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面上。

看著面前剛剛出土的銅殿。

徐雲整個人不由陷入了沉思。

按照光環當初的提示。

《永樂大典》在現世之後,便會啟用【正本清源】的效果。

也就是民族凝聚力+10,法度公證+10,社會戾氣面-5,惡行-5。

和p社遊戲相比,就差個社會學+10了。

不過徐雲原先以為所謂的‘現世’是指將《永樂大典》從地底下挖出來,但眼下看來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

想想也是。

嘉靖皇帝逝世於1567年,也就是《永樂大典》在地下埋了整整456年的時間。

雖然銅殿之內沒有積水,但這部著作的狀態必然也不會完好到可以直接開箱後暴露到空氣中。

換而言之......

如果開啟過程中出現操作不當,它很可能就會遭遇損毀。

一旦《永樂大典》出現缺破,那麼所謂的現世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想到這裡。

徐雲的內心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反正到了這一步,急也急不得了。

隨後他走到銅殿所在區域的邊上,看了眼正在檢查氣密性問題的翁同和童懷軍,對姜成谷問道:

“姜處長,現在銅殿既然已經出土,不知道上頭什麼時候會對它展開啟封工作?”

姜成谷看了他一眼,嘴裡報出了一個時間:

“就在今天。”

徐雲:

“????”

媽耶?!

我聽到了啥?

今天??

這未免也太快了吧?

眼見徐雲的表情有些茫然,姜成谷便又掃了眼一旁的攝像機,解釋道:

“小徐,你應該知道,全網對這次的永陵挖掘關注度很高。”

“今天的觀眾量級之大,甚至可以和當初科大幫你正名的那場發佈會相媲美。”

“尤其是在銅殿被挖掘出來後,直播間的總人數更是達到了直播至今的峰值。”

徐雲聞言點了點頭。

這事兒他倒是知道。

整個永陵專案從施工當天開始就全程進行了直播,持續時間足足有二十好幾天。

在今天之前。

直播間全網的真實觀眾人數並不算多,除了第一天外,b站、抖音、頭條等平臺加起來的人數大概在100-200萬左右浮動。

最少的午夜時段只有十幾萬人,最熱鬧的時候也就四百萬左右。

這和當初火神山號稱全網五千萬、實則700萬的觀眾數量相比要低不少——畢竟火神山當時的社會背景比較特殊嘛。

不過在今天挖掘開始後。

直播間的人數便迅速開始上升。

在週末時段的加持下,全網各大平臺加起來的總觀眾數已經突破了1500萬。

這個數值在銅殿挖掘階段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畢竟在此之前社會面是不知道銅殿的存在的。

對於大多數路人而言。

他們只聽聞根據早先的‘遙感技術’檢測結果,在永陵後殿下方存在有某個大型物體的蹤跡。

但至於這個東西到底是個啥,所有人都一無所知。

有人猜這是一個大箱子。

也有人猜那是一副巨大的棺材。

甚至還有人腦洞大到認為這是西方《聖經》裡的約櫃......

而眼下隨著挖掘的深入,大家才進一步知道這是個銅殿。

那麼問題來了。

這個銅殿裡可能會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

絕大多數觀眾都會想到《永樂大典》這個詞——實際上在‘遙感技術’檢測結果出爐後,網路上對於《永樂大典》的猜測便處於一個居高不下的態勢了。

於是乎。

在短短十幾分鍾內。

《永樂大典》的熱度便迅速衝到了熱搜榜第二,僅次於#微博之夜座次#這個話題。

隨後姜成谷頓了頓,下巴不動聲色的朝幾家外媒所在的媒體區努了努,繼續說道:

“社會關注度高,外媒也都在場,大家都在盯著咱們呢。”

“如果我們改天再開啟銅殿,社會輿論倒是其次,保不齊那些外媒就會扣上啥偷樑換柱的帽子了。”

