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輝光電技術部。

作為公司的CEO,婁勝一直坐鎮一線研發,他的工作是很忙碌的,但微型光路管嵌入技術,實在是太重要了,重要的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發展。

微型光路管嵌入技術的提升,標誌著光路嵌入技術進入了奈米時代。

現在製造業中, 電子晶片製造早已奈米時代,主要還是因為需求的影響,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就會有投資研發。

微型光路管技術的研發,是伴隨著反重力技術發展起來的,每一個瞭解反重力技術、空間連結技術的人都知道,把光路管道縮小是有多麼的重要。

新輝光電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已經是國際最頂尖的光電企業之一。

但是, 也僅僅是之一。

現在的婁勝非常有鬥志, 他希望能夠帶領公司發展成全球第一,就像是國內的最新科技一樣,他把很多的利潤都投入到研發中,才有了現在的技術提升。

當身處在技術部的時候,他就在關心製造問題,不斷詢問著技術組,“這種技術想要投入到製造中,需要對車床進行怎麼樣的改進?”

“我們大概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應用起來?”

“到現在專案總花費有多少?列一個詳細的清單。”

“很多公司,包括最新科技的公司,都肯定會對這樣進入感興趣!”

婁勝正說著的時候,真正感興趣的人來了。

趙奕。

趙奕的工作時間很緊張,知道訊息來的很匆忙,到了以後才打了個電話。

婁勝知道趙奕到來,趕緊安排一系列招待, 還去技術部大樓門口迎接。。

如此隆重的對待, 可不僅僅是因為趙奕的聲望,還因為趙奕是新輝光電最大的個人股東,他掌握著公司十個點的股份,比婁勝這個公司負責人,還要多出好幾倍。

趙奕到了技術部以後,和婁勝寒暄了幾句,就直奔主題問起了微型光路管嵌入技術。

技術部的王榮華經理,認真的做起了介紹,“趙院士,我們是用納米技術聯合光路技術,實現的光路管嵌入。”

“我們所製造的嵌入光路管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管道的外層材料,是一種特殊的纖維塑膠構造,中間層是塑膠材質,含有一定的金屬成分,但是不具備導電性和吸熱性。”

“最內層嵌入了平滑內膜。”

“這一層內膜的技術含量是最高的,平滑內膜需要保證光路來通道平滑,同時也必須要保證誤差範圍。”

“我們的每一個光路管道的內徑,誤差在三奈米以內。”

王榮華說了很多技術標準的問題。

趙奕聽著不斷的點頭,“這是很了不起的提升,微型光路管嵌入技術,就是要向著晶片技術看齊。”

“但是,微型光路管嵌入的要求,要比晶片負責很多,不可能做到幾奈米,也不需要那樣做。”

“在空間連結技術方向上,對於納米級的光路管道,還是有很高需求的,針對其他方向,更多是要研發更好的材料,比如,保證管道完全不吸熱以及追求內徑變得更加平滑、誤差更小。”

趙奕說的最新科技對於光路管道的技術要求。

比如,反重力技術,並不是管道越小越好,因為太小的光束發生器功率跟不上,而納米級的高功率光路直徑,等於是發射鐳射,管道材質也根本包不住。

但是,空間連結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就可以不斷降低光路管道內徑,讓連結裝置能做的更小一些,才能應用在更多的場景上。

趙奕走到了技術部,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把光路管道的內徑擴大一倍,以你們現在的技術,管道的直徑會擴大多少?”

“計算一下。”婁勝吩咐了一下王榮華經理。

很快,結果出來了。

“內徑擴大一倍,整體擴大三分之一左右!”

趙奕仔細的思考了一下,計算出了反重力技術的需求。

原本的反重力體系,最低需要直徑十米左右,反重力系統內部大大小小的光路通道十分復雜,而依靠現在的技術,可以大大的縮小光路通道,就可以把直徑大大的縮小。

“如果改善了大型的通路,再進行細節化設計,大概兩米就夠了吧?”

