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領導讀了好半天上報的內容,才明白過來具體發生了什麼。

“原來說的只是影像……”

“突然間出現了立體影像,確實是個大發現,嘶~~”

事情仔細一琢磨就知道重要性,二十一世紀通訊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但要說構建立體影像,就連理論都沒有完善。

這主要因為投影需要媒介。

比如,市場上一些投影儀,或者其他一些燈光投影的裝置,都是需要藉助於平面,才能把鏡頭對映上去。

因為空氣中是沒有反射媒介的,就很難真正呈現出立體影像,最多就是以燈光的形式照耀出來,技術難度倒是不高,但是非常的複雜、成本也會非常高,根本是得不償失的。

現在突然間出現的立體影像,肯定和反重力、空間的研究有關係,因為是突然間出現的,並沒有刻意去做影像錄製之類,技術性來說肯定相對簡單。

但是,想要破解其中的奧秘,卻非常的不容易。

“還是要靠趙奕,靠理論組呀!”

“這絕對是個全新的東西,肯定需要大量的理論支援。”

“反重力研究確實是個新方向,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發現,也許幾十年內就可以顛覆世界了。”

高層思考著覺得,必須要給反重力組更多的支援。

現在不僅僅是核聚變、軍-事方面的研究了,牽扯到通訊、資訊交換方面的技術,未來會讓世界科學發生重大改變,現有的架構很大程度上會被顛覆。

這才是趕超機會啊!

與此同時。

反重力團隊內部正在進行討論著影像問題。

高層領導能想到,他們當然能也能想到,所看到的影像,肯定是和反重力、光子排列等有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也許是一種未知的空間波,也許是建立了空間點的連線。”

“物質大小,粒子的多少,對空間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整個影像。”

“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和空間有關的震動、波、射線,都不受光速限制。如果真有一種全新的空間波,我們在地球上,碰巧也能看到宇宙其他地方的影像。”

“但是,很少見,好多傳聞就是ufo,ufo是否存在不清楚,但不可能每次空間影像都是ufo。”

趙奕也是基於機率的邏輯進行推斷。

反重力團隊確實做的是空間研究,但半個地球都被光所覆蓋,哪怕只是機率上來說,某種情況下能接收到空間影像,在考慮空間相關的傳遞不受光速限制,地球上就會經常看到宇宙各處的投影。

事實上,並沒有。

所以,他更傾向於是兩臺反重力裝置之間,恰好產生了某一種共鳴,建立了一種暫時不能理解的空間連線,影像就透過空間連線對映了過來。

那麼想要研究這種連線方式,還是要從當時的裝置工作狀態、高能光束的排列、影像產生的位置等等方面,去進行仔細的對比、判斷。

於是董利華變成了調查配合人員,他需要指出自己的站位,而且需要很確定的站位。

他蹲在中心的控制室裡,還努力做著指揮,有專人人員用專業裝置,找著他的腳印。

門前一群人都在看著,還有的正在回想著,“董主任,應該是站在那邊,主閥左側。”

“我記得是這樣。”

“對了!”

“我好像見到了他抹褲子的動作……”

“具體是哪裡?”

“……”

董利華心裡的鬱悶,全都蘊含在了眼神裡,他扯著嗓子喊了句,“能不能別提摳鼻子?”

“……”

一群人眼對眼的。

阮文燁可不怕董利華,他哈哈笑道,“老董啊,這次你也算流芳千古了。咱們做反重力研究是最前沿的,是會改變未來的先進技術。”

“你想啊,你摳鼻子成為影像這件事,已經作為機密上報。以後某一天也肯定會被公開呀,沒準還會寫進教科書裡。”

“你不就是流芳千古啦?”

“咱們國人講求一個,此後千古留名,恭喜,你已經做到了!”

董利華咬牙切齒的看著阮文燁,從牙縫裡擠出話音,“放心吧,阮教授,你也跑不了,你也跑不了。”

“怎麼?”

