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或者具體說要擁有一個可汗稱號,實際上也是有它的一套傳承體系和規矩的。

而且這個規矩還很大。

那麼,就有個問題,歷來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落首領,都可以成稱為可汗,跟草頭王似的,聽起來好像不怎麼值錢啊!

是的,從事實上來說,光是一個可汗,也確實不怎麼值錢。

真正有含金量的,其實是可汗前面的頭銜。

比如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天可汗這個稱呼,它的尊貴之處,就在於這個天字上。

實際上按照音譯來說,天可汗可以被翻譯成登利可汗或者登裡可汗,也可以直接一點稱為騰格里汗。

之所以會被稱為天可汗,那是唐朝的翻譯人員和草原上的部落首領,集體拍馬屁的傑作。

天可汗,聽起來就威風啊!簡直就好像是世界之王一樣。

而且還能解釋的通,因為騰格里在突厥語中就是上天,蒼天,天神的意思,甚至很多草原民族最初的信仰就是騰格里。

這個詞的生命力極其強悍,一直傳到了後世共和國時期都存在。

蒙古人的長生天,也就是騰格里,所以登利可汗、騰格里汗翻譯成天可汗,也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誠然,在草原可汗的體系中,騰格里汗,確實要高出其他汗號,那麼一點點。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把騰格里汗認為是眾汗之汗,是不正確的。

不過,在經過了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兩人的接力之後,騰格里汗這個名號,也開始在草原民族心中,變得更加尊貴了起來。

再來看看菊兒汗這個稱號,後世也喜歡把它翻譯成眾汗之汗。

這也是不正確的,因為菊兒汗的菊兒這個詞,實際上也可以被翻譯成古爾或者處羅。

也就是說,菊兒汗是等同於古爾汗和處羅可汗的。

而他們的詞源,就是闕,按照後世拉丁字母的拼寫就是Kul,讀音正好與闕近似。

它的本意是榮耀或者光榮,所以菊兒汗、處羅可汗、古爾汗的本意是榮耀可汗。

那麼,為什麼菊兒汗會被稱為眾汗之汗?

甚至後世某些人把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也稱為菊兒汗國,還理所應當的把這個稱號說的尊貴無比。

那得從唐太宗說起。

當年唐太宗征服草原之後,突厥、薛延陀、鐵勒等部,推舉唐太宗為登利可汗,也就是騰格里汗,然後被唐朝官員轉手就翻譯成了天可汗。

等到唐太宗去世,唐高宗繼位,但在草原上的規矩是,可汗的位置可以繼承,但是可汗的尊號是不能繼承的。

因此,此時漠南漠北各族,準備也來個推薦大會,再給唐高宗上個可汗的尊號。

但這事被唐朝燕然都護府,也就是後來的安北大都護府官員知道了,差點沒給嚇尿。

你們他媽的找死是怎麼的?

這麼一推舉,豈不成了大唐皇帝要漠南漠北各族推戴才算?

那是不是說,以後的皇帝繼位,得不到你們推薦為可汗還不能當了唄?

瘋了嗎?這哪是在推舉可汗,你們是在民主選舉大唐皇帝啊!這不是純純的腦子有問題嗎?

明白過來的漠南漠北各族首領也給嚇壞了,立刻就熄了繼續推戴的心思。

可是那也不能不給唐高宗一個可汗稱號啊!那也是要捱打的。

於是諸部首領就忍痛做了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把天可汗,也就是登利可汗這個稱號,一直讓唐朝皇帝傳承下去,唐高宗也順利成為了天可汗。

等到後來唐朝衰落,可仍然還是保持了相對強大的武力,加上草原民族依賴中原朝廷的物資,於是這個天可汗的稱號,竟然按照這個習慣,一直傳續了下去。

但實際上,在草原民族心中,自安史之亂,天可汗的傳承,就已經不存在了。

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唐廷邀回鶻可汗入中原平亂,還屢次被回鶻人侮辱,就已經不能被稱之為天可汗了。

所以唐廷的天可汗中實至名歸的階段,也就在唐玄宗時期終結。

後來雖然也有草原部族繼續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那不過就是想著來騙朝貢和賞賜而已。

但這天可汗沒了,草原上還有沒有可汗呢?

有!也沒有。

有,是說可汗一直都存在,比如什麼懷仁可汗、忠貞可汗、保義可汗什麼的,只看名字就知道,這是沒有尊號的可汗,是唐朝賜下的。

那位被唐太宗戲耍的夷男可汗,汗號叫做真珠毗加可汗,這也不是尊號可汗,是帶有宗教意味的自稱。

所以也可以說是沒有,因為他們的可汗稱號,要麼乾脆用自己的名字,要麼是唐朝賜的字,以古突厥語上的尊號可汗,一個都沒。

唯一帶有一點點尊號的可汗,就是龐特勤建立喀喇汗國之後,自號毗加.闕.卡迪爾汗。

他這名字中,這個闕,就是可以被翻譯成菊兒和處羅的那個Kul。

但實際上,龐特勤自己也知道,這個菊兒是他在自娛自樂,不會有人承認。

所以都沒敢直接稱菊兒汗或者處羅可汗,而是加了毗加和卡迪爾來遮掩。

所以不管是他的子孫,還是周邊部族,都一直以卡迪爾汗來稱呼龐特勤,絕口不提那個闕字。

而且,碎葉諸部上給張昭的菊兒汗稱號,實際上就是龐特勤用過的這個闕字。

聯想到碎葉曾經也是龐特勤喀喇汗國的國土,不得不說,自稱菊兒汗,喀喇汗國是有傳承的。

張昭當時不知道,還笑呵呵的接受了。

等回到涼州才知道,瑪德,原來是這麼回事,實在太羞恥了!所以他再也沒讓人提起過菊兒汗這個稱號。

而喀喇汗國,在龐特勤之後,就開始走偏了。

他們不敢用尊號,改成了正可汗為阿爾斯愣汗,也就是獅子汗,副汗為布格拉汗,也就是公駱駝汗,而且還可以一代代往下傳。

從天可汗,變成了代表動物的獅子和公駱駝,這什麼牛馬?

