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孫承宗雖然沒有恢復河東,但是把河西建設得固若金湯,不也是好事一樁嗎?況且孫承宗也不是不恢復河東,而是採取“先固守以圖恢復”的策略,在明軍連遭慘敗,士氣低落的情況下,先搞好防守,再徐圖進攻,不也是應該的嗎?

我十分願意回答這類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為回答這類問題能讓我們釐清許多似是而非的,頗能迷惑人的問題。

凡事都怕往細了想。

先說防守。

第一,“關寧錦防線”是否真的固若金湯?我認為不是,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作詳細介紹,為篇幅計,暫時略過。

第二,在物質有限的情況下,有沒有必要放棄省時省力的“築山海重關”,而沒完沒了地在關外築城?

第三,在努爾哈赤放棄河西的前提下,有沒有必要花費巨大,給河西“裝甲”?

第四,防守是有必要的,但有沒有必要浪費三年多的時間去經營防守,使明朝失去了許多反攻的好機會,使得機會成本十分之高。

第五,好鋼用在刀刃上,這實際上是強調要發揮鋼的邊際效應。同樣,錢花哪哪好,但是錢都花在一個地方,別的地方肯定就好不了了,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會過日子的家庭主婦雖然不知道邊際效應,但其碼知道將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然而在花錢方面,孫承宗還不如一個家庭婦女,他把大明朝那點家底都花在了防守上,這必然影響了對進攻的投入,可以說是一種犧牲進攻的防守。

總之,過猶不及。多走一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孫承宗的防守,是過度防守。花費巨大,成本巨高,耽誤了許多事情。

再說進攻。

我們都聽說過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但從沒聽說過防守是最好的進攻。

實戰中,防守就是防守,進攻就是進攻,沒有既是進攻又是防守,或者既是防守又是進攻的。

而孫承宗的進攻,既是防守又是進攻,因為那是一種屁股向前的進攻。

孫承宗沒有把錢用來武裝牙齒,而是用來武裝屁股。

這樣也未嘗不可,但是他又不想放棄進攻,還要“徐圖恢復”。

因此,他給大明朝穿上鐵褲衩,然後屁股向前,把頭藏的褲襠裡,向後金發起進攻。

在動物界確實有用屁股進攻敵人的,比如劍龍和甲龍,劍龍尾巴上長有四根尖刺,甲龍的尾巴則長了個大錘子,兩者都極具殺傷力。

然而大明朝不是恐龍,屁股上沒有長著危險的尾巴可以打擊敵人,醜陋的進攻必然帶來可恥的失敗。

柳河之戰中,明軍不堪一擊,大獲全敗。

經過孫承宗三年多的經營,明軍的戰鬥力更加羸弱。

其實孫承宗本來是不敢進攻後金的,但是1625年後金與蒙古人打了起來,主力部隊都投入到與蒙古人的戰爭,使得孫承宗有了“可乘之機”,他才敢於將堡壘向前推進,並發動柳河之戰。

後金為什麼和蒙古人打起來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林丹汗。

林丹汗屬於“黃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孫。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他繼承汗位統治察哈爾,當時他只有13歲,蒙古處於分裂的狀態。

蒙古人是天然的戰士,戰鬥力極強,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自廢武功——瓜分家族遺產。

當一個英雄人物出現後,經過浴血奮戰完成統一,使國力達到強盛,可是等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或侄子們將國家瓜分成許多小國,他們雖然承認黃金家族的最高地位,但實際上處於相當的獨立狀態。

經過瓜分以後蒙古再次陷入分裂與紛爭之中,直到再由一個強有力者經過征戰完成統一,然後再瓜分,再削弱,就這樣,不斷進行內耗,進入惡性循環。

而女真的八旗制度要優越的多,他使弱小的女真人凝聚起來,從而暴發巨大的能量。明朝雖然巨大,但卻大而散,沒有聚集力量的體制,因此顯得大而弱。

明朝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蒙古人也沒有意識到。

林丹汗的野心和他的年齡一起增長,到了萬曆末年,林丹汗風華正茂,他的野心也“正茂”,他十分仰慕成吉思汗,一直想統一蒙古各部,希望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光榮。於是他開始指點江山。

為加強“中央集權”,他不時對臨近的一些蒙古部落如科爾沁、喀喇沁等用兵,於是這些小的部落開始聯合起來對抗察哈爾,並倒向努爾哈赤的後金尋求保護。

於是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產生矛盾。

林丹汗希望藉助明朝的勢力解決內部問題,有“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之志。而明朝也希望利用林丹汗來達到“以蒙夷制建夷”的目的。

雙方一拍即合。明朝扶持林丹汗,每年給林丹汗幾萬兩銀子,支援他的霸業。

當年王化貞在廣寧積極拉攏蒙古對付後金,可是還沒等到蒙古出兵,王化貞就己經一瀉千里,失去了合作的機會,此後嚇破了膽的明朝在孫承宗的主持下大建城堡,林丹汗只能自己去對付後金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天啟五年(1625年),林丹汗再次“指點”科爾沁,努爾哈赤應邀派兵支援科爾沁,雙方打得不可開交。

此時正是明朝聯合蒙古,大舉反攻後金的好機會,可惜由於孫承宗幾年來一直致力於蓋房子,部隊建設沒有什麼大的進展,結果在柳河之戰中剛一露頭就被當頭一棒打得暈頭轉向,於是又把頭縮了回去,從此再也不敢露頭。

最後林丹汗兵敗撤軍,從此東部蒙古各部更加依附後金,後來還與後金一起對付明朝,整個東北的戰略形勢之為一變,影響十分深遠。

這是孫承宗守遼期間的一個重要失誤,使明朝失去了蒙古這個盟友。

不僅如此,他的固守戰略也使明朝失去了遼東的民心。

天啟元年,後金透過遼沈戰役奪取明朝遼河以東土地後,努爾哈赤頒佈了“計丁授田”制度,所有女真男人包括他們的女真族奴隸都得到了土地,同時,他們將擄掠來的漢人變成奴隸為他們耕種。而漢人的許多土地則被當作“荒地”無償徵收,用來分給女真族人。廣寧戰役後,河西的人口也大多被虜至河東為奴。

為了控制漢人,努爾哈赤釋出了“按丁編莊”的命令。強行將漢人與女真人編在一個村莊中居住,借女真人監視漢人,禁止漢人擁有武器。漢人房屋被強佔、糧食被搶奪、婦女遭**的事件不時發生。

不僅如此,努爾哈赤還對遼東漢人推行了“強令剃髮”、“強行遷居”、“強徵差役”、“清查糧食”等政策,引起了漢人的激烈反抗,他們以逃亡、投毒、襲擊等方式進行反抗,後來又發展到揭竿而起,一時間暴動遍及遼東各地。

努爾哈赤揮揮舞屠刀,殘酷進行鎮壓,將漢人的反抗淹沒在血泊中。

河東的漢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整天盼望關西發大兵來解救他們,一部分人逃入山中,據險固守,等待官軍,隨時準備加入官軍打擊後金。

從天啟元年起,他們苦等了許多年,盼星星盼月亮,望穿了秋水也沒有等來官軍。

此時官軍們都在孫承宗指揮下忙著蓋房子。

孫承宗沒有利用人民掀起反抗後金*的有利時機反擊後金,沒有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遼東人民逐漸由希望而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由絕望而心死,最後不得不麻木地接受現實,做後金的奴隸,過著悲慘的生活。

在孫承宗守遼的三年多,明朝得到的是芝麻,而丟掉的,絕不僅僅是西瓜。(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