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廠外數十丈外樹林裡,有兩個男子觀察著兵工廠情形。

男子甲道:“嬴子嬰第三次來這裡了!”

男子乙道:“守衛如此之嚴,裡面必定有秘密。”

男子甲道:“或許是製造新兵器。”

男子乙質問道:“你來秦國這麼久,竟想不出辦法。”

男子甲無奈道:“作坊裡鑄鐵工匠甚少出來,我實在無法見到。”

男子乙道:“辦法總能想到,一定要查清楚此作坊秘密。”

兵工廠內,子嬰再全面視察一遍後離去。

回到御書房後,子嬰腦海中想著的是火藥、指南針。

在現代的時候,他對火藥只有基礎認識,只知道火藥配方中硝、木炭、硫磺的比例,以及“伏火礬法”的理論知識,至於如何用火藥進一步製造成炸藥、炸彈,子嬰前世的時候根本沒有去專門研究過。

火藥必定要發明出來的,發明出來後如何應用於軍事,要靠工匠們去研究了。

就算把火藥發明出來,不代表能立即發揮作用。

從火藥到炸藥,還有一段技術距離,需耗費不少時間研究和試驗,就算能成功研製出炸藥,那頂多是最初級炸藥。

在北宋時期,就能夠把火藥運用於軍事中,比如製作出“震天雷”、“霹靂炮”這類武器。

子嬰根據正常的技術研發規律推測,研製火藥技術,就算是一切順利,在十年內頂多是研製到“震天雷”、“霹靂炮”這個程度。

即使有這類武器問世,這時代仍然是冷兵器時代,火藥類武器能讓自身獲得優勢,但未必就能完全左右戰爭勝負。

子嬰把尉繚、陳平叫來,向兩人說出“火藥”這個名詞,以及基礎理論。

取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裡,再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裡,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礬法。

兩人再次驚訝了。

尉繚道:“陛下,如若能製作出火藥,大秦再次一統天下,大有希望。”

陳平更是驚歎,陛下乃天縱奇才。

子嬰道:“要製作火藥,需特殊工匠,丞相可有合適人選?”

尉繚道:“火藥製作,普通工匠難以勝任,臣認為,需找煉丹者。給始皇帝煉丹的徐福最合適,只可惜徐福東渡不歸,大秦或許還有以前跟徐福一起煉丹之人。”

子嬰下令,尋找以前協助徐福煉丹的人。

三人還在御書房討論時,一郎官敲門,說外面有人找陳平。

陳平出去,不久後回來,神情顯得有些沉重。

“陛下、丞相,趙國勾結匈奴!”

聽到這話,子嬰和尉繚都皺著眉頭。

陳平繼續道:“臣剛得到在趙國探子傳來的訊息,匈奴和趙國言和,公開宣佈聯合起來對付秦國,趙國和匈奴以物換物,以匈奴所缺之物換取匈奴良馬。並且冒頓要求趙國派出工匠,教匈奴人鑄鐵,趙國已答應。”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子嬰和尉繚,隨之心情沉重起來。

尉繚道:“韓國、齊國、趙國三國結盟,我看是三國一同勾結匈奴,一致謀我秦國。”

子嬰道:“當初六國聯軍,一同攻我大秦,後來雖然成功挑撥項羽與三國不和,但三國一同勾結匈奴,甚是棘手。”

就算棘手又如何,子嬰滅六國和匈奴的目標不會絲毫動搖。

就算匈奴掌握了這時代的治鐵術,秦國冶煉技術快速發展,始終能在技術層面壓制一切對手。

陳平道:“陛下,臣在韓國、趙國、齊國、楚國已安插好眼線,可對陛下所選之人刺殺。”

子嬰臉上一副堅毅之色,開口道:“殺!不擇手段也要除掉。”

他定下第一批要株除的目標人物有四人:張良、范增、李左車、蕭何。

這些人都能對子嬰製造出很大麻煩,如果不能將其除掉,一統天下的難度會大大增加。

陳平道:“臣會全力而為。派往韓國的人,已跟韓國當地有分量的人聯絡上,鼓動這些人聯合起來韓成對付張良。”

