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七月,後金軍突然越過長城關隘,深入京畿,縱兵燒殺虜掠長達三個多月,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畏罪自殺。

後金入寇給崇禎造成了很大的震動,這幾年他一直全心投入到鎮壓民變的戰爭,早把後金的事情拋在腦後。此次事件後,他的注意力也由內憂轉移到外患上來。

我們的目光也跟著崇禎一起轉向東北,看看我們的老朋友皇太極這幾年在忙些什麼,日子過得怎麼樣。

因該說皇太極的日子過得還是很滋潤的,因為你是痛苦的,我就是快樂的。崇禎上臺以後,日子過得愁雲慘霧,那邊皇太極的日子就開始好過起來。

寧錦戰役帶來的不愉快很快就煙消雲散,暫時不用擔心天朝發大兵來滅,除了缺少點糧食以外,基本上是無煩無惱無憂愁。

對於後金來說,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比較野蠻——明火執仗的搶劫,另一個很文明——議和。

在這兩種方法中,議和無疑是最省事,最便捷,最長久的選擇。搶劫不一定能得逞,而且發動戰爭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搶來的東西除去消耗掉的就剩不了多少了,有時甚至得不償失,而且打仗還要死不少人,很不划算,屬於低端產業。

議和就不一樣了,只要態度好點,叫一聲大哥,孝敬一點禮品,就可以年年得到大量的賞賜,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即環保,又可持續,還以人為本。

這也是後金的最高綱領和終極目標。

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兩種手段,一是用嘴求和,二是以武促和。後金把這兩種手段都用到了極致。談不攏就打,打不成再接著談。

皇太極本人時不時的給明中央政府寫信求和,態度極謙恭,甜言很蜜語,中央不予理睬,他就轉而跟地方政府和地方大員談。

己巳事變就是跟地方大員談過之後上演的一出脅和大戲。雖然戲演砸了,但是皇太極依然是贏家,他從這件事中獲益非淺。

首先是開創了打擊明朝的又一個渠道,以後可以經常試試。

第二是為自己樹立了很高的威信。帶兵打入明朝國內,還撒了泡尿(佔領了四座城市),這在以前是無人敢想的事情。這使他在國中威望大增,獲得了許多年輕將領的擁戴。

第三是進一步降服了漠南蒙古東面諸部落。

第四是以此為契機除掉了一個政敵——阿敏,向著大權獨攬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己巳事變給明朝的民變火上澆油,明朝陷入內亂中不可自拔,這是一個意外收穫。

對於皇太極來說,這些收穫中剷除了阿敏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為對阿敏“無言的傷害”是他的一個“長久的期待”。

自從皇太極繼位以來,雖然名為大汗,但實際上是兩旗之主。另外三大貝勒各自控制著一部旗眾,與他一起南面而坐,輪流執政。

一山難容二虎,後金這坐小土包上趴著四隻老虎,咬架再所難免。善於權謀的皇太極決不能容忍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下去,他既然能把汗位搞到手,也就一定會把其它幾隻老虎咬下去。

大汗這個頭銜使皇太極掌握了政治制高點,他可以透過合理合法的方式,名正言順地去鬥爭其它三大貝勒。

皇太極繼位以來,採取各種措施削弱八旗貝勒,提高汗權。一是到處安插自己人,往各旗派遣官員,以加強對八旗的控制。他先是在各旗設總管旗務大臣一名,與各旗貝勒一同管理旗務,接著又設佐管大臣二名,協助處理政務,還設調遣大臣二名,協助處理軍務。

這些新任命的總管大臣和佐管大臣都是皇太極的親信,透過他們,皇太極加強了對各旗的控制。

另外一個就是藉助漢人來制衡滿人競爭者。透過設定文館和漢八旗,將漢族文武官員攏絡到自己身邊,發揮他們在政治謀略上的優勢和軍事上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己巳事變之前,皇太極還以關心兄長身體為名,取消了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四位大勒按月輪流執政的作法。

應該說,皇太極上任以後,在加強集權方面動作很多,表現急切。但是無論他如何加強自己,都沒有觸及其它三大貝勒的核心利益。

三大貝勒的手裡依然掌握著大量的旗眾,他們的屁股依然與皇太極的屁股並排坐在那裡。皇太極必須來點狠的,徹底搞垮他們。

在陷害他人方面,皇太極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高手。

朝鮮人鄭忠信認為,皇太極“內多猜忌,恃其父之偏愛,潛懷弒兄之計”。 種種跡象表明,皇太極很早就開始為繼承汗位進行設計。當年他還是一個孩子時,就和五大臣和眾弟兄一起告發太長諸英,致使諸英被廢棄。

諸英死後,代善的地位突出,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代善被人告發與努爾哈赤大福晉有染,從此他名聲狼籍,失去了努爾哈赤的寵信,也失去了汗位的繼承權。

這件事情本與皇太極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皇太極是代善緋聞的最大受益者。巧合的是,皇太極本人也是“當事人”之一。告密的側妃塔因查檢舉代善的同時,誇獎了皇太極。她說,大妃給代善送了兩次飯,代善吃了,大妃也曾給皇太極送飯,皇太極沒有接受。這種肯定一個,否定一個的做法,讓人產生聯想。

努爾哈赤死後,告密的塔因查被害死(殉葬),而代善極力推舉皇太極繼位。

以上種種事情似乎可以看出這樣一個邏輯:皇太極抓住了代善的小辮子,用塔因查告發代善,努爾哈赤死後,代善以擁立皇太極為籌碼,換取皇太極同意處死塔因查,以殺人滅口。

應該說,代善死心塌地擁立皇太極,塔因查被迫殉葬這兩件事,與當初塔因查告發代善一事是有關係的。生活瑣事的背後,是汗位之爭。

如果說以上述事件認為皇太極險險狡詐缺乏證據的話,那麼阿敏之死,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在血緣上屬於“老外”,“老外”是很容易受到排擠的,特別是他的屁股坐在了不該坐的地方時。

一個領導要想陷害部下那真是太容易了,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讓部下去幹一些高風險、高難度,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如果部下完不成,就名正言順地懲罰,如果部下僥倖完成了,功勞歸自己,接著再來,直到完不成為止。

如果在戰場上那就更容易了,讓他去幹一些危險的,甚至是送死的活,從而借刀殺人。

皇太極就是就是用這個方法折磨阿敏的。

他先是讓阿敏征討朝鮮,阿敏完勝班師,沒有抓到把柄。

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事變中,後金攻下明朝境內的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他又讓阿敏帶兵留守,自己率主力班師回家。

永平四城位於明朝境內,遠離後金,後金主力撤退後,阿敏陷入了明朝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基本上沒有守住的可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阿敏也感覺出了自己被皇太極放在火上烤,於是他在一陣燒殺擄掠之後,放棄四城,逃回後金。

皇太極本以為阿敏這次死定了,沒想到他不僅沒死,還滿載而歸,心中十分氣憤。

阿敏總是死不了,但是皇太極己經沒有耐心了,借刀殺人不成,就自己下手,於是皇太極以阿敏作戰不利為由,將其投入大牢,不久以後,阿敏不明不白的死於獄中。(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