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教場半個時辰的晨跑之後,萬曆回到乾清宮美美的泡了個熱水澡。劇烈運動後的短暫疲勞感很快消失,隨之而來的是讓他感覺到一身的輕鬆。

史料上記載萬曆十三年的四月,還能率百官步行至京城南郊祈雨。但後來申時行所寫的《詔對錄》,就有了萬曆向他解釋足疾疼痛難忍的明確記載,時間應不晚於萬曆十九年。

這一直讓萬曆對現在這副身體非常擔心。他猜測如果不是什麼意外情況的導致受傷,那足疾很可能與飲食結構不合現和缺乏運動有很大的關係。高膽固醇、高嘌呤的食物加上缺少運動,很容易引起肥胖和痛風性關節類。

所以現在萬曆很重視自己的運動和飲食,除了每天的晨跑之外,他還堅持每天晚上睡前練上一套“八段錦”來養身。經過一段時間的煅練之後,現在這副身板也壯實了不少。

吃過早飯之後,照例是司禮監的人過來給他講奏章和批紅。萬曆特意把教導營的訓練科目都安排在上午,把軍事知識和其他知識的學習則安排在下午,這樣他自己也能抽出時間去聽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今天的課程安排是俞大猷給教導營的學員們講授”安銀堡之戰”,萬曆當然不願意缺席。

萬曆到達內教場講武堂的時候,俞大猷和學員們已經互相行禮完畢,靜靜的等待萬曆的到來。

內教場也屬於西苑的範圍,邊上就是嘉樂殿。所以萬曆就把嘉樂殿改造成了講武堂,給教導營作上課的禮堂用。

“全體起立!”,值日官的一聲令下,全體學員整齊畫一的站得筆直。

萬曆在侍衛的陪同下步入講武堂,一邊走一邊巡視著以挺拔的軍姿立正的學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的言行舉止已經初步具備了軍人應有的氣質。稚嫩的臉龐,已經有了幾分剛毅之色。

萬曆前世記得一句話,pla的軍營就是一個大煉爐,就是一塊廢鐵扔進去呆幾年,也能煉成一塊好鋼來。萬曆也堅信,自己打造的這個“教導營”,也能讓這些人脫胎換骨。

“全體坐下!“,值日官看到萬曆已經坐到自己的專各座位,並示意可以開始後,下達了口令。

俞大猷給萬曆行禮之後,走上了講臺。講臺上,大黑板、地圖、掛圖、等一應具全。

俞大猷撫了撫花白的鬍鬚,挺直了腰背,用中氣十足的滿亮聲音說道:

“今天,臣為皇上講授的內容是”安銀堡之戰”。首先,臣講解一下為什麼會打這一場戰......。”

因為是以萬曆學習武學的名義,挑選伴讀組建的教導營。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非議,所以正式上課的時候,還是參照日講的授課流程來講授。名義上是為皇帝一人授課,其他的學員相當於傍聽生。

但這課怎麼講,講什麼,用什麼樣的教法,萬曆和俞大猷研討了很久。萬曆覺得在這個階段,應該暫時拋開那些兵書兵法,就讓俞大猷講述自己親歷過的戰例。

讓戰爭的指揮者,透過通俗的語言講述一場戰役的背景是什麼、戰役預期目的是什麼、戰役進行的過程、雙方的力量對比、雙方的戰術特點,戰役的結果以及戰後的反思。

不管是勝戰的戰例,還是失利的戰例,都全部講述出來。把一次次戰例的教學內容,整理成冊,以後作為教材之一。當然在授課的時候,對敵人的兇殘惡行的描述、對大明人民造成的損失這些東西肯定也是要大講特講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要在教導營無處不在。

俞大猷聽到萬曆的建議後,十分興奮,自己的戰例能編輯成冊,成為教材,那是可以流芳百世的好事情。俞大猷不僅是襲了父職的武官,在他襲職之前還參加過科考,考取過舉人,所以他也有文舉人的身份。文武兼備的他,自然就很用心的準備每一次戰例的教案。

“嘉靖三十八年,臣被調往大同任職,戴罪立功。當時俺答汗所部年年犯邊,而且犯邊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不光與我軍展開野戰,還利用騎兵機動優勢開展攻城戰,給九邊各鎮的防守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嘉靖三十七年的時候,御史李瑚彈劾胡宗憲在進攻岑港倭寇的時候,決策失誤,在圍攻一年不能破的情況下,認為讓倭寇出走更為有利。於是暗地讓倭寇逃跑卻不督兵追擊。這一戰負責進攻的將領正是俞大猷和戚繼光,於是胡宗憲就把罪責推到了俞大猷的頭上。

