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主力部隊有宣大山西兵三萬人和關遼兵四萬人。

從表面上看,總兵力不少,但實際作戰能力很薄弱。

受控於祖大壽家族的關寧軍缺乏鬥志,明軍中盛傳“遼兵通敵”,而指揮關寧軍的總監高起潛也力主議和,因此關寧軍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盧象升實際能控制的只有宣大山西的兵力。

高起潛和盧象升在戰略戰術上也有分歧,無法協同作戰。

清軍逼近通州,盧象升打算月夜偷襲。高起潛認為在皎潔的月光下容易被敵人察覺,達不到偷襲的效果。他譏笑道:“只聽說過有雪夜下蔡州的典故,沒聽說過月夜奔襲的事情。”

由於高起潛不配合,盧象升的偷襲失敗了,兩人矛盾更加尖銳。

崇禎皇帝要求兩人兵駐一處,形成合力,與敵決戰,但是盧象升卻以擔心受到牽制為由拒絕與高起潛合兵。

兵部尚書楊嗣昌出城到盧象升營中進行溝通,被盧象升痛罵一頓。

盧象升先是以春秋大義譏諷楊嗣昌的議和行為可恥,然後又用袁崇煥意欲締結城下之盟的前車之鑑進行警告。

他指責楊嗣昌議和誤國是不忠,奪情復出是不孝,並罵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人,還有什麼面目活在世上?(將忠孝兩失,有何顏面立於人世?)”

楊嗣昌氣得渾身發抖,說道:“你把我說得那麼壞,乾脆用你的尚方劍把我殺了得了。”

兩人不歡而散。

盧象升認為戰爭是楊嗣昌議和惹起的,又不讓他回家丁憂,這等於把他往火坑裡推,因此十分忿恨。

不僅是盧象升恨楊嗣昌,群臣早己把他啄得體無完膚。

他之前的議和活動洩露出去,許多朝臣認為清軍入寇與此有關,並把他與當年的袁崇煥相提並論,不少人上疏彈劾他,有些人甚至要求處死他。

楊嗣昌就像是*時期的走資派一樣,臭不可聞。

事實上,清軍並沒有圍攻北京城,所謂“城下之盟”純屬子虛烏有,而脅迫議和是早晚的事,楊嗣昌的初衷也不過是想爭取幾年和平時間,以便徹底解決內亂,他並沒有什麼錯誤。群臣不聽解釋,一意攻擊他的原因,恐怕還與他太過受寵,惹人嫉妒有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盧象升督師的戰績很糟糕,清軍攻破一系列州縣,未遇到有效阻擊,崇禎欲將盧象升革職拿問,楊嗣昌認為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請求讓盧象升戴罪立功,於是崇禎給予盧象升降職處分,讓他代罪立功。

盧象升受到處分以後,心灰意冷,由於條件不具備,他仍沒有對清軍發起有效攻擊,崇禎迫切地想看到明軍打擊清軍的場面,他對盧象升的躑躕不前非常不滿,怒斥到:“你以前主戰的言論都是用來沽名釣譽,欺騙眾人的吧!”

盧象升受此刺激,悲憤不己,決心以死來證明自己。

十二月十一日早晨,盧象升披麻戴孝,走出營帳,向著京城的方向行跪拜禮,然後對將士們說:“我與你們同受國恩,現在要擔心死不了,不要擔心活不成。”全營將士痛哭失聲。

盧象升下令拔寨進兵,與清軍進行戰鬥,戰鬥一直進行到第二天早晨,清軍數萬騎兵把明軍包圍了三重,明軍奮勇殺敵,呼聲震天,無奈寡不敵眾,最終全軍覆沒。

盧象升身中三刀四箭,壯烈犧牲,總兵虎大威、楊國柱突圍逃走。

盧象升死後,清兵深入河北南部,崇禎十二年正月,清軍攻克濟南,殺布政使張秉文、知府茍好善等,俘獲德王朱由樞,濟南城被焚燬一空,此後清軍又南下攻掠,直至兗州。

第二年三月,清軍見明軍精銳部隊齊集,擔心後路被斷,於是退向京東,準備撤退。

明軍不敢邀擊,只以驅逐為能事,眼睜睜地看著清軍從青山口從容出塞,返回遼東。

這次清軍入寇長達六個月之久,蹂躪京畿、河北、山東,轉掠二千裡,破城七十餘城,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

明軍的懦弱表現令崇禎極其憤怒,他決心嚴懲相關責任人員,以殺雞敬猴、懲前毖後。

他命令楊嗣昌負責主持查核工作,依律擬定相關人員罪狀。

楊嗣昌經過一番斟酌,最終確定了五等罪狀,分別是:守邊失機、殘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帥、縱敵出塞。

經核定,相關責任人員共計三十六人,其中大員有:薊鎮總監太監鄧希詔、分監孫茂林,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薊鎮總兵吳國俊、陳國威,山東總兵倪寵,援剿總兵祖寬、李重鎮。這三十六人在同一日被押赴刑場處死。

對於這次秋後算帳,我個人認為實在沒有必要,上述人員看上去個個都是罪有應得,實際上他們都有自己的苦衷。

清軍入寇,明軍怯弱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不是個別人英勇獻身就能解決的。

棍棒是最錯誤的教育方式。當權者應該深入研究問題本質,致力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應該捨本逐末,簡單進行懲處與威嚇。

所謂桔生於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責任不在於桔,而在於土壤。

土壤問題不解決,無論種什麼樹,都不會有好結果。機制和體制的問題不解決,殺人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只能是進一步喪失人心罷了。

祖寬、李重鎮是關寧軍中的驍將,曾經在盧象升麾下鎮壓中原民軍,立下赫赫戰功。雖然他們在與清軍作戰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們還是可以用來打擊民軍的,當權者何不揚長避短,用來對付民軍?如果那樣的話,明朝也許不會這麼快滅亡。(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