至於范增這個老頭子,除了尋找機會刺殺外,還可以讓章邯用反間計除掉。

————————

河套,九原城。

冒頓設宴隆重招待蒯徹。

匈奴和趙國已是合作伙伴,不再是敵人。

合作對雙方都有利,皆大歡喜。

蒯徹在這裡吃到了平常吃不到的牛肉,喝羊奶。

這次跟隨蒯徹來的還有趙國的好幾個人,雙方確定好第一批交易數量。

趙國第一批需要兩萬匹匈奴良馬,與冒頓確定好所需的鹽、布、穀物數量。

草原地區難以耕種,匈奴人亦不懂得農耕,平常吃肉。

在交易中,冒頓明確提出需要穀物,他和一些臣子吃過中原糧食做的飯,覺得是好東西,首次交易要了大量穀物。

雙方在邊境線上開設貿易市集,市集是以物換物,匈奴人和趙國人都可以到市集上交易,該市集由雙方共同派兵駐守。

——————————

韓國,新鄭。

皇宮大殿,皇帝在這裡舉行朝會。

丞相張良在宣讀著內容。

“首次跟匈奴交易,韓國購入六千匹匈奴良馬,用鹽、谷交換……”

張良把詳細內容讀出來。

跟匈奴交易,名義上只是趙國,實質上還有韓國、齊國。

由三個國家先確定好所需馬匹數額彙總,再由趙國向匈奴提出,韓國、齊國準備好物資後,一起前往趙國邯鄲,在邯鄲跟趙國的人員匯合後,一齊出發前往河套。

跟匈奴交易完成回到邯鄲後,韓國、齊國的人再帶著馬匹各自回國。

韓國最北部的上黨郡,跟趙國接壤。

趙、齊、韓三個同盟國之間的邊境線上駐軍不多,人員可相互往來。

首次交易兩萬匹軍馬中,趙國所需八千匹馬,韓國和齊國各六千匹。

齊國物產豐饒,盛產海鹽,首次交易提供的是鹽和少量布匹。

韓國和趙國產鹽量低,還得從齊國進口食鹽,只能用布匹、穀物交換良馬。

朗讀完畢後,張良道:“得六千匹良馬,我韓軍騎兵如虎添翼。交換所需布、谷,臣會在數日內籌備齊全。”

韓成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和氣地說道:“能使我韓軍騎兵更強,乃大好事。丞相覺得可行,就由丞相看著辦。”

他只不過是有名無實的皇帝,張良公開陳述這些事務,只是走過場而已,無論他是否同意,都改變不了張良的決定。

大殿內,部分朝臣早就看張良不順眼了,只是張良大權獨攬,不會傻到公開跟張良搞對抗。

散朝後,司寇府。

司寇執掌司法,相當於秦國的廷尉。

有兩個人來這裡見司寇丁勉,這兩人是韓國貴族,名叫劉維、陳召,韓國復國後,從其它地方趕回韓國,希望能恢復貴族利益。

而張良實行商君之法,讓所有原貴族夢想化為泡影,只能像普通民眾那樣老老實實幹活,劉維、陳召對張良甚是憎恨。

原本在韓國經商的商人,無法再從商,不願意留在韓國農耕或在作坊幹活的,都遷徙到其它國家繼續經商。

陳召道:“丁大人,扳倒權臣張良,就有勞你了。”

劉維道:“一日不除掉張良,我等就永無出頭之日。”

丁勉道:“陛下也不滿張良獨斷專行,本官自會全力助陛下解決張良。”

他同樣是韓國貴族,本身有些才能,才當上了司寇這個重要官職。張良實行商君之法,他對此強烈抗拒,只是張良大權在握,精明的他沒有正面反對,裝著對張良惟命是從。

丁勉道:“你們可見見韓信,爭取把他拉到這邊來,如若他也反對張良,我們勝算更大。”

——————————

丞相府,張良跟家人一起吃飯。

張良有一子一女。

兒子張不疑,年方五歲,女兒只有三歲。

張夫人臉上有憂色,道:“良人,妾身聽聞,有許多人反對你。商君之法不是不好,只是太得罪人。”