逼格已經低到海平面以下了,所以這當然也不是尊號可汗。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耶律大石在得到回鶻、蔑兒乞、烏里古、室韋等十數個民族部落共同推舉為菊兒汗之後,天下間,特別是草原部族那麼震驚了吧。

因為自從唐玄宗去世的762年起,到耶律大石被推舉為菊兒汗1132年止,整整三百七十年了,草原上第一次出現了諸族共推的尊號可汗-菊兒汗。

快四百年間唯一的尊號可汗,當然要被下面的一票用名字、宗教、奇奇怪怪動物為汗號的小可汗,稱為眾汗之汗了。

而這次,經過了菊兒汗尊號的忽悠之後,張天王也狠狠惡補了關於草原可汗上尊號的規矩。

他發誓,要把這被忽悠的羞恥經歷,變成事實。

他要當這一百八十年來,唯一的尊號可汗!

其實在這之前,有一個人也能得到尊號可汗,那就是張昭的便宜伯父耶律阿保機。

但耶律阿保機不敢當,因為他們契丹人是搞可汗世選的,他要是敢去要尊號可汗,那不就坐實了契丹這種制度的合法性了。

所以耶律阿保機為了把契丹可汗的位置傳於子孫,乾脆不去要尊號可汗,而直接當皇帝。

可以說,這都被逼的,要不是耶律阿保機為了把世選制變成世襲制,早就自己跑去讓人推戴上尊號了。

至於,草原尊號遠不如中原帝號尊貴的問題。

比如唐太宗得到天可汗稱號後,幾乎沒有用過,還是以大唐皇帝的資格下令。

還有滿清諸帝,也從來沒用蒙古人上的尊號,而是稱大清皇帝的問題。

這實際上是中原天無二日的文化所決定了的,草原可汗和帝國皇帝,必須要有一個高低,所以他們更喜歡用更尊貴的皇帝稱號。

但張昭不這麼覺得,尊號可汗多好的東西啊!

可以用大攪動大漠風雲,可以將草原禍水向西邊引,可以增強草原民族的向心力。

當然要用,還要用好。

這或許就是張昭和歷代帝王最不同的地方,因為他知道西面有什麼,而不是只看著中原天下。

武裝草原各族,同化他們,再以他們為爪牙,一路向西給他們尋找一條生路,更以此激發漢人不斷出塞的豪情。

這不比糾結尊號可汗和皇帝用哪個更好,要美滋滋的多?

二月初二龍抬頭,張昭在焉耆築點將臺。

拜白從信為西路招討使,率馬殺才、李存惠諸將。

以降將翟國忠為嚮導,共計騎兵一萬五千,出白水軍城,一路向西收復張堡守捉(烏魯木齊),烏宰守捉(瑪納斯)等地。

再拜慕容信長為北路招討使,領黃英達、折德願、慕容延釗、王審琦、趙匡胤等人,率軍一萬二千。

以黠戛斯部行商為嚮導,出庭州北上,再往西,招討玄池(齋桑泊)附近的黠戛斯人。

三月中旬,白從信、李存惠等將收復張堡、烏宰二守捉城,並發現了葛邏祿人和薩克圖的蹤跡。

三月底,慕容信長等將,到達瑪納斯湖附近,並將此湖命名為大鹽池。

但因風雪太大,原定於繼續北上,到達原大唐陰山都督府的計劃未能成功,當然也沒能繼續北上到達玄池。

但慕容信長知道張昭派他北上是為了什麼,大軍過不去就派小部隊。

遂遣章西豹率五百精騎,與黠戛斯行商繼續前進,他則率軍回頭,往白從信部靠攏。

四月底,慕容信長與白從信合兵一處,三萬大軍繼續西進到了黃草泊,也就是後世艾比湖附近。

大軍隨即發現並突襲了在此觀望,還想進入庭州的薩克圖部。

雙方大戰兩個時辰,薩克圖再次慘敗,被迫帶著數千殘兵敗將繼續向西,脫離葛邏祿諸部,逃到了烏古斯人的地盤上去了。

五月底,白從信、慕容信長、李存惠等,帶著葛邏祿踏實力、熾俟兩部首領豪酋返回。

兩部首領向張昭進獻了白駱駝、白馬、白牛等貢物,表示臣服。

六月中,碎葉郭家、護聞城總督拉希德.薩來曼、薩曼波斯埃米爾哈米德,均派人到達了焉耆。

六月底,前進到原大唐陰山都督府的章西豹回來,還帶來了幾個黠戛斯部的小王和一些虎皮、狼皮作為貢物。

至此,推舉尊號大汗的各個條件,基本達到了最低標準。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