“所以為了不給那些小人詆譭的機會,後殿無所謂,但銅殿必須要在今天開啟——而且全程都要完整直播。”

徐雲再次一愣。

不過很快。

他便明白了姜成谷的想法。

的確。

《永樂大典》牽扯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它的出土對於整個東亞文明區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尤其是眼下霓虹和棒子剛剛一孝泯恩仇,兔子們在周邊局勢上的壓力說實話真不輕。

這時候如果能有個《永樂大典》出土,周邊一些人的算盤恐怕就難以打響了。

因此毫無疑問。

他們...或者說他們背後的意志,定然不會坐以待斃。

某種程度上來說。

今天的挖掘工作和此前科院的發佈會有些類似,必須要做到讓對方辯無可辯才行。

除此以外。

銅殿在開啟難度上與後殿亦是截然不同。

後殿中有著仙丹、帝冠這些相對比較復雜的文物,同時棺槨內嘉靖等人的屍體必然早已腐朽,觀感上顯然不能用於直播——這玩意兒真的會嚇死人的。

但銅殿就不一樣了。

銅殿之內既沒有腐朽的屍體,也沒有需要不同手段進行維護的文物,相對來說是要更加容易開啟。

實際上徐雲不清楚的是。

在過去的二十多天時間裡,姜成谷他們一直就在籌備著這件事,為的就是讓今天的挖掘不存在任何可以辯駁的漏洞。

又過了半個小時。

翁同帶著童懷軍走了過來。

短時間較高強度的工作狀態過後,二人都出了一身汗,連頭髮都緊緊貼合在了前額:

“姜處長,銅殿檢查完畢,首先氣密性沒有問題,另外.....”

說著,翁同又朝姜成谷遞來了一張報告:

“根據掃描儀器的檢測,銅殿內部有很多深桔黃色的陰影。”

姜成谷接過報告看了幾眼,將它交給了身邊的助手,吩咐道:

“小李,你把報告影印一下,傳到媒體區吧。”

小李身子一正:

“明白!”

上輩子是X光機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所有透過X光機的物品在電腦上都會有影象呈現出來,它顯示出來的是物體的輪廓和顏色。

而這些顏色的本質呢,其實是物體密度、質量和數量的反映。

因此在檢查的時候,可以根據影象顏色的深淺,來對物體的品質進行評估。

一般的香皂、肥皂、炸藥、**、木器、皮革制品等呈現的是桔黃色。

件衣服、薄塑膠、少數紙張顯示的則是淺黃色。

至於深桔黃色嘛.....

一般是大捆的華夏幣,高濃度液體或者.....

大量書籍。

雖然重力梯度儀已經掃描過一次銅殿內部的情況,但那種形式的掃描與實物掃描還是有點區別的。

加之這份檢測結果對於媒體與大眾來說也是劑強心劑,某種意義上還是能引起話題熱度的。

於是很快。

各大媒體區的記者手上都拿到了一份掃描報告。

說來也巧。

今天央視網前來直播的記者,正好是前一段採訪過孟亮父子的賀懷。

“銅殿裡居然真的有書籍啊......”

此時的賀懷正坐在休息區裡,手中握著一份還有些發熱的復印件,有一句沒一句的和攝影師老周進行著閒聊:

“老周,難道今天咱們真要見證歷史了?”

攝影師老周是個帶著棒球帽的中年男子,看起來大概四十多歲,鼻樑上架著一副暴龍墨鏡,看起來跟個大導演似的。

由於直播鏡頭統一由挖掘委員會提供的緣故,老周今天的工作很是清閒。

只見他順手捏起塊小石頭在手裡顛了幾下,翹著二郎腿道:

“我看多半是沒跑了,如果不是為了封裝《永樂大典》,嘉靖怎麼可能會在下方再放個銅殿?”