“機密文件有兩份報告,還有當事人的複述,我的複述力提到了你,把你被嚇得尿褲子的事情說了。”

“……”

“……”

一群人看見了阮文燁。

阮文燁的臉色一片通紅,他仔細想想都覺得,自己大機率會遺臭萬年,董利華也就是摳個鼻子,抹在褲子上也可以被理解為‘實驗環境惡劣’。

他呢?

百年以後教科書上會不會這麼寫,“在苛刻的研究環境下,反重力團隊有了重大發現。身為團隊負責人的董利華,不畏風險在控制室親自做指揮,但沒有想到的是,他不拘小節的影響,對映到了另一臺反重力裝置的中心。”

“另一邊,某阮姓科研人員,試圖觸控董利華的影響,結果當場被嚇得尿了褲子……”

阮文燁越想黑就越黑,他趕緊說道,“不行,我一定要找領導,改一下記錄的內容!”

“這不行啊!”

“老董,你也太壞了,這是要把我坑慘了……”

旁邊一群人都笑了起來。

很快。

大部分資料都收集好了。

接下來就是理論組去研究資料,包括對映影像的具體大小、方位,也包括控制室內的監控影片,影片上能看出很多東西。

比如,時間。

兩臺反重力裝置的控制室監控影片中,可以看到董利華的動作時間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的延遲,最少裝置是分析不出來的。

“從這裡就能知道影像傳輸幾乎不需要時間,是直接建立的連線,中途並沒有數據分析之類……”

“畫面是完全一致的。”

“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是,兩臺反重力裝置在那個時間點的功率,並分析具體的強度,等等。”

“我們需要做共性研究,看看有什麼完全相同的點……”

這是關鍵。

空間建立連線肯定是需要條件的,只是當時的場景、環境,恰好啟用了建立連線的條件。

團隊的所有理論工作人員,全都開始做資料對比,研究裝置當時的相關性,趙奕交代的工作就是,讓所有人發散思維,把能想到的可能都記錄下來,不管是再離譜的可能,都要做詳細的記錄。

這個目的就是為了提供條件了。

因為有《因果律》的效果,任何的可能說出來,趙奕都能夠知道是否正確,排除絕大部分錯誤的,留下正確的作為條件,條件更充足一些,就可以使用《聯絡率》,解析出影像發生的原理。

同時,趙奕也在不斷的研究,他還有一個研究的能力--

《相關率》。

從各種條件中使用《相關率》找尋共同點,對他來說是很容易的,但他得到的資訊都是外在的,和空間底層理論沒關係。

他也只能把這些共性告訴其他人,讓他們一起去發散思維,思考連結方式的可能性。

團隊,確實很重要。

如果是讓趙奕自己去發散思維,像完成研究需要很長時間,個人的思維畢竟是有限的。

當人數多上一些的時候,哪怕三個人想到一個條件,加起來也是非常多的條件,解析速度自然就會變快。

兩天後,趙奕把張祁燦、黃鐘,以及理論組的其他人,都叫到了反重力團隊這裡,一起對莫名出現的影響進行研究。

張祁燦、黃鐘都是理論專家,他們在底層理論的能力,超過了其他所有人,因為有理論基礎的支援,他們想象出的內容,成為條件的可能性更高。

同時,趙奕也是檢視一下理論組的工作進展。

之前理論組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原來完成的理論進行總結歸納,一邊讓更多的人更容易理解空間阻隔原理,就能有更多的人參與研究,而不是只靠理論組的幾個人。

任何的科學都需要很多人一起研究,才能發展的更快、更全面,一個全新的方向更是需要,大量理論、技術相關的人才。

之前反重力理論研究的門檻兒太高了,只是想賣過,門口都需要頂級數學家水平,而且還必須是粒子數學方向的數學家。

比如,周立。

趙奕考慮過讓周立參與理論研究,結果發現周立完全不懂,好多基礎都要重新學習。

這肯定不行。

周立已經在國內有一定的名氣,偏微分方程的構建工作,有好幾個被國際認可的成果,他還是理學院的‘支柱教授’,甚至有資格去評選院士,只是因為研究方向不同,他就根本無法做空間阻隔相關的研究,可想而知,空間阻隔相關研究難度有多大。