他想到商鞅、吳起搞變法的下場,更是擔心。

張良嘆了一口氣,說道:“只有商君之法,才能使韓國強大。為了韓國,為夫九死無悔。”

再看了一下兒子女兒,目光又移向夫人,說道:“夫人勿憂,為夫自有辦法,讓家人無憂。”

為了韓國,他可以萬死不辭,但不希望連累家人。

晚上,書房。

張良在看著地圖,這是秦國地形圖,是在原秦地官員中繳獲的。

他在尋思著如何才能滅秦。

為了滅秦,他說服趙國、齊國,三國一起聯合匈奴。

如今,已經成功聯合匈奴,張良要做的有兩件事。

其一,是壯大韓國,實行商君之法是最重要手段,目前已略有成效;

其二,是滅秦,尋找能在三國共同出兵、再加上匈奴配合的情況下滅秦之法。

張良仔細看著秦國地圖,東邊有函谷關、武關、黃河防線,北面和西北面有長城作為屏障。

秦國之地利實在太明顯了,該如何攻入關中?這是棘手問題。

第二天,劉維、陳召找到了韓王信,勸說韓王信一同對付張良。

對於張良這個人,韓王信很矛盾,他是支援商君之法,的確能壯大韓國,但對於張良掌控大權又有些意見。

韓王信並沒有答應劉維、陳召,也沒有告密。

他認為,要是除掉張良,有利有弊,權衡之後決定不參與其中,只管做好自身事務就行了。

——————————

咸陽,御書房。

協助徐福煉丹的人找到了。

這人名叫蕭山,道家人,是徐福煉丹時的助手,秩俸二百石。

始皇帝駕崩後,蕭山投閒置散,但俸祿一直還照常領取。

“微臣拜見皇帝陛下!”

蕭山恭敬行禮。

對於皇帝召見,他很是意外。

子嬰打量著這個蕭山,對方年約四十。

在召見前,他已查閱過蕭山資料檔案。

在始皇帝期間,命徐福煉製丹藥,蕭山一直作為助手從旁協助。

後來始皇帝命徐福去東邊尋找長生不老藥,蕭山沒有跟隨,繼續在咸陽煉丹。

蕭山是關中人,一家六口都在咸陽。

除了家人外,蕭山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也不少。

子嬰對蕭山道:“你可還記得‘火法煉丹’?”

聽皇帝問及這方面,以為皇帝是要煉丹了,蕭山精神一振,回應道:“啟稟陛下,始皇帝命徐福東渡後,煉丹由臣負責,臣懂得煉丹之法,可為陛下煉丹。”

子嬰道:“朕不是要讓你煉丹,而是把煉丹所用到的方法,用於對燃燒之法的研究。”

蕭山有些不解了,煉製丹藥的確需要用到特殊“火法”,可研究燃燒之法有什麼用?

看他疑惑不解的樣子,子嬰道:“朕給你立大功的機會,如若研究出來了,那便是大功勞,朕重重有賞。這事必須絕對保密,若有半點洩露,夷誅三族!”

夷誅三族?後果這麼嚴重!蕭山誠惶誠恐道:“陛下有命,微臣全力以赴,絕不洩密。”

隨即,子嬰把一個本子遞給蕭山。

蕭山接過來一看,露出驚訝之色。

本子上所寫著三種材料,分別是硝、木炭、硫磺和相應比例,按照“伏火礬法”方法製作,成功製作之物,名為“火藥”。

在本子第二頁,寫明了伏火礬法的操作之法。

聽到火藥這個詞,還有伏火礬法這個方法,蕭山很是新奇。

他也根本不知道這個方法是怎麼來的,製作出來的火藥會是什麼樣,皇帝命他去辦,只能遵命行事,辦好了就是立大功,蕭山很樂意去做。

子嬰道:“先把火藥製作出來,只要做好了,那便是立功,朕會論功行賞。”

蕭山屁顛屁顛地接下任務。

子嬰再吩咐下去,挑選一些工匠,協助蕭山研製火藥。

並且專門城外挑選出一個地方,派人嚴密把手,並且進行最為嚴格的管理,最大可能杜絕機密被洩露的可能性。

這是特級機密,絕對不允許洩露。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