本來這一戰俞大猷斬殺倭寇四五千人,是立大功的。結果卻被逮捕進了大獄,再並剝奪他的世襲蔭庇的特權。幸虧當時的錦衣衛都指揮使陸炳和俞大猷的關係很好,經常一起研討兵事。所以陸炳就自己花錢,賄賂嚴世蕃,把俞大猷從大獄裡撈了出來,讓他到大同戴罪立功。

俞大猷授課的時候並沒有隱瞞,只說自己當時是戴罪立功。但萬曆卻對這段歷史比較清楚。

“臣到大同之後,瞭解到俺答汗所部的騎兵,往往一人配多馬,靈活機動,極善於長途奔襲。往往很容易在區域性對我軍形成優勢兵力圍攻,造成我軍經常顧此失彼........。”

俞大猷在介紹了戰役背景之後,就慢慢的展開講述對手的戰術特點,和優勢。俞大猷一邊講解,還一邊在板上畫出一些示意圖,讓學員們更能理解。

“臣在瞭解了俺答汗所部的戰術特點之後,先是改進了士兵配備的武器。把環刀、骨朵這類短兵器改為鉤鐮刀、虎叉、龍刀。這些武器長度都在七八尺,可砍可刺,對付騎兵最為便利。但是既使是這樣,我軍在與敵野戰之時,還是難以徹底打敗對手......。”

隨著俞大猷講述的深入,這些學員們聽得也是入了迷。整個情緒都隨著講述波動起伏。當聽到明軍吃虧,很多士兵戰死的時候,一個個都眉頭緊鎖,拳頭緊握。當聽到找到剋制敵軍戰法,取得成果的時候,隨即喜笑顏開。

都是十幾歲的男孩子,他們骨子裡的與身俱來的熱血和尚武精神,在這種環境下是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的。但不管他們的情緒如何波動,始終都是坐姿端正,沒有忘記認真的做筆記。

萬曆聽課也聽得酣暢淋漓,覺得過癮。必竟史書上只有冰冷的文字記載。那些戰事中可歌可泣的生動故事,只有聽真正的戰爭親歷者講述,才顯得那樣的鮮活。

不過同樣萬曆也沒有忘記把俞大猷講述的一些要點記錄下來。這將是他為大明制定軍事軍工路線的重要參考。

俞大猷看到皇帝和學員們都聽得非常投入,就講得越來越生動和富有激情。

“臣在經過幾次與敵的小規模作戰之後,就一直在苦苦思索克敵之法。臣想起原兵部侍郎曾銑總督三邊之時,曾經用戰車之戰法剋制俺答汗部騎兵。於是臣就找到當時的樣車進行改進後,訓練車陣陣法。”

“用馬上步兵十人,騎兵二十人,戰車一輛,步兵十人,一共四十人為一隊。遇敵則用戰車列於前,車上軍士擊發弓弩銃炮,馬上步兵騎馬出陣。”

”距離近到和敵軍馬匹相交時放銃及弓矢,完畢後回到本陣,之後騎兵趁機衝入敵陣砍殺,步兵十人專管割首級。戰車車式為獨輪,車前裝有長矛,輕便易運,遇坑數人即可抬起。”

俞大猷一邊一邊用教鞭在掛圖上指指點點,一邊講解車陣的人員編成,武器配備作戰方式,以及戰車的結構。

在“安銀堡戰役中”俞大猷正是憑著一百多輛戰車,三千多步騎兵,打敗了俺答部,取得了很大的戰果。當時的大同巡撫非常支援俞大猷,在取得這場勝利後又上報了這一成功戰法,於是開始有了獨立編制的車營。

隨後俞大猷又以車營配合騎兵和騎馬步兵,突襲板升取得大捷,又在廣武大敗敵軍。於是俞大猷世襲百戶官的特權得以恢復,並在隨後獲得了重用。

車營取得戰績之後,也引起了各方關注。戚繼光調守薊鎮統兵,他認真研究了俞大猷建立的車營。隨後進一步改進了戰車,建立了七個車營。

車營戰術,有點象現代的步坦協同戰術,需要車兵、火器、騎兵、步兵良好的協同配合,需要有非常好的訓練保障。在使用這一戰術時,有時也會受到地形地貌的影響,發揮不出最佳的戰術效果。

萬曆一邊認真的聽,也一邊認真的思考著這些問題。戰爭是一門高超的指揮藝術,他之所以迷人,就是戰爭和足球一樣,充滿了不硬定性。

一兩件新武器並不能完全決定戰爭的勝負。軍官的揮指、士兵的訓練、裝備的效能、後勤的保障,有時候甚至連氣候都會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ps:新書期急需推薦票支援,各位看書的讀者大大,請把你們手中的推薦票砸向我吧。書友群(677040317)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