理論組的工作就是把底層的基礎進行總結、歸納,做一系列的基礎定義,就類似於牛頓定理那樣,後來的人想繼續從事相關研究,並不需要定理是怎麼來的,只知道定理並加以應用,就完全可以了。

這個工作到現在,成果還是有很多的。

理論組已經完成了一半的總結歸納工作,趙奕仔細檢視了工作報告,發現自己也不能做的再好了。

這大概是因為他的思維邏輯模式,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樣,感覺一下子就能理解的東西,普通人要轉好幾個彎兒,甚至做詳細的運算才能理解,所以他並不適合做這個工作。

在看了理論組的工作報告後,趙奕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後想著是不是去撰寫一本更基礎的教材。

雖然總結歸納後的反重力原理,確實相對簡單了許多,但入門的門檻還是非常的高,好多的定義、定理,簡單理解都不容易,必須要有更加基礎的知識。

其中牽扯到了粒子的邊界理論、弦理論、能量理論,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高深數學知識,甚至還需要弄懂質量點構造的問題。

這個門檻就實在太高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把這麼多東西全部弄懂,普通的數學理論工作者,最少都需要幾年時間。

如果撰寫出一本只和反重力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等於是把所有相關的基礎,都放在同一本書裡,其他無關的內容則被排除,就肯定會簡單許多。

“這個想法不錯啊!”

“等撰寫好了以後,就先給國內專業的數學研究機構,後續也許還能賣到全世界……”

“反正只是基礎,更何況,反重力基礎理論已經是公開的,基礎的基礎,讓更多人學習,能夠參與相關研究,也算是給世界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吧?”

趙奕仔細思考著。

現在還是繼續研究影像對映問題,同時,反重力的技術組則是在做Z波的實驗工作,相對於新發現的影像對映,Z波已經可以進行控制,就可以直接做技術性研究。

比如,未來用於空中堡壘的方位或攻擊手段。

Z波能穿透物質,絕對是無法防禦的,只是應用場景方面,還需要仔細的思考。

同時,技術組還在研究,怎麼能‘儲存’Z波,以及如何增加Z波的威力,提升對Z波出現的控制,等等。

很快。

兩個星期過去了。

中途趙奕收集到了各種各樣的條件,大部分都是研究人員的奇思妙想,總結在一起條件完善了。

他迫不及待的使用了《聯絡率》,頓時對影像對映有了全新了瞭解,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了一種空間連結,連結方式是空間吸收能量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共振’。

空間連結以空間為媒介,等於是跨越距離直接打通,但還是有限制的,連結距離和吸收能量的速度有關,吸收能量速度越快,連結距離就越遠。

但是,連結距離對於吸收能量的要求並不高。

比如,以反重力裝置開啟空間罩的功率來說,差不多足可以連結十個天文單位外的空間。

(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1A.U.=1.496x(10的八次方)千米。)

換句話說……

如果火星上存在一臺同頻率、功率的裝置,就可以輕鬆和地球上的裝置建立空間連結,並及時的進行影像傳遞,根本不需要任何時間。

空間共振的需求是空間吸收能量的排列與反排列,但能傳遞的只有無質量粒子,能用肉眼看到的,就是以光子反射構成的影像。

“那麼,聲音呢?”

“因為聲音是以震動為媒介,並不是純粹的粒子,就和帶質量物體一樣,根本無法傳遞過去。”

“只是影像……”

“但是結合現有的資訊傳遞技術,也可以有很多應用發展吧!”

趙奕仔細的思考著,他是負責研究理論技術,具體技術未來會怎麼去運用,和他的關係就不大了。

但是,這項新的影像傳輸技術,毫無疑問會有非常大的潛力,而且想要發展必須公開出來,讓更多的企業、團隊參與研究,才能發展應用到各個領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