿足其中的一小部分,有很多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