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復叛後,楊嗣昌主動請纓到前線督師,以便從別人的白眼中解脫出來,他的請求得到了崇禎的批准。

十二年九月,崇禎親自為楊嗣昌餞行,賜予尚方寶劍並贈詩一首:

鹽梅今暫作干城,

上將威嚴細柳營;

一掃寇氛從此靖,

還期教養遂民生。

這首詩寫得很好,我們來解讀一下。

“梅鹽”都是調味品,喻指國家所需的人才,詩文中一般常以“鹽梅”指宰輔一級的人,這裡指的是楊嗣昌。“干城”比喻保家衛國的將領,這裡也是楊嗣昌。首句意為國事艱難,只好請閣臣暫時屈尊,到前線保家衛國。

“細柳營”是一處軍營。漢文帝時,周亞夫屯軍“細柳營”,漢文帝親自去營中勞軍,但是由於沒有軍令,他被拒之門外,漢文帝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周亞夫軍紀嚴明。第二句引用典故,喻指楊嗣昌治軍有方。

後面兩句的意思是希望楊嗣昌能夠早日蕩平“賊寇”,回來再任宰輔,繼續為黎民百姓謀福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崇禎對楊嗣昌依依不捨,寄予厚望,希望楊嗣昌能早日奏旋班師,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此次送別,成了他和楊嗣昌的永訣,也成了大明歷史的轉折點。

不僅楊嗣昌回不來了,大明朝也將從他手裡失去。

因為這一別之後,崇禎和楊嗣昌都犯了致命的錯誤,拉開了明朝滅亡的序幕。

楊嗣昌的錯誤在於無休止的與張獻忠在四川一帶糾纏,結果中了張獻忠的調虎離山之計,這一錯誤與崇禎“張獻忠必不可赦”的指導思想和他本人急於立功贖罪的心態密不可分。

崇禎的錯誤在於誤判形勢,操之過急,在攘外與安內上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在清軍入寇的刺激下,被陝西民變的表象所迷惑,錯誤地認為陝西民軍己不足為慮,而楊嗣昌足以應付中原民軍,於是將陝西官軍調到遼東,與清軍進行決戰,後來投入越來越大,最終全軍覆滅,拼光了大明的全部家底。

由於軍力全都用在西南和東北,中原一帶兵力空虛,加上災荒嚴重,到處是*桶,李自成抓住這個機會,吸收了這些不穩定因素,實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最終不可遏制。

這就是大明滅亡的原因。

政治決定一切,軍事決定政治,所以軍事決定一切。

真理都是簡單的,不用從經濟、外貿、制度、自然災害等等方面追根溯源,這樣容易讓人眼花瞭亂,不知所從。

明朝的滅亡,就是軍事原因。這是最直接、最有決定性、也最不事後諸葛亮的原因。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明朝是怎樣一步步從失敗走向失敗的。

九月,楊嗣昌抵達襄陽,立即著手整頓人馬。雖然他官位很高,既是內閣大學士,又是兵部尚書,人稱“楊閣部”,可實際上是光桿司令,手中無兵,他必須倚仗一位能幹的大將,以節制諸路人馬,統一行動。

大將左良玉因羅猴山戰敗,被降了三級,官印也丟了,成為無印之官,但是左良玉人馬眾多,戰功卓著,是一個難得的將才。

於是楊嗣昌拜左良玉為“大將”,給了他一個“平賊將軍”的新印。

張獻忠、羅汝才等聽說楊嗣昌親自督師,就躲進山區,官軍又重新面對崇禎九年時盧象升遇到的那個問題——如何進山圍剿?

楊嗣昌和左良玉在戰略思想和戰術安排上分岐很大。

楊嗣昌的辦法還是“十面張網”。一方面嚴密防堵,一方面窮追不捨。

左良玉的觀點與其相反,他不想和張獻忠在山區死纏爛打,主張將民軍餓死在山中,或是等民軍走出深山後再尋機殲滅。

楊嗣昌的辦法如果放到平原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山區,完全行不通。

在廣袤的山區,民軍有很多路可走,堵是堵不住的,追得慢了趕不上,追得快了會陷入民軍的埋伏圈,最終只能是被民軍拖垮,弄不好還會中了民軍調虎離山之計。

毫無疑問,真理站在左良玉這邊。

然而權力掌握在楊嗣昌手中。

他對自己的理論信心十足,這讓他變得偏執,而事必躬親的作風,也使眾將失去了責任感和積極性,他和左良玉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崇禎十二年底,張獻忠“屢敗於興安”,想再次求撫,被楊嗣昌拒絕,於是張獻忠率部轉入陝西、四川交界山區,左良玉率軍追擊。

楊嗣昌以為張獻忠將回陝西,命令左良玉停止追擊,將主力調回陝西興安(今安康)、平利一帶進行防堵,只派偏師三千人入川追剿。

左良玉不同意楊嗣昌的部署,他認為只派三千人追剿,不能對民軍構成威脅,而張獻忠的部隊不一定會返回陝西,很有可能會西進成都平原,主力部署於陝西發揮不了作用,因此他拒絕執行楊嗣昌的命令,二月初,他率主力入川。

楊嗣昌對左良玉不服調遣很不滿意,他將相關文書報送崇禎皇帝,作為證據,表明如果打了敗仗與自己無關,由左良玉承擔全部責任。

他立存此照,恰恰證明了自己的無知。

二月七日,左良玉所統主力和陝西官兵在四川太平瑪瑙山追上張獻忠,張獻忠據守山頂,迎戰官軍。官軍分三路發動進攻,殺民軍三千五百多人,最終攻上山頂,並襲擊了張獻忠的老營。張獻忠大敗而逃,妻妾敖氏、高氏等七口以及軍師潘獨鰲被官軍俘獲,十反王楊友賢投降。

三月,陝西官軍賀人龍、李國奇部在韓溪寺鹽井、木瓜溪等地連續大敗張獻忠,張獻忠部將左營一條龍(薛成材)、右營順天王(賀國)、前營兩隻虎先後投降,張獻忠帶領殘兵敗將,逃入荒山野嶺。

左良玉違抗楊嗣昌的命令取得了重大勝利,實踐證明,久經戰陣的左良玉的看法要比只會紙上談兵的楊嗣昌高明的多。

然而楊嗣昌並沒有認識到差距,也沒有自知之明,仍然打算將瞎指揮進行到底。

他一面向朝廷報功,一面命令左良玉進山搜剿,左良玉曾經在熊文燦逼迫下入山圍剿,結果吃了大虧,差點把命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此不贊同進山圍剿,拒絕服從命令,楊嗣昌與左良玉矛盾尖銳起來。

瑪瑙山戰前,楊嗣昌見左良玉桀敖不馴,就向朝廷建議起用陝西的賀人龍取代左良玉之職,戰役勝利後,楊嗣昌又覺得賀人龍無論在能力還是威望上都不如左良玉,又擔心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於是又讓朝廷收回成命。

左良玉得知此事,對楊嗣昌更加不滿,從此託病不出,而賀人龍聽說自己被任命為大將十分高興,不料因楊嗣昌反對沒有成功,空歡喜一場,也對楊嗣昌也很不滿。(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