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木蘭圍場的康熙,在這邊也已經待了有段時日了。這幾日康熙連收五份八百裡加急的奏章。這五份奏章全都來自京中,三份出自胤礽的手筆,另外兩份則是出自高士奇的手筆。

若是胤礽看到這另外兩份奏章,怕是一切都明白了。這次算計他的人不是胤褆,不是胤禛,根本就不是他的哪個兄弟。而是他一直都沒有懷疑過的康熙!

現在想想,也確實是這樣。這天下除了康熙,還有誰敢在天子腳下,屠戮滿門而怡然不懼呢?又有誰能指揮得動高士奇來和胤礽打擂臺呢?

胤褆?高士奇,可是從始至終都沒有說過效忠胤褆的話。之前高士奇升相,雖然是胤褆提議的,但那也僅僅是因為胤褆看中了高士奇和索額圖不對付罷了。

但是真正促成高士奇升相的是誰呢?其實是康熙。按著當時的朝局,太子門下失去一相,康熙又事先有言要幫胤礽提拔瓜爾佳氏。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高士奇上位。

唯一能夠解釋的通的怕也就是,那高士奇從始至終其實都是康熙的人。儲君與國君之間,果然沒有什麼父子之情可言。一旦儲君威脅到了國君的統治,國君從不會因為什麼父子之情而心慈手軟。

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女皇武則天,五代十國裡的一大堆,漢高祖劉邦,春秋戰國裡的一堆。

皇權統治下,可以說沒有哪個皇帝是疼愛太子的。或許幼時會,但是一旦太子成年,那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只會日趨加劇。

皇帝和儲君,一個現在的皇帝,一個未來的皇帝。圍繞在大臣們心頭一個無法擺脫的問題就是,到底是該效忠現在的皇帝,還是效忠未來的皇帝!

這樣一個問題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不論如何皇帝的權威和權勢都會削弱。從前所有人都聽皇帝的,現在有一部分人並不單單只聽皇帝的了。

康熙和胤礽就是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康熙長壽,在位時間長,而這也就意味著胤礽當太子的時間也長。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加上康熙早年的有意培養,聚集在胤礽身邊的王工大臣也越來越多。

而這段日子以來,雖然說胤礽吃了幾次小虧,但是幾個大的危機確確實實度過去了。最讓康熙感到不安的是,胤礽的風評開始轉變了。

從前百姓和官員都是人為胤礽殘暴驕奢的。可是現在,雖然這種印象還存在於眾人的腦海中的,但是卻是開始慢慢的說的少了。甚至是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誇獎起胤礽來了。

一個掌權的皇太子康熙不怕,可如果這掌權的皇太子名聲好了,民心所向了。那康熙就害怕了。這次出巡塞外,康熙將高士奇留在京城,就從沒斷過聯絡。

在知道京城已經五六天沒下過雨欽天監給的預報也是未來幾日沒有雨之後,康熙就果斷的吩咐高士奇壓下了欽天監的摺子。之後的那些事情,也都是康熙吩咐去做的。

而這一切為的不過是給胤礽戴上一頂為政失德,觸怒上蒼的帽子。想要用這來壞壞胤礽的名聲。

胤礽送來第一道京城大旱望速歸的摺子的時候,康熙就將那摺子給壓下了。只是,現在康熙看著面前另外幾道摺子,卻是再也不能無視了,

康熙也沒想到,自己只是想著壞一壞胤礽的名聲。誰知道胤礽這次鬧出來的動靜是這麼大!滿朝文武和大批地方官員,還有近百起冤案。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要是自己再不表明態度,那這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江山社稷就又要亂了。其實這朝堂裡有貓膩的事情,康熙怎麼會不知道呢?畢竟那個位子他做了幾十年了。

只是從前他想處理的時候,就被孝莊攔著過。按著孝莊的話說,這些個人裡,聯絡有姻,一個牽扯一個的。要是真的處理了,皇室就會與各大著姓大族失心,這江山社稷的根本就會被動搖。只能徐徐圖之。

想到這,康熙又有些想笑了。自己一直想處理的事情,竟然胤礽自己頂上了。那就讓他處理好了。到時候,那些著姓大族的人的恨意也有個人分擔分擔。

這麼想著,康熙才提起筆批覆了胤礽的摺子。這官員的事情,康熙讓胤礽只管放手施為,而那開恩科的事情,康熙也準了。

只是,這京中還要讓胤礽去處理,康熙自然不會露面去拉仇恨。因此,當日康熙就下了旨意,轉道昌平行宮,去那邊玩玩兒。

噶布喇收到康熙的旨意,又看了看胤礽從京中加急送來的信,心底沒來由的有些擔心。按說,京中局勢混亂,皇上無論如何都應該回京去坐鎮的啊。

可是這會子,皇上卻下旨轉道昌平行宮,這一路過去也不知道是什麼時日了。皇上這態度實在是耐人尋味!

這麼想著,噶布喇連忙提筆將康熙的異常情況寫在了給胤礽的信上,讓胤礽多加提防,也把這事的利弊給胤礽講清楚了。

當然,不止噶布喇收到了京中的來信。胤褆,明珠,胤禩這些皇子阿哥和大臣也都收到了京中的來信。有的是稟明京中情況的,有的則是向他們請求幫助的。

有人歡喜有人愁,愁的自然是自己培植的勢力,這次或大或小受到了一些打擊。

胤褆看著手中的信件,心裡格外的舒爽。這次胤褆的手下官員被胤礽重點照顧,損失慘重。可是胤褆並不在意這些。不過是些三品一下的小官,失去了就再培養一批就是了。

讓胤褆高興的是,這次京中的事情,胤礽一個沒處理好那就是萬劫不復的下場。而且,今天皇阿瑪還下旨轉道昌平行宮,這擺明了就是不想回京去處理這事!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皇阿瑪對胤礽心有不滿,而自己的機會也就來了?這麼想著,胤褆趕緊提筆,吩咐在京中的那些人給這事情加一把火。

朝堂上該唱反調的唱反調,底下該散佈謠言的就散佈謠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