這個結果非常的驚喜。

趙奕一直都希望能設計一款民用的飛機,他只參與過渦扇發動機、戰-鬥機的設計,F-40就是最完善的設計產品了。

在做反重力技術的研發以後,飛機的設計似乎就和他無關了,主要是因為反重力技術非常龐大,很難運用在民用領域的航空飛行上。

最開始反重力技術出現的時候,對民用航空的衝擊力還是非常大的,很多民用航空領域的企業股價都受到了重大影響,主要是因為反重力技術的發展,似乎就會給民用航空帶來直接的衝擊。

一直到現在,市場已經消化了反重力技術的影響。

事實上,反動力技術的發展對於民用航空市場的衝擊力並不強,最少沒有想象中的大。

比如,民航飛機,幾乎就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反重力飛行器非常的龐大,每次飛行的消耗也非常大,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反重力飛行器更擅長垂直起落,橫向飛行的速度並不快,根本不可能趕得上,專門針對空氣流動為動力,設計出來的各種渦輪式飛機,因為阻礙飛機橫向速度的主要是空氣阻力,而不是重力。

現在能夠大大做要反重力裝置,就可以在民用飛機上,採用反重力的設計,可以讓飛機阻礙的對抗重力,就可以減少一些為了上升而形成阻力的設計。

比如,雙翼。

民用飛機的雙翼主要是用來藉助空氣實現上升。

如果有反重力系統提供引力隔絕,飛機就可以無阻礙的上升,根本就不需要再設計橫向的機翼。

等等。

再不考慮飛機上升的前提下,就可以做很多靈活的設計,能保證飛機的速度、靈活性,還能大大提升運載量。

趙奕思考著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奕星科技想要使用這項技術,我們該怎麼進行合作呢?”

這就涉及到專利使用了。

婁勝頓時笑了起來,他們做研發的目的,一個是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產品效能,另一個也希望獲得收益。

毫無疑問,專利授權就能夠獲得直接的收益。

奕星是航天科技公司,掌握著相當先進的技術,肯定會使用很多光電技術,自然就是新輝光電的主要客戶,而且是超級大客戶。

這方面,就需要仔細談了。

——

趙奕不會親自上場去談專利收取,他只是和婁勝聊了幾句,再對技術進行一番瞭解,就讓奕星科技派出團隊,專門過來談一下專利授權問題。

作為一家航天科技公司,他們必須要使用反重力、空間連結等技術,對光路管道有直接需求,最高端的納米級光路管嵌入技術,肯定是要使用的。

不過現在需要不需要,直接談下專利肯定沒有錯。

趙奕回到了首都以後,還是在奕星的技術部工作,他沒有參與其他工作,而是著手進行了汽車設計。

他要設計一臺‘飛行汽車’。

當反重力系統能縮小到直徑兩米,不做飛機汽車的設計,實在是太遺憾了,他完全當成是興趣在工作,主要是因為,從小的時候開始,他就想過未來有一天,能乘坐直接飛行的汽車。

現在夢想就要實現了。

趙奕是以無限動力汽車為基礎進行的設計,目的是能設計一臺,‘無限動力飛行汽車’,也就是在原本的設計中,新增一些部件。

比如,風扇式推進器。

之所以用風扇式推進,而不是噴射式推進,主要是考慮到民用問題,噴射式的設計顯然不能隨意上路,會直接影響到後面或下方的汽車。

但是,風扇式推進有個問題是動力不足,也就是汽車依靠反重力系統飛起來,也不可能有太快的飛行速度。

這就是個大問題了。

李建華走過來看到電腦上的設計圖,疑惑的問道,“這是什麼汽車?怎麼底下還帶著圓盤?還帶著拉拽式風扇?看起來怪怪的。”

“飛行汽車。”

趙奕抬起頭問向李建華,“除了風扇和噴氣,飛機還能有什麼動力?”

“——?”

