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張居正的話,萬曆十分能理解張居正此時的擔心。大明歷史上曾經有三次整飭驛遞的大行動。

第一次是嘉靖年間,計劃裁撤30%至50%的驛站,修改了《給驛條例》,減少財政支出,把節省下來的錢一半充作軍費。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整出來了大問題。

驛站一減少,地方官府確實減少了驛站的經費,但是驛站負擔並沒有減少。來往的官吏們照樣在驛站大吃大喝,用車用馬,以至於全國驛站的工作人員鬧起了罷工,還有人乾脆棄職逃跑。

當時東南抗倭戰鬥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驛遞系統出現了這樣的大問題。東南地區的重要緊急軍報,竟然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傳遞到京城。最後不得不中止了整頓計劃,一切又重新回到原樣。

第二次是張居正主持的整飭驛遞,他吸取了嘉靖年間整頓失敗教訓。並沒有規定裁減經費的硬性指標,而是抓住了“官員特權”這一要害下手。還把改革驛政,直接納入到各地省級一把手的考核內容。

最後,成功的把全國驛政花費縮減了30%以上。節省了近百萬兩白銀,為民眾減少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可謂是官員特權受損,而國家財政和民眾得益。但在張居正死後,一切又故伎重演,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軌道。

第三次是崇禎皇帝的驛政改革,這一次的政策比較激進,就是一刀切的政策。直接要求裁撤減少60%的驛站,而且要求幾個月之內要完成。於是大量的驛卒驛夫下崗失業。

當時陝-西約佔全國驛遞總數的十分之一,原有四萬多驛卒驛夫。在這個激進的政策下,突然兩萬多人下崗失去謀身之道,其中最出名的”快遞小哥”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這兩萬多驛卒驛夫有的落草為寇,有的則又和流民亂軍攪在一起,就這樣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張先生,朕覺得驛遞之亂的根源在於,驛遞的官文傳遞職能和為官吏出差提供沿途供給的職能攪在了一起。如果把兩者的職能分開,而後再整頓,也不必這般投鼠忌器。”

“把驛站、急遞鋪、轉運所這些機構重組,新成立郵政局,可以稱之為大明郵政。郵政局只負責公文、軍報傳遞,同時也可以經營民間私信的遞送。郵政局不再承擔沿途接待,廢除《給驛條例》任何人都不允許私用,任何人不得動用郵政局的車、馬、船等官產。”

現在的體系相當於郵政和招待所的混合體,驛站的郵傳功能慢慢在弱化,接待功能倒成了日常事務。那些數量更龐大的急遞鋪,反而承擔著公文傳遞職能,也沒有去那些小小的急遞鋪打秋風。

一個國家的郵政體系,是必須掌握在國家手中,由國家直接管理和經營,哪怕是賠錢,國家也必須養著。只有透過一些多元化、商業化的業務經營來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

“皇上,成立大明郵政,臣認為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大明郵政經營民間私信,這恐怕......”張居正認真思索了一下,然後說道。

“張先生,這麼多的驛站、急遞鋪、轉運所,如果只傳遞公文、軍報、官信,那是很大的浪費,也是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經營民信不會增加什麼開支,還可以對財政所彌補,更重要的是經營民信,也算是一種便民惠民的舉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皇上,民信和官府公文攪在一起,那出了問題怎麼辦?”

“這個簡單,官府公文、軍報等和民信用不同郵包區隔即可。如果運力出現不足時,公文、軍報優先遞送,民信可以延後處理。”

此時朝廷有驛遞系統可以利用,民間的信件傳遞則是有一些私人開辦的民信局來收寄。不過那些民信局的覆蓋範圍並不是很大,如果新組建的郵政局開放民信業務,在此時無疑是非常有況爭力的。

“皇上,那新組建的大明郵政還是放在兵部管轄?”

“先暫時放在兵部吧,從長遠來看,大明郵政應單獨為一部門,自成體系。”

張居正對成立大明郵政並開通民信業務打消了疑慮,但對於重點想要整頓的接待問題還是憂心沖沖。

“皇上那官員出差的沿途供給怎麼辦?”張居正問道。

”至於官吏出差的沿途供給,朕覺得可以新設立接待處或者招待所,由皇家直接經營,經營的花費不再由沿途民眾供應。把原勘合全部停用廢除,凡官員出差由本衙門出具多聯接待單,註明出差事由、人數、接待標準、有效期限......”

“官員出差,每到一個招待所或接待處,憑單享受接待和供應。一地一單,招待所按單提供招待後即收回單據留存,作為和各衙門對帳結帳之憑證。哪個衙門口開出的接待單,那招待所就問哪個衙門口去收錢......”

萬曆心想,不管哪個部門去經營這個接待處或者招待所,最後都會因為不敢得罪權貴而違規提供供應。只有皇家經營,那些官宦權貴才不敢亂來。雖然不能一步到位,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官員出差花費的問題,但至少先走出一步。

張居正聽了萬曆的講述,心裡有所觸動。原有的勘合,只是一個印信憑證,上面既沒有標明使用人、使用期限、接待人數等資訊。只要拿著勘合,本來是一個人出差,就算是帶上二十幾個家人隨從,驛站都必須接供接待。

如果用單據來管理,那比勘合方便多了。在單據簽發的時候,就已經標明了所有接待資訊,這樣就不容易出現舞弊。而且還可以事後統計,哪些部門的花費大,哪些人的花費大,如果哪個部門敢亂簽發單據,那就等著秋後算帳吧。

“皇上,臣有一點還不明白,招待所和各衙門對帳,那衙門付帳的錢從哪裡來呢?”

”張先生,很簡單,以前供給役站的那些東西從哪裡來,那些衙門付帳的銀子自然從哪裡來。”

張居正瞬間明白了,以前驛站的接待供應,是驛站所在地官府透過徵役的方式來滿足供應的,後來慢慢用銀代役。但在驛站供應這一塊,就出現了很明顯的不合理現象。

越是交通要道,各地官吏往來頻繁的驛站所要承擔的接待任務越重,那當地的百姓要承擔的役銀也越高。現在萬曆給出的辦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哪些地方的官吏出差越多,花費越大,那當地的役銀就越高。花別人地盤上的錢,不會心痛,但如果是花自己地盤上的錢,一些要臉面的官員還是有所顧忌的。

京官出差當然是最多的,花費也是最大的,只要讓地方上把一部分役銀上解到太倉來,那這點支出還是能扛得住的。

“那宮裡的人出外辦事,單據由哪個衙門出?”張居正接著問道。

“凡是宮裡的人外出,都實行旅費制,花費由內庫出。不再開任何接待單據。”萬曆說道。

聽到萬曆這樣說,張居正更是放寬了心。以前勘合濫用,很大一部分是宮裡的宦官外出辦事,從兵部領了勘合之後不繳回。現在既然皇上已經開始整治宦的出行花費,那要徹底整頓驛遞就應該好辦多了。

驛遞改革和官員出差的問題,雖然沒有一步到位的解決。但大明郵政的成立和把那些驛站改為招待所、接待處由皇家來運營,已經達到了萬曆的預設目標。

那將近兩千個驛站,對於現在的大明朝廷來說,是沉重的負擔。但在萬曆手上,那就可以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用。

ps:今天是除夕夜,老沫在這裡給各位書友拜年。祝大家,新春快樂、大吉大利、財源滾滾、閤家安康。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