“嘖嘖,聽說今天這事兒外網的關注也很高,聽說已經登上小藍鳥泰國熱搜的榜一了。”

賀懷點點頭,食指輕輕往邊上一戳:

“何止泰國?諾,瞧見那邊那些人了嗎?”

老周順勢看去。

只見距離他們大概十多米開外的另一處休息區內,此時赫然站著十多個表情肅穆的男女。

說來也怪。

對方明明是黃皮膚,並且遠距離一看感覺和華夏人區別不大。

但老周的心中卻瞬間冒出了一個判斷:

“小賀,那些是棒子和霓虹人?”

賀懷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接著又朝那個方向的桌子上打了個眼神:

“嗯,另外他們桌上的那些黑箱子你看到了嗎?”

老周點點頭:

“看到了,怎麼,裡頭是核彈?”

“核彈?核彈他們也得有啊,老美當初送了霓虹人兩顆,但誰讓他們沒接住呢。”

賀懷撇了撇嘴,低聲說道:

“裡頭據說是《永樂大典》現存的副本,大概有二十來本的樣子——這是在入場檢查的時候發現的。”

“棒子和鬼子多半就是打算在《永樂大典》被挖出來後,第一時間要求對內容進行核對,防止咱們造假。”

“說白了就是不信任咱們,以為咱們和他們一樣要作假,一心想著給咱們拆臺呢。”

老周聞言一怔,回過神後狠狠的朝地上啐了一口:

“媽的,這群孫子!”

賀懷又朝他聳了聳肩,看起來倒是很澹定:

“沒辦法,這群孫子不想當孫子,就只能孫子一回了。”

此前提及過。

《永樂大典》在歷史上一共存在有兩種版本。

一種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正本,也叫作永樂原稿。

另一種則是嘉靖時期重錄的副本,一般叫做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

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型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永樂正本在今天之前不知所蹤,下落眾說紛紜。

嘉靖副本則在清朝被許多大臣竊取,後來又被列強掠奪。

全世界現今尚存約400冊,不到原書的4%。

在現存的400冊《永樂大典》...也就是嘉靖副本中。

華夏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有224冊,海對面國會圖書館藏有40冊,約翰牛存有51冊,德國存有5冊。

剩下的基本上都在霓虹和棒子那邊。

不過霓虹與棒子收藏的嘉靖副本數量未知,只能猜測大概是10-20本之間。

結果沒想到.....

今天為了‘證偽’永陵中不存在《永樂大典》正本,棒子和霓虹都把各自的嘉靖副本給帶到了現場。

其實想想也正常。

畢竟《永樂大典》正本光中醫著作就有《蘇沉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等,隨便拿出一樣都能秒殺棒子的《東醫寶鑑》。

更關鍵的是。

很早之前提及過。

現如今很多申遺專案咱們之所以拿不下來,不是因為不去申請自願放棄。

而是因為咱們拿不出可以與申遺專案對等的實物左證——注意,這裡指的是原本。

依舊是以《東醫寶鑑》為例。

《東醫寶鑑》成書於1610年,這是至今儲存最完整的醫學原本。

而中醫呢?

《傷寒論》的原書已經丟失了,雖然條文還在,但至今依舊存在很多細節上的爭議。

例如現如今的《傷寒論》遺失了記載溫病的部分,造成了現在中醫分化成了傷寒和溫病兩大派。

兩個流派吵架吵了幾百年,就連之前疫情的時候都還在撕逼呢。

類似《傷寒論》的情況還有不少,也就是古籍有地位,但是卻失去了原本。

可《永樂大典》一旦出世。

這些古籍現世的即便不是原本,那也是永樂版——《永樂大典》成書於公元1408年,比什麼《東醫寶鑑》早了整整兩百年呢。

這還是只是小小的一個領域,所以你說棒子和鬼子能不著急麼?

過了片刻。

賀懷的助理苗菁從遠處小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說道:

“賀哥,周哥,大家快準備一下,銅殿馬上就要轉移了。”

賀懷聞言一愣,回過神後飛快的將手中的複印紙拍到了桌上:

“得嘞,老周,來活了!”

老周的動作比他還快一些,二話不說,扛著攝像機就往採訪車上跑去。

在之前的直播過程中。

考慮到現場有大範圍施工的情況,各大媒體的直播訊號都由挖掘委員會提供,鏡頭也只有一個偏俯視的全境角度畫面。

直播期間賀懷只能和另一位女記者二人輪流換班,間斷性的介紹著施工進展。

至於老周就更閒了。

一個人坐在休息區裡玩鬥地主,愣是從八百萬豆玩到了每天的保底贈豆。

眼下驟然得知銅殿即將轉移,所有人頓時湧起了一股幹勁兒。

“觀眾朋友們,大家久等了。”

也不知道主持人是不是都有著變臉絕技。

休息區裡還是一臉鹹魚模樣的賀懷,在鏡頭前立刻變得儒雅又紳士了起來:

“現在和大家同步兩個訊息,一是根據X光裝置的檢測,目前可以確定銅殿內確實存在有大量的文稿。”

“不過這些文稿究竟是普通的書籍,還是大家期待的《永樂大典》,就需要更深的檢測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第二個訊息則是.....”

“我們剛剛接到挖掘委員會的通知,內部存放有嘉靖皇帝棺木的後殿將暫時存留在挖掘現場,至於銅殿.....”

說道這裡。

賀懷頓了頓,又繼續說道:

“則將被送往華夏建設工程考古事務中心下屬的考古實驗室,進行就地‘開箱’!

!”

賀懷話音剛落。

直播間內便齊刷刷的閃過了一排問號:

【?????】

從這排問號中不難看出,觀眾們對這個時間都顯得毫無防備。

畢竟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

他們看直播主要是為了湊熱鬧,深入的一些問題不會考慮太多。

因此在這些路人眼中。

現在就進行開箱的方案,確實有些出乎預料。

.........

隨後在起重機的運作下。

青銅殿很快便被搬運上了一輛特殊的大件運輸車。

又過了十多分鍾。

運輸車緩慢駛離了現場,開向了市內。

姜成谷等人則乘車緊隨其後,再後方便是央視網、光明網之類的主流媒體。

除此以外。

天空還有一架無人航拍機隨行,從高空角度全程記錄運輸過程。

當然了。

按照正常情況,大件運輸車是不允許在白天進入燕京市區的,同時無人機也輕易不能上天。

不過這次挖掘專案是由最高意志牽頭的挖掘行動,因此這些尋常情況下不被允許的做法,此番也便臨時開了綠燈。

實際上。

上頭批准的綠燈還不止這些。

像運輸車進入市區的線路,其實也都被最佳化甚至管控過,保證車輛可以正常通行。

否則以燕京週末的交通擁堵程度加上運輸車的體型,估摸著沒三天到不了目的地......

就這樣。

在各部門的配合下。

運輸車很快向目的地駛去。

三個小時後。

運輸車順利抵達了一處位於燕京四環的開闊場地外。

放眼望去,這是一片高度不高、但佔地面積卻極廣的建築群。

其中最高的一棟樓大概也就四層五層的樣子,但整個建築群橫向的跨度卻超過了一百米——這還不包括周邊綠植的寬度。

建築群採用了深色的磚塊和石材作為主要材料,牆面上的矩形石板規矩有序。

配合著多處拱形門洞和窗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長久以來的歷史文化積澱,呈現出一種古樸而典雅的風格。

同時屋頂上還裝飾著黑白相間的瓦片,這些瓦片不僅提高了建築物的耐用性,更為它增添了一份古典之美。

從車上走下後。

老周的鏡頭很快鎖定了建築入口處的標牌:

【華夏建設工程考古事務中心】。

此時此刻。

事務中心的入口處正站著一群人,見到姜成谷等人後,領頭的一位地中海男子迅速熱情的迎了上來。

只見他與姜成谷重重握了個手,目光則不停的往銅殿上瞟。

又過了片刻。

幾位工作人員帶著準備好的卸貨裝置來到運輸車邊,開始將銅殿進行了拆卸。

雖然沒有ZAT18000H起重機進行協作,但銅殿本身的重量其實並不算重——畢竟內部是中空的。

因此在事先安排好的方案下。

銅殿很快便被卸到了一輛牽引車上。

整個過程中老周的攝像頭都緊緊的鎖定著銅殿主體,不敢移動分毫。

接著很快。

裝載銅殿的牽引車開始向某處庫房駛去。

隨同上車的除了幾位工作人員外,還有一群敬業職守的‘第三方來賓’。

這些“來賓”一個個繃著臉,目光陰沉,看起來跟哪個作家欠了他們二十章更新似的。

很明顯。

這群人連入庫環節都不放心,生怕被姜成谷等人來個狸貓換太子。

對此老周只能聳聳肩,表示這些人開心就好。

隨後他則與賀懷跟著大部隊,走進了庫房邊上的一間建築內。

這間建築只有低矮的一層樓高,不過內部區域很開闊,姜成谷等人兜兜轉轉了一圈,方才抵達了一處實驗室外。

這間實驗室的面積大概有三百平米左右,靠近過道的一面是一塊巨大的落地玻璃窗。

玻璃窗的上下沿沒有牆體或者擋板阻礙視線,哪怕你趴在腳邊都能看清內部的情況。

實驗室中擺放著很多難以從外表上判斷用途的實驗裝置,看起來與建築外觀....或者說考古這個科學截然是兩種畫風。

“先自我介紹一下。”

待幾家媒體的攝像機落位後,此前與姜成谷握手的地中海中年男子開口說道:

“鄙人靳向前,是現任華夏建設工程考古事務中心的負責人,也是燕京大學考古系的客座教授。”

“大家現在看到的實驗室叫做國家先進技術考古實驗室,是綜合了科技考古學而誕生的高精尖考古實驗室。”

“目前我們實驗室配備有很多專業儀器,比如3R-MSA600FS實驗室、超靈敏線陣列X射線探測器等等......”

靳向前洋洋灑灑的介紹了不少實驗室的資訊,令賀懷等人大開眼界。

其實許多人不瞭解的是。

‘科技考古學’並非是一個組合性名詞,而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學科。

這是目前一個前景極佳的專業,主要就是利用現代科技分析古代遺蹟和文物。

比如之前很火熱的古DNA研究,其中很大部分便是科技考古的範疇。

如今不少省級考古所都在招募相關畢業生,高校也越來越多用科技考古的技術來進行考古文博研究,比尋常的考古學要有潛力很多。

當然了。

以上這句話的前提是你能博士畢業,否則的話依舊夠嗆。

至於目前國內科技考古最強的專業嘛......

自然就是中科大的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了。

靳向前是個很健談的人,在銅殿還在入庫處理的這段時間裡他介紹了很多豐富的內容。

即便是徐雲等非考古專業的外行人,也聽得津津有味。

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左右。

卡噠——

實驗室另一端的房門開啟。

翁同、童懷軍、幾位工作人員以及數位‘第三方來賓’,帶著銅殿走了進來。

老周見狀則迅速換了個合適的角度,將焦距緊緊的鎖定住了青銅殿。

過了兩分鍾。

銅殿穩穩的被安置在了實驗室中央。

緊接著。

翁同等人先後穿上了防護服,身後還背上了氧氣瓶。

一切就緒後。

翁同朝窗外豎起了一根大拇指。

見此情形。

靳向前不由深吸一口氣,下令道:

“操作員,通入氮氣!”

......

注:

明天寫完永樂大典,後天開副本

聽說現在讀者可以糾錯反饋了,大家看到錯別字可以糾正提交一下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