李建華思考了好半天,都沒有想出第三種方法,歷史以來的飛機都只有風扇和噴漆兩種方式。

萊特兄弟製造的第一架飛機,也是前面有個風扇螺旋槳,推動空氣形成向前拉拽的力。

後來的飛機想要追求速度,就必須採用噴氣式、增壓噴氣式。

看著電腦上的設計圖,李建華忽然問道,“下面這個圓盤是反重力系統?”

“對。”

“也就是說,你設計的這個飛行汽車,可以正常漂起來,對不對?”

“是啊?”

李建華笑道,“我覺得你可以參考輪船的設計,當不用考慮重力的時候,不就等於是在空氣中遊動嗎?”

趙奕聽罷恍然道,“有道理啊!就是一艘在空氣裡的船!”

頓時,好多想法就來了。

不過趙奕沒有繼續做設計,李建華談起了奕星的拆分問題。

這是最大的問題。

奕星打斷分割奕星無限動力公司,讓無限動力公司單獨上市,奕星無限動力公司的拆分是很負責的,主要涉及到很多的技術專利以及資金等問題。

對於奕星來說,奕星科技是技術母公司,而無限動力公司則是使用母公司技術,獨立出去能實現大批盈利的子公司。

子公司要獨立出去,未來就會獨立運營,肯定要把技術專利、資金等劃分個清清楚楚。

這不僅僅是‘分家產’的問題,還包括未來發展的問題。

無限動力汽車使用的是太陽能傳輸動力技術,而太陽能傳輸動力技術屬於奕星科技所有。

另外,聚能衛星同樣屬於奕星科技所有。

這兩部分就是大頭了。

無限動力公司拆分出去以後,肯定要源源不斷的支付技術專利費,奕星內部一直都在討論著。

有兩種支付方式,一種是定額的支付,一種是銷售分成的支付。

多數人傾向於後者。

因為銷售分成就直接和無限動力公司的業績掛鉤,同時也不會因為大額的專利費,拖累無限動力公司的發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種支付方式的好處就在於賣的多、付的多,賣的少、付的少。

另外,一個焦點就是聚能衛星的使用問題。

這方面倒是爭議不大。

奕星無限動力拆分已經確定,內部組建了個團隊,專門負責和奕星科技談判,他們把太陽能傳輸動力的使用,分成了兩部分內容。

一部分是原有衛星的使用,使用費用價格大概是,二十萬千瓦轉化能量傳輸,每一年支付一億人民幣。

後續的合同重新簽訂,價格上漲一倍以上,差不多每一臺聚能衛星,每一年支付兩億人民幣的使用費。

這個價格可以讓奕星科技在七年左右的時間,收回發射聚能衛星的成本,同時,也可以讓奕星科技,對於發射的聚能衛星擁有獨立運營權。

比如,最新發射的聚能衛星,所傳輸的太陽能,可以租借給奕星無限動力公司,也可以租借給其他公司。

這樣一來,奕星無限動力公司,就成為了完全自主運營的公司,而不是依靠奕星科技運營的公司。

自主運營的公司才能夠完成上市,後續的發展才能夠自主負責。

等等。

無限動力公司的拆分公司還是非常復雜的,公司一直都在做這件事情,但拆分是肯定的,因為奕星科技主要負責研發,而無限動力公司,主要是做汽車銷售。

兩者,已經走在了不同的方向。

如果繼續混淆在一起,內部都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技術部。

他們需要為無限動力汽車相關的研發工作,卻不知道類似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因為無限動力汽車的發展,與他們不存在直接關係。

趙奕只是關心了一下無限動力公司拆分工作,實際上,工作都是其他專業的人來做,他只負責稽核最終結果。

無限動力公司拆分上市,好處還是有很多的。

最直接的是,不管是奕星科技,還是無限動力公司,都能夠拿到一大筆的資金,可以直接投入到研發或擴大發展上。

這就是最直接的好處。

另外,上市運營也會受到市場監督,運營會變得正規很多,而不像是現在有些混